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勇
【摘 要】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廣西縣域經濟在頂層設計、綜合實力、產業協同發展、脫貧攻堅等領域均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由此開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同時,也面臨著綜合實力相對薄弱、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同質化競爭、特色化道路不明晰;要素資源活力僵化等諸多困境。因此,實現廣西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發展規劃頂層設計,創新發展理念,走特色化發展道路并不斷激發要素資源活力。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困境;突破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7-0020-03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其處于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交匯點,對穩增長和惠民生均具有重要基礎地位。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廣西發展“三大定位”新使命的指導下,廣西縣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沿邊、沿江及沿海的潛力不斷釋放,全區高水平開放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但同時,作為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省份之一,廣西與東部沿海甚至是周邊兄弟省份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鑒于此,把脈縣域經濟發展困境,尋求有效突破路徑成為當前推進廣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1 廣西縣域經濟的發展成效
1.1 縣域經濟發展頂層設計不斷建立健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縣域經濟和縣域治理,通過大量走訪調研,總結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并明確未來工作重心和發展方向。例如,2014年3月《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他強調“要準確把握縣域治理的特點和規律,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科學發展”。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談話中強調“縣域經濟發展,要靠黨委政府,更要靠市場”。這些重要論述成為廣西發展縣域經濟的政策指南。
廣西先后制定、出臺系列文件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頂層設計。2016年10月,《廣西縣域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了縣域經濟在廣西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2017年7月,全區縣域經濟大會明確要求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激發活力,將分類指導、產業帶動、基礎支撐、民生優先、改革引領、環境優化等作為未來縣域經濟的發展原則。同時,大會通過《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并就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工業園區、特色旅游、特色小鎮、金融支持、財政體制、分類考核等核心議題出臺系列指導意見。系列政策文件的發布實施,一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撐,完善了相應制度設計;另一方面明確了廣西縣域經濟的關鍵領域和發展方向。
1.2 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2017年以來,廣西縣域經濟生產總值實現年均7%的增長速度,在全區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60%以上。《廣西統計年鑒2019》顯示:2018年,縣域經濟單位生產總值超過200億元的數量從2017年22個增加到34個。超過300億元的縣域有19個,其中,南寧市青秀區生產總值為986.7億元,較2017年增幅7.96%。就人均GDP而言,2017年超過10萬元的縣域有8個,2018年增加到9個;人均GDP超過20萬元的縣域有2個,分別是北海市鐵山港區23.685 9萬元和防城港市港口區22.572 7萬元。
1.3 縣域經濟改變發展模式,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得益于國家的發展戰略支持,廣西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集群化轉變,“南向”國際協同發展和“東融”粵港澳大灣區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廣西已先后建立北部灣經濟區、桂西資源富集區、珠江—西江經濟帶3個協同發展經濟區。同時,以項目合作、產業園建設為依托,先后與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建立經濟產業園,國際合作潛力不斷釋放。2018年,北部灣經濟區(6市)、桂西資源富集區、珠江—西江經濟帶等區域生產總值分別9 860.94億元、2 981.56億元和12 165.95億元,較2016年分別增長11.95%、17.49%和12.81%。
其一,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糧食種植面積雖然比2017年減少50 900 hm2,但全區縣域糧食總產量仍高達1 372.8萬t,比2017年增加2.3萬t,增產0.2%。其二,工業的動能優勢明顯。近年來,農副產品加工、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專用設備制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等領域均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為縣域經濟騰飛奠定扎實的基礎。僅2017年,全區縣域工業增加值高達7 618.71億元,在縣域GDP中占比37.62%。其三,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明顯。2009年,全區縣域經濟單位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25.59%、43.09%、31.32%;而2018年則變成14.8%、39.7%、45.5%。
1.4 脫貧攻堅連戰連捷,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
2016—2019年,全區累計有45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 719個貧困村、4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2020年5~6月,毛南族、京族先后實現整族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0.5%下降到2019年底的0.6%,脫貧成果顯著。脫貧攻堅帶來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使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2020年6月,廣西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新聞發布會稱,2019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 745元,較2018年的32 436元實現年均7.11%的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 676元,較2018年的12 435元實現年均9.7%的增長。在恩格爾系數方面,全區2017年農村居民家庭和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2.2%和33.2%,比2010年分別下降16.3%和4.9%(如圖1所示)。
2 廣西縣域經濟的發展困境
2.1 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相對薄弱,區域發展不平衡
盡管近年來廣西縣域經濟取得不小發展成就,但毋庸置疑的是,經濟總量偏小、整體實力較弱依然是制約廣西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困境之一。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7—2019年廣西全區GDP分別18 523.26億元、20 352.5億元、21 237.14億元,年均增速為6.4%左右。然而,2019年,廣西經濟總量已被同屬于西部省份的陜西、重慶和云南趕超,貴州省也以年均8.3%左右的增速步步緊逼,以高質量發展迎頭追趕成為廣西發展的當務之急。具體到縣域單位,廣西縣域經濟在全國競爭力依然處于劣勢。《人民日報》2019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顯示,廣西平果市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82強,南寧市青秀區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中排名第74位。其中,2019年廣西平果市GDP為178.83億元,同比增長11.3%;南寧市青秀區GDP為1 188.58億元,同比增長6.1%。與居于百強縣市首位的江蘇省昆山市相比,該縣2019年GDP為4 092億元,是青秀區全年GDP的4倍,平果市的22倍。
同時,廣西縣域經濟中發展不平衡的困境愈發凸顯。當前,區位優勢、資源稟賦、交通基礎設施、政策支持等因素依然是導致縣域經濟發展鴻溝的主要原因,全區“東南富、西北窮”的現狀仍未得到根本改觀。以河池市為例,2019年鳳山縣生產總值僅為28.04億元,東蘭縣生產總值為41.51億元。而南寧市在實施強首府戰略以來,青秀區、西鄉塘區、江南區分別占據省會12縣區GDP排名前三位,生產總值分別為1 188.58億元、789.12億元和505.94億元。作為GDP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的青秀區,其生產總值是鳳山縣的42倍,東蘭縣的28.6倍。值得一提的是,廣西目前仍有8個貧困縣尚未脫貧,其中,大化、都安、隆林、那坡為極度貧困縣;三江、融水、羅城、樂業為深度貧困縣。
2.2 產業結構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大,特色化發展道路不清晰
廣西縣域單位在資源稟賦、區位特點、地理人口、發展基礎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為特色化發展道路提供了可能。然而,部分縣域單位缺乏對自身資源優勢和實際情況的精準把握,往往在片面追求GDP增長錯誤理念指導下選擇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且易于模仿的下游產業進行投資。比如,僅百色市就有5個縣域將鋁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且同時集中于處于產業鏈低端的氧化鋁生產而忽視深加工、精加工,造成鋁土礦的開采需求十分巨大,極易導致鋁礦資源的無序開發和浪費。又如部分縣域鄉鎮地區看到沃柑、柑橘、荔枝、龍眼、葡萄等經濟作物帶來的可觀收入,在未充分考察自身縣域土地稟賦、交通基礎、氣候環境、市場需求等核心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盲目推進農民擴大種植。由于這些熱帶水果上市時間較為集中,而且普遍缺乏地理標志商標對產品核心競爭力的加持,“谷賤傷農”的事件仍屢屢上演。
同時,由于縣域之間天然的經濟競爭使其忽視合作共贏的必要性,不同縣域之間的企業、行業很難開展經濟發展戰略對接和行業合作,這不僅無形之中激化縣域經濟的零和博弈,而且更容易導致資源的無序化開發和浪費。更為重要的是,廣西縣域經濟特色化品牌產品挖掘和培育過程相對緩慢。盡管部分縣域不斷加快如百色芒果、橫縣茉莉花、上林大米、荔浦芋頭、柳州螺螄粉、南寧香蕉等地理標志商標特色產品的培育和營銷力度,但廣西特色產品培育進程依然處于劣勢。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累計批準地理標志產品2 385個,廣西全區累計培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92個,僅占全國份額的3.86%。而作為地理標志商標總量全國第一的山東省,僅2019年就新增地理標志商標59件,地理標志商標總量高達737件,有10個產品被納入中歐地理標志互認互保。不難看出,廣西縣域經濟在特色化產業的挖掘、培育及營銷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短板,難以為縣域經濟從相對優勢向絕對優勢的競爭力轉化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持。
2.3 要素資源相對緊缺,縣域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廣西在經濟新常態化背景下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要素資源限制成為制約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用地指標、人才支持、資金投入等要素資源的活力發揮有限,新知識、新技術等新興生產要素在與傳統要素資源結合時欠緊密,導致縣域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一是在用地指標上,產業園區建設用地往往是建立支柱產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基礎。縣一級政府既要在國家政策基礎上保持可用耕地紅線,又要服務經濟發展擴大建設用地供給,土地資源稀缺與建設用地需求不斷擴大的矛盾成為縣域經濟要素資源供給的最大障礙。土地資源的限制往往表現為征地難、建設用地緊缺、用地審批周期長等問題。
二是縣域高水平人才相對匱乏。與經濟實力強勁的東部沿海縣域相比,廣西作為邊疆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和財力水平是當前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最大制約因素。2018年,廣西人均財力僅為7 584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3.1%和西部地區的75.2%,居于全國29位和西部地區末位。在全國各地競相出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的背景下,“真金白銀”的競爭優勢將更多高層次人才吸引到發達省份和縣域,“孔雀東南飛”的人才流動現象依然保持至今。人才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縣域財力的競爭。雖然廣西亦對此出臺系列應對舉措,但人才總量不大、高水平人才緊缺、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務地方經濟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是人才資源潛力未充分發掘的主要表現。
三是縣域金融資本供給嚴重不足。國家、自治區財政支付轉移和項目投資是廣西縣域經濟的主要資金來源,銀行貸款則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現實的問題是廣西縣域金融主體并不完備,除政策性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融資主體外,承擔擔保、信托、租賃、保險等功能的金融主體依然相對短缺。金融機制體系的不完善,加之缺乏必要信貸擔保支持,使得作為縣域經濟主要參與者的中小企業面臨嚴峻的融資難問題,由此導致縣域經濟陷入資金短缺的惡性循環。
3 廣西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路徑
3.1 強化頂層設計,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產業結構則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這就需要從實際出發,尊重經濟發展規律,著力培育縣域主導產業,推動縣域產業融合發展。一是要繼續夯實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同時提升與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力度,提升農產品的深加工與附加值。二是繼續堅持工業強縣戰略。作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工業化道路對壯大縣域經濟至關重要。縣域單位需要結合自身資源、區位、勞動力、基礎設施等要素,選準工業發展定位,提高資源要素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轉化能力。三是支持第三產業發展。以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保險及中介服務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日益融入第一、第二產業的全過程,該產業的經濟參與和貢獻率已成為衡量縣域經濟的重要參數。
3.2 創新發展理念,走特色化發展道路
縣域經濟,表面上是縣一級政府行使經濟管理職能實現社會的發展,但實質上卻需要站在更高的區域層次謀求特色化和差異化發展。因此,縣域經濟必須創新發展理念,走出一條特色化發展道路。這就要求縣域單位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明確特色優勢資源,找準縣域發展市場定位,加快特色優勢資源產業轉化,最終實現不同縣域的差異競爭和特色發展。事實上,廣西縣域在農業、工業、旅游業等產業均具備特色化發展的潛力和空間。一是要在現有基礎上,強化糧食基地、果蔬基地、藥材基地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建立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二是支持特色優勢工業發展。傳統縣域工業劣勢在大數據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逐步顯現,需要創新發展理念重點支持傳統工業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轉化。同時,在汽車零部件、農用機械、蔗糖工業、紅木產業、生態鋁業等領域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三是充分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廣西縣域旅游資源豐富,應在旅游項目開發、旅游名鎮、旅游品牌等特色品牌上加大發掘和培育力度,將旅游產業與特色文化、建筑、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充分釋放旅游產業的活力。
3.3 激發要素資源活力,提振經濟發展后勁
激發要素資源活力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首要依托。一是保持現有耕地面積紅線的基礎上創新土地使用和租賃制度,探索土地集約使用政策,保證工業園區建設有地可用。二是出臺相應人才支持政策,通過財稅政策、干部選派、項目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培育和吸引更多與廣西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契合的人才創新創業。同時,在薪酬政策方面支持縣域引才留才,將對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政策推廣實施,以財稅政策支持營造公平的稅收環境。三是建立健全縣域金融體制,支持鼓勵信托、擔保和保險等金融主體融入縣域經濟。同時,加強縣域經濟信用環境建設,完善風險保障機制,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提高金融效率。
參 考 文 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2019廣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2]周久賀.改革開放以來廣西縣域經濟的發展歷程、主要成就與基本經驗[J].桂海論叢,2019,35(3).
[3]廣西新聞網.扎實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EB/OL].http://gx.people.com.cn/n2/2017/0725/c229260-30523
726.html,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