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沒泡沫
日本是世界上收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記錄超過80000起合法收養事件。但與大眾認知不同的是,日本人收養的并非兒童。據統計,日本每年通過正規收養機構收養的兒童數量只有大約300個,反而有90%以上的被收養者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男性。
古時淵源
在日本,收養成年人的做法可追溯到13世紀。在當時的京都,凈土真宗(佛教日本分支)的京都本愿寺派積極鼓勵方丈結婚生子,以滿足教派嚴格的世襲繼承要求。
然而,誰也不能保證每次結婚生的都是兒子,所以收養成年人就成了該宗派維系父權、維持教門純潔的一種方式。在養子的來源上,本愿寺往往會從武士或朝臣等上層家庭中找尋。
進入江戶時代后,這種收養做法蔓延到了武士階層。如果某個武士家庭只有女兒,他們往往從同階層的武士家庭中收養一個兒子,讓其擔任家主之類的位置;而女兒就可以正常出嫁,與其他有影響力的武士家族結親。
那么為什么有的武士家庭愿意讓出自己的兒子?像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日本長期實行長子繼承制,只有長子才能獲得家庭資產,二兒子和三兒子幾乎就沒有繼承權,只能做個富貴閑人。若是能將這些次子安置在需要長子的家庭中,對本家、對家和孩子自己來說,都是件好事。
現代形式
假設日本一家非常成功企業的CEO想退休,但他的獨子對接管公司并沒有興趣,或者能力不足,而此時恰好公司一位高管做事專業,已經對公司做出了不小貢獻,看上去還很有前途,那么CEO很有可能對其伸出“橄欖枝”,將其收養為自己的兒子,讓他做公司的繼承人。
如今CEO們對養子出身并無要求,只要其具備“讓公司發展更好”的能力,這對出身平平的養子來說可謂是實現人生大圓滿的捷徑。
相對于這種直接收養,更普遍的收養形式是將養子和女婿合二為一,也就是找個能力強的年輕人“嫁”給自己的女兒,順便給自己當兒子、掌管公司,稱為“婿養子”。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女婿半個兒”。
尤其是當如今日本出生率一直在下降,且許多父母都只有一個女兒時,找個“婿養子”的做法深得老企業家們的青睞。
但符合要求的年輕人也不是那么好找的,因此為企業介紹養子的中介服務就應運而生。
不是親的不要緊,盈利就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約有10%的商業家族接班人已將控制權轉給了養子。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如日本汽車公司豐田、松下電器的第二代掌門人,都是創始人的“婿養子”。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Hoshi餐館,更是按照婿養子的模式傳承了46代。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使家族企業長期保持健康、是促進社會和財富流動的有力工具。有研究者研究了在日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433家非金融公司,將這些公司的運營者劃分為:第一代創始人運營、血統繼承人運營,非血統繼承人運營以及雇傭來的專人運營,結果發現創始人一代做得最好,其次是非血親繼承人(通常為養子),最后才是血統繼承人和雇用的專業人員。
但凡事福禍相依,收養兒子的做法也并非沒有壞處,比如私人層面來說,養子和女兒這對夫婦離婚就很麻煩:男方不僅需要與女子解除夫妻關系,還要與該家族解除領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