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新,文丹鳳,孫香娟
(1.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2.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過敏性紫癜又稱為亨-舒綜合征,是一種以全身小血管炎癥為主要病理改變的全身綜合征。祖國醫學中無“過敏性紫癜”類似的病名記載,其臨床癥狀與古代文獻中對“葡萄疫”“血風瘡”等的描述類似[2],近年來,各位醫家對該病病因病機和治療方面的探討越來越深入,提出了很多觀點和治療方法。
中醫外治法[3]是指將中草藥調制后以熏、洗、敷、貼等方式外用于皮膚體表、粘膜,或是使用針灸、叩刺等器械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中醫外治法應用廣泛,副作用小,使用安全,療效確切,既可單獨治療疾病,也可作為口服中藥或西醫治療的輔助治療。眾多學者使用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臨床療效明顯,現總結近10 年中醫外治法在兒童過敏性紫癜中的臨床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中藥熏蒸外洗是小兒過敏性紫癜中的常用外治療法,將中藥煎煮后,先利用蒸氣熏蒸,再用藥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處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既可以將藥物直接作用于皮疹處,又可以使其中有效成分通過皮膚吸收。曹廣海[4]等采用中藥熏洗(處方如下:金銀花15g、蒲公英10g、紫草10g、白茅根20g、地膚子10g、苦參15g、蛇床子10g、黃柏15g、薏苡仁30g、赤芍10g、白鮮皮10g、丹皮10g)輔助治療100 例小兒過敏性紫癜,觀察1 周后提示治療總有效率98%,明顯高于対照組84%(P<0.05)。王妍煒等[5]采用活血化瘀中藥(組方:丹參、川芎、紅花、赤芍、紫草、茜草等)熏蒸療法治療108 例過敏性紫癜患兒,7 天后有效率為95.54%,明顯高于對照組87.96%(P<0.1)。全少華[6]等使用涼血散瘀止血、清熱解毒類中藥(藥物組成:玄參10g、生地10g、赤芍10g、牡丹皮10g、紫草10g、蓮草15g、土茯苓10g、銀花15g、連翹8g、丹參10g)外洗輔助西醫治療23 例小兒過敏性紫癜,療效確切且明顯縮短患兒病程。尹蔚萍[7]等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紫草方(藥物組成:紫草、茜草、仙鶴草、荊芥、防風、蒼術、伸筋草等)熏洗輔助治療雙下肢治療過敏性紫癜,治療1 周后總有效率為98.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2.50%(P<0.05)。中藥熏蒸外洗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療效確切,臨床操作上具有操作方便、患兒容易配合的優點。其局限性在于中藥直接接觸患兒皮膚,對皮膚刺激較大,有可能造成患兒皮膚過敏[8]。中藥熏洗治療中的藥物濃度、施藥時間也都有待于進一步制定一套嚴格的標準。
中藥外敷療法是歷史悠久的傳統中醫外治法之一,多部中醫學專著中都有中藥外敷治療的記載,《靈樞·經筋篇》云:“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佳,以涂其緩者”[9],《后漢書》中也有對華佗實施外科手術后使用中藥敷藥促進切口愈合的記錄:“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10]。現代醫學將中藥外敷的治療方法稱為中藥經皮給藥。經皮給藥是指藥物通過皮膚吸收進入人體血液循環并達到有效血藥濃度,以治療或預防疾病,能夠克服口服給藥帶來的肝臟首過消除、難以保持血藥濃度、刺激胃粘膜等諸多缺陷[11]。中藥外敷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可直接作用于皮疹處,亦能使藥物通過皮膚吸收達到藥效。原曉風[12]教授采用消腫化斑湯方加減(方藥組成:羌活、獨活、乳香、當歸、雞血藤、黃芩、秦艽、防己、桑枝)外敷輔助治療30 例關節型過敏性紫癜患者,可明顯縮短,(Z=-9.246,P<0.01)。兀麗仙[13]使用紫癜停(藥物組成:丹皮、赤芍、公英、生地黃、野菊花各100g)外敷治療62 例兒童單純性過敏性紫癜,治療10 天后有效率為93.55%,高于對照組79.63%(P<0.05)。廖永州[14]使用臍部外敷加味雙柏散治療15 例兒童腹型過敏性紫癜的患兒,經治療,患兒的平均腹痛天數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多項臨床試驗觀察均表明中藥外敷對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有確切的療效,但外敷中藥制作方法、操作時的敷藥時長均有待一套完整的操作指南。
藥物灌腸療法在傳統醫學首次出現于《傷寒論》第233 條:“陽明病,自汗出,……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15]。現代醫學也認為灌腸療法可通過直腸直接吸收藥物,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直達病所,發揮局部用藥效應,在臨床應用上有其科學性、實用性[16]。中藥灌腸療法也廣泛應用于兒科疾病中,相比口服中藥可減少服藥難度,又能更有效吸收藥物成分。陳正堂等[17]采用銀翹解毒湯(組方:銀花12g,連翹、淡豆豉、蠶砂、丹皮、浮萍、白蒺藜、制首烏各10g,淡竹葉、大力子、紫草各9g,薄荷3g,當歸、防風各6g)灌腸治療50 例小兒過敏性紫癜風熱傷絡證,總有效率達92%,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68%(P<0.05)。朱浩宇[18]回顧性分析60 例使用中藥仙元方凝膠劑灌腸(組方:仙鶴草、荷葉、地榆炭、白芍、延胡索各10g、甘草3g)治療的腹型過敏性紫癜患兒病歷資料,發現與激素治療相比,療效相當。中藥灌腸療法因其在治療兒科疾病中臨床療效肯定,且操作簡便、患者接受度高,值得推廣。但目前中藥灌腸治療在灌腸的時間、器械、藥液溫度、灌入藥物的劑量、導管置入深度、藥液流速及保留時間等諸多問題上,仍沒有統一的標準。若能制定一套治療標準化的操作指南,會更有利于規范及推廣臨床操作。
關于此療法文獻報道較少,刺絡放血療法是祖國醫學中特有的治療方法之一,黃偉[19]結合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病因病機、中醫辨證論治、刺絡放血療法的中醫理論基礎及其現代作用機制,提出通過刺絡放血療法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在理論上的可行性。唐麗敏[20]治療20 例過敏性紫癜患兒,予點刺放血(選穴:耳背靜脈、大椎、肺俞、血海、足三里),采用輕、淺、快的手法點刺至少量出血,對照組予常規西醫治療,結果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8.33%)明顯高于對照組(70%)(P<0.05)。但限于納入病例數少,其作用機制尚待進一步探討,臨床療效需進一步觀察評價。
穴位貼敷療法是把制備好的藥物置于人體腧穴等特定部位,藥物通過皮膚局部吸收后直接作用于人體腧穴,發揮其疏經通絡、調氣和血、補正祛邪等作用[21]。穴位貼敷療法減輕了藥物對消化系統的刺激,敷貼制劑藥力釋放緩慢、溫和,體表用藥可以隨時開始或中斷給藥,簡單便捷,依從性高[22]。穴位貼敷也有其局限性,由于施藥面積較小,人體對藥物的吸收量有限,對于穴位的刺激也不如針刺明顯[24]。范曉嬌等[25]予艾灸(選穴:神闕、中脘、關元)聯合穴位貼敷(藥物組成:丁香、吳萸、高良姜,選穴:神闕穴)特色治療輔助治療30 例小兒過敏性紫癜,結果提示此療法可明顯縮短患兒皮疹消退、腹痛緩解及便血消失時間,且無不不良反應發生。
溫玉玲等[26]采用中藥口服結合中藥熏洗雙足(處方:紫草、苦參、防風、徐長卿各20g,甘草10g)、艾灸儀灸療腹部穴位(選穴:中脘、神闕、關元)治療30 例腹型過敏性紫癜患兒,總有效率(100%)顯著高于對照組(66.7%)。
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刺激耳穴可以調整與其相應的人體某部位的功能,耳穴貼壓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王妍煒[22]采用中藥熏蒸(藥物組成:紅花、丹參、川芎、赤芍)聯合耳穴壓豆(選穴:內分泌、神門、腎上腺、耳尖、肝、風溪等)治療65例小兒過敏性紫癜,療效明顯。
眾多臨床試驗觀察表明,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有以下優點:①臨床療效確切:中醫外治法無論是單獨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還是輔助口服中藥、西藥治療,各試驗觀察均顯示各項外治法在治療中療效明顯,可縮短患兒病程。②操作方便:大多數外治法不需要大型設備,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且操作難度小,稍加培訓即可操作,患兒家長在家中也可自行完成。③各外治法操作均不會給患兒帶來明顯不適感,較口服藥物、靜滴藥物更容易配合。但各項臨床觀察試驗方面也有以下問題:①試驗樣本量均較少,均未能實現多中心大樣本量的試驗觀察。②試驗方法上,各臨床試驗均未提及盲法,極少數試驗操作設置空白組、安慰劑等對照。③實驗操作上各機構目前沒有統一標準,均為各試驗地點通過參考古代文獻記載加之臨床應用中逐漸摸索所形成的的各自操作標準。
綜上所述,各中醫外治法在對于小兒過敏性紫癜的治療上均有明確的療效,但試驗上若能做到多中心、大樣本以及嚴格設計的隨機對照試驗,可進一步驗證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療效及安全性。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中醫中醫外治法操作規范也對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理論研究和臨床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