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里有一段: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一段的意思是,蘇洵(自號老泉),二十七歲,終于開始發憤讀書了。
27歲還沒讀書,放到今天簡直不可想象。27,發際線都開始后退了,碩博連讀都該畢業了,蘇洵終于看起了考試大綱。對比一下他兒子蘇軾,20歲就已經考上了進士,蘇洵的起步有點晚。
那么27歲之前的蘇洵在于什么呢?“終日嬉游”。這個樣子,是不是像極了手機前的自己。
到27歲,眼看著接近而立之年,蘇洵開始學習了。他把平時嘻嘻哈哈的好友拉黑,課外活動一律謝絕,閉門讀書。人到中年,決定乘風破浪了。
人生不是綜藝,哪有背景音樂一換,就來一個高光時刻。蘇洵考進士,沒考上;又去考“茂材異等”,又沒考上。
“茂才異等”沒考上,對蘇洵的刺激特別大。他把自己昔日的文章搬出,越看越難受,越看越氣,一把火燒掉。
中年人比較害怕摧毀信心,自己的半生積累,對自己才智的信念,這些包袱其實最難放下。人到中年,或許就怕那句直擊心靈的追問:也許,我就是個普通人?
蘇洵把自己的舊作一把火燒掉,大概也能看出來他的個性。他的文章,可能是自以為縱橫捭闔、氣勢磅礴,排比、引用、首尾呼應,每個拿分點都照顧到了,但那種浮薄與淺白,無法掩蓋。畢竟錯過了那么多年,不是一發狠、一跺腳,人生就起飛了。
蘇洵自此以后,更加努力,而且“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著重積累,不寫文章,不輕易地鋒芒畢露了。
在好幾年的苦讀之后,有一天他仿佛靈光一閃,嘴里說道:“可矣?!彪S后落筆,文思泉涌,頃刻數千言。
在蘇洵眼中,這文章終于可以看了,他也四處游學,增長見識。
終于在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做出了乘風破浪的重要一步——上船。他帶著兒子蘇軾、蘇轍,順岷江而下,前往汴京應試。而此時的蘇洵已經47歲了,從27歲勵志讀書,已經過去了20年。
中年之后,不是什么劣勢都可以彌補。此時的蘇洵,已經放棄了考試。他估計自己,已經考不過年輕人了。他眼看著兩個兒子考上,扎心地寫了首詩: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于是他轉而給大人物寫信,把自己的文章寄過去,希望得到推薦。韓琦、富弼、歐陽修,都沒落下。
終究還是好人歐陽修,十分欣賞他的文章,還將文章獻給朝廷。一時間,蘇洵名動天下。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位復讀生,文章競如此驚人。
蘇洵的高光時刻終于到來,那失去的時光,似乎可以補回來了。但中年人的心酸,大概只有自己才懂。
相比于蘇軾進京時的意氣風發,在應試作文里編典故的瀟灑不羈,蘇洵則飽嘗人間冷暖。
他給歐陽修寫信,說自己“于今世最為無用”,是“墮在草野泥涂之中”,非常失意,只能是放下身段,請求一個機會。
而歐陽修呢,其實也挺忙。蘇洵自己說,他不停地拍一拍歐陽修,希望歐陽修能回個信息。結果歐陽修只說了句:“吾未暇讀也?!睔W陽修沒空看,可以想象蘇洵收到這些回信時的心情。
當然,蘇洵最后被大力推薦,好在士人君子,有成人之美的善良。但我們也能腦補出,在當時汴京城,有一位中年人,棲棲惶惶地等待消息,希望自己遲到的人生,能有一番轉機。
蘇洵后來再也未應考,別人推薦,他都拒絕了。后來,他參與編修《太常禮》,編成后沒過多久即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