楊紅梅,高書月
(河北邯鄲市永年區中醫院,河北 邯鄲)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此病多發于20~50歲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其中以L4~5、L5~S1發病率最高。腰椎間盤突出以腰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的可表現鞍區麻木、大小便失禁以及足下垂等癥狀[1-2]。保守治療效果不好需采取手術治療。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是現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最新技術,具有創傷小、痛苦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經濟費用低等優點,已被廣泛納入臨床,術后效果良好。
我科自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單純性和混合型腰椎間盤突出病人經保守治療無效和效果不佳的抽取66 例經皮椎間孔鏡治療的患者。
患者容易產生緊張、懼怕心理,擔心手術效果。對患者做好針對性心理護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椎間孔鏡手術的優點、操作過程和成功病例,消除患者對疾病與手術的憂慮、恐懼,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椎間孔鏡手術要求患者俯臥位,為耐受手術,指導患者練習手術體位,每天練習2 次,30~60 min/次,循序漸進直至堅持1 h 以上。
患者術后回病房,采取3 人平托搬運法,將患者移至病床上。術后平臥4~6 h,待呼吸、血壓平穩后可翻身,翻身過程及翻身后要保持脊柱在一水平線,避免扭轉,側臥位應稍前傾,用稍硬的枕頭置于脊柱后。術后前24 h 盡量不下床,不坐立。
監測并記錄生命體征,觀察雙下肢感覺、活動情況,了解患者腰痛癥狀有無緩解、麻木是否減輕、直腿抬高度數有無增加、有無大小便功能障礙等,并與術前做比較,如患者下肢疼痛、麻木不消失或較術前加重,下肢及肛門周圍感覺喪失加重或擴大,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1)術前無須禁食,術后無胃腸道癥狀即可進食水;(2)指導患者合理飲食,以增加營養、水分的攝入,多食含纖維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盡量少食甜食、面食或喝冷飲料,以防止腹脹、便秘的發生。
術后要注意觀察患者有沒有感冒等情況,如有咳嗽、咳痰、便秘等增加腹內壓的病情,要及時處理。以防止腹內壓增加所致椎間盤內壓力增大,髓核再發突出。
(1)術前應訓練患者在床上平臥位大小便。(2)術后24 h 之內盡量在床上大小便,如有不能配合者,可遵醫囑下床,坐馬桶大小便,并帶好腰圍。(3)如有便秘等情況不能強行排便,可使用緩瀉劑或灌腸。
功能鍛煉可增加腰背肌力,有助于改善肌肉萎縮,使腰背肌起到肌肉夾板作用,有利于腰背功能的恢復。向患者宣教鍛煉的意義,幫助制定鍛煉計劃,并予協助和指導鍛煉[3]。
(1)術后當日開始踝泵鍛煉,第1 天開始協助患者平臥于床上行直腿抬高訓練,防止下肢靜脈血栓、神經纖維粘連,開始抬高30°,每天活動3 次,每次30 下左右,創口牽拉疼痛減輕后逐漸增加抬高的角度和時間,以患者能耐受為準,逐步由被動活動變為主動活動,直至抬高到60°以上。
(2)術后第3 天開始行腰背肌功能鍛煉,2 次/d,30 min/次;術后24 h,患者戴腰圍并有人扶助下床走動,體質較差及老年患者根據情況延遲1~2 d,鍛煉次數可按個體耐受為準。
(1)告知患者和家屬1 個月內盡可能以臥床休息為主,睡硬板床,在腰背肌鍛煉的基礎上,術后4 周可逐漸負重;(2)糾正術前不良坐姿、睡姿;(3)活動時戴腰圍,腰圍需佩戴2~3 周;(4)避免長久站立,坐立的姿勢,6 個月內應避免需長時間彎腰及重體力的勞動;(5)繼續加強腰背肌鍛煉,運動量以腰腿部無不適為宜,循序漸進,持之以恒;(6)觀察下肢活動情況,如有不適隨時復診,定期復查。護理體會:本組的66 例病人均為單間隙腰椎間盤突出,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和優質護理治療后較前癥狀均明顯緩解,平均下床時間較常規手術和護理縮短2~5 d,住院時間比常規手術縮短3~5 d,大大節省了住院費用,減輕了病人痛苦,經過術后精心護理,無一例病人出現與護理有關并發癥,優質護理的理念是從患者自身出發,給予患者心理、身體以及生活等方面的護理干預,從而促進患者的身體恢復,有利于疾病的恢復,臨床推廣價值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