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凌云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沙坪壩 401331)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在青年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上具有重要作用。相較于其余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在教學內容上涵蓋更廣,對教師的知識儲備要求更高。近些年來,全國高校都在探索“形勢與政策”課的創新性教學路徑。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重電馬院”)創造性提出并實踐了“形勢與政策”課“四域協同”教學模式,迄今為止,該教學模式已運行一年,總體效果良好。本文擬結合重電馬院“形勢與政策”課實際教學,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相關要求,在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上進行初步探索。
科學研究某一事物,必須追溯其理論淵源,厘清相關概念并進行科學歸納和積極思索,這也是本文研究“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路徑的思路。本節內容擬從理論視角和教學模式的概念出發,為進一步研究教學路徑的優勢及運用奠定學理基礎。
學界普遍認為,知識互動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不單單停留在簡單地傳遞、講述這一基礎層面。早在2000年,埃里克森和迪克森(Erisksson&Dickson)提出了“知識互動包括認知與行為上兩方面的內容,知識被雙方共享和使用時,新的知識也被創造出來”這一概念,該理論注重“創造”這一過程。國內學者大部分也認同,知識互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最終期望的結果是達到知識接收者的自我消化,并產生一定的增值效應。根據“知識互動理論”所指出,學習者若要精通某方面的知識,需要通過“知識獲取、知識傳播、知識共享、知識吸收、知識創新”五個步驟完成,強調“知識互動并不是教師單向的講授和學習者單純的學習,而是互動主體之間雙向互動的過程”[1]。本文在教學路徑探索中將運用知識互動相關理論,以期學生的知識獲取與教師的能力提升。
協同理論也被稱為“協同學”,該詞匯來源于希臘語,翻譯為“合作的科學”。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最早提出了協同理論的概念和基本思想,其后來的著作《協同學導論》和《高等協同學》更加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理論。協同學的核心思想是,不同類型、不同屬性的系統之中,只要各子系統存在于整體環境下,各個子系統之間都是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系統理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不單單運用于自然科學研究之中,而是在社會科學領域也得到運用。本文所提及的“四域協同”即是依托協同理論進行的拓展性探索、研究。
在學者們提出知識互動理論、協同理論等概念后,筆者根據現有理論成果、現有教學模式,提出新的教學路徑:“形勢與政策”課“四域協同”教學,其概念是指在“形勢與政策”課中以 SPOC混合教學模式為基礎,將有針對性的小班限制性教學通過“跨類型”“跨學校”“跨學科”“跨班級”實現資源整合、求同存異、優勢互補、精準滴灌的教學改革。“四域協同”指代含義及具體說明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整個教學是在SPOC混合模式下進行,“四域協同”教學原理來源于“協同理論”。具體而言,本文所探討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路徑是在SPOC 混合教學模式下,開展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的共享共建共學互幫互助、開展不同學科的教學理念、內容、方法、評價融合、開展專題教學“教師走班制”的四域協同教學改革。

表1 “四域協同”指代含義及具體說明
不同于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傳統教學模式,“四域協同”教學更加注重知識有效獲取與創新,提升教學質量,促使課程綜合發展。
SPOC的前身是MOOC,但MOOC以龐大的教學視頻、課后作業、測試等為主要的教學模式,側重于知識傳播和復制[2],強調教師的傳播功能而較少地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MOOC在前些年的實踐應用中,出現了“高輟學率”的現象,隨著當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SPOC的誕生體現出它的優勢[3]。根據知識互動理論,學習者在相互交流過程中,能夠產生更有效的知識獲取,同時更容易達到知識創新的目的。“形勢與政策”課采用的是專題式教學,課堂實際教學可更加靈活多樣,更適合運用SPOC混合模式,盡可能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能動性。例如,通過發起線上討論的方式,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設置題目的認識與看法,教師在后臺可以直觀把握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學生亦可查看其他同學的思路、觀點,達到知識互動理論中的學習者之間知識相互轉換的目的。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形勢,“形勢與政策”課在知識覆蓋廣度、教師水平深度等方面的要求愈來愈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急需協同共進。在“四域協同”的概念下,“類型域”可使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優勢互補,“學校域”可將不同學校之間資源整合共享,“學科域”可將思政元素融入不同學科體系,“班級域”可將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盡最大可能發揮。總體上,“四域協同”教學能使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帶動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全面、綜合發展。
“形勢與政策”課“四域協同”教學路徑旨在搭建不同類型學校、不同高校、不同學科、不同班級之間的良性協同,整合優質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特性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
“形勢與政策”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任務是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形勢,培育理性思維,拓展知識視野。但本科與高職屬于不同類型高校,在教學中應有不同側重。本科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注重知識研究、視野延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在理論層面中有相對較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則注重技能技術、工匠精神的培養,在指導實際動手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不同類型高校可針對不同章節、不同難度系數進行對比性分析,既找到教學共性,又凸顯教學個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選擇較為擅長的教學組織形式進行拓展教學。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可充分發揮兩校或多校協作的優勢,共享共建課程資源。近些年來,針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及要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問題,不少高校在數字資源庫建立上投入了大量精力[4],這些資源往往僅用于本校的課程建設,未能達到“物盡其用”的理想效果。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發展,各種數據資源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更多的生命力,突破時空界限的互聯網平臺,也為教學資源進行共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通過建立高校間資源共享機制,可以共享各個高校間的優秀網課資源,這將使各高校建立的網絡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也能達到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的效果。
知識互動理論中“知識創新”指的是教學者和學習者在對思政課程有一定把握的基礎上,展開課程思政領域的研究,也就是“四域協同”所提及的跨學科創造性教學。對高職院校而言,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極為重要,學生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做到“課程思政”。2017年,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就強調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高職院校專業課技術技能性要求較高,思政元素的融入相對而言更具挑戰性。但“形勢與政策”課著重關注時事發展、政策宣傳等方面,且知識面覆蓋較廣,因此相對容易在專業課某一章節或某一概念中的挖掘思政元素,以達“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形勢與政策”課與專業課程融合如表2所示。

表2 “形勢與政策”課與專業課程融合示例(部分)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普遍存在知識覆蓋面廣,教材內容更新快,師資隊伍欠缺且層次參差不齊等問題,故極易陷入教學效果不如人意的困境。“形勢與政策”課采取專題教學“教師走班制”教學組織形式,能夠較好地解決課程困境。“教師走班制”具體組織形式如表3所示。通過建立教師專題走班機制,一方面,教師有更為充足的時間負責自己的專業領域所在板塊,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以達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在授課方式上存在不同的特點,學生能夠感受不同教師的教學魅力,從而緩解學生對課程的枯燥乏味情緒。

表3 “教師走班制”具體組織形式
“形勢與政策”課的基本任務是讓高校學生了解時事、讀懂政策,拓寬思維視野,培養理性判斷能力。但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對時事政策的把握相對欠缺,對當今中國發展大勢、世界發展大勢的了解不夠深刻,高職院校上好該課程的重要性不亞于本科院校。如何將更為活躍、更加生動的課堂展現給高職院校學生,是本文探索“形勢與政策”課創新路徑的根本原因。本文所提及的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四域協同”教學是一種路徑的初步探索,未來還有待于進一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獲得更多科學性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