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宏,劉海曄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伊立替康(Irinotecan,又稱CPT-11)為半合成喜樹堿類的細胞毒性抗癌藥物。其作用機制為抑制DNA 拓樸異構酶Ⅰ,干擾斷裂DNA 單鏈重新修復,阻止DNA 的復制,減少腫瘤細胞增殖,為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1]臨床多用于晚期結直腸癌、肺癌、卵巢癌、子宮頸癌等的化療,但其嚴重遲發性腹瀉的不良反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廣泛應用。相關研究顯示,化療方案中含CPT-11 所致Ⅲ-Ⅳ級遲發性腹瀉的發生率為6%-47%,嚴重腹瀉可導致電解質紊亂、脫水、腸道感染等,需終止化療方案,影響臨床療效,甚至威脅患者生命。[2]西醫對于遲發性腹瀉的治療手段有限,收效甚微,近年來,中醫藥在防治伊立替康所致的遲發性腹瀉方面具有減輕癥狀、提高化療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劉海曄主任從醫20 余載,對于惡性腫瘤患者應用伊立替康等化療藥物所致腹瀉治療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診學習,現將劉師經驗整理如下。
伊立替康所致的腹瀉包括早發性腹瀉和遲發性腹瀉兩種。早發性腹瀉是指用藥后出現急性腹瀉,是由伊立替康對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作用引起。遲發性腹瀉是指用藥24h 后出現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加,軟便或稀水樣便,頻繁的腹痛、腹脹等。[3]目前伊立替康導致遲發性腹瀉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SN-38 直接損傷腸粘膜有關。臨床上常應用洛哌丁胺、奧曲肽等藥物治療遲發性腹瀉,但由于遲發性腹瀉發病受多種因素影響,藥物治療作用非常有限[4]。
遲發性腹瀉在中醫古籍中并未記載。根據其便次增多、呈軟便或稀水樣便等臨床癥狀可歸于中醫“泄瀉”范疇。“泄瀉”病名記載最早見于《內經》,統稱為“泄”。《素問·宣明五氣篇》謂:“五氣所病……大腸小腸為泄。”《景岳全書·泄瀉論證》說:“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醫方集解》曰:“蓋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能專責脾胃,故大補下焦元陽,使火旺土強,則能制水而不復妄行矣。”由此可見,泄瀉之病,病位在大腸,與脾、腎二臟密切相關。泄瀉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調、稟賦不足,以及久病臟腑虛弱等,主要病機是脾虛濕盛,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腸道分清泌濁、傳導功能失司。劉師認為惡性腫瘤患者機體本虛,應用伊立替康等化療藥物后正氣愈衰,故脾失溫煦,運化失健,水濕內停,久病及腎,腎陽虛損,發為泄瀉,基本病機為脾腎陽虛。
基于上述病因病機分析,劉師認為伊立替康所致遲發性腹瀉的基本治療思路為溫腎助陽、健脾止瀉之法。常以參苓白術散合四神丸為基礎方,依據辨證論治,臨床加減變化各有側重。參苓白術散出自宋陳詩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治療泄瀉脾虛濕盛證的代表方。該方藥物組成有白扁豆、炒白術、茯苓、甘草、桔梗、蓮子、黨參、山藥、砂仁、薏苡仁,集淡滲、甘緩、燥脾、補氣于一體,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為君。配山藥、白術助君之效,兼以止瀉;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共為臣藥。更用砂仁醒脾和胃,桔梗宣肺氣,調水道,載藥上行,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共奏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之功。四神丸出自《普濟本事方》,由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4 味藥物組成。本方重用補骨脂為君,補腎陽以溫脾陽,李時珍稱其“主治腎泄”;肉豆蔻辛溫為臣,溫脾澀腸止瀉,與補骨脂相得益彰;五味子固腎益氣,吳茱萸溫暖脾胃,共為佐藥;大棗補脾養胃,生姜溫胃散寒,共為使藥。四神丸體現“益火補土”之法,方中諸藥合用,俾火旺土強,腎泄自愈。正如《絳雪園古方選注》所說:”四種之藥,治腎泄有神功也。”相關研究顯示,參苓白術散和四神丸加減治療脾腎陽虛型泄瀉,臨床療效顯著且具有較高安全性。[5]劉師在此基礎上,注重治病求本,加用白花蛇舌草、重樓、蜂房、半枝蓮、山慈菇、全蟲、蜈蚣、地龍等藥抗腫瘤;常加用黃芪、升麻、柴胡等以求升陽止瀉之功;大便次數多者,加烏梅、禹余糧、石榴皮等澀腸之品;為防滋膩太過,常稍加清利之品,如黃芩、澤瀉、木香等。
患者王某某,男,66 歲,2019 年5 月8 日初診,因直腸癌術后,應用伊立替康化療后出現腹瀉,大便6-7 次/日,呈黃色稀水樣便,現患者腹部時有脹痛,無惡寒發熱,無胸悶憋氣,納少,周身乏力,四肢麻木,寐尚安,小便尚可,舌暗少津,苔白膩,脈沉細無力。中醫診斷:泄瀉,脾腎陽虛證。治則:健脾溫腎,澀腸止瀉。方用參苓白術散和四神丸加減,處方如下:黨參20g、黃芪20g、炒白術30g、茯苓20g、砂仁(后下)6g、山藥20g、炒薏苡仁30g、吳茱萸3g、豆蔻12g、五味子10g、陳皮10g、雞內金20g、黃芩10g、浙貝母15g、熟地20g、炮姜6g、白芍10g、延胡索15g、地龍6g、白花蛇舌草30g、炙甘草10g,7 劑,水煎服,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2019 年5 月15 日二診:患者訴大便次數減少,每日4-5 次,不成形,仍乏力,納可,舌脈同前,原方加牛膝15g,木香10g、黃芪改30g,14 劑。2019 年5 月29 日三診:患者訴大便每日3 次左右,干稀不調,乏力、腹痛癥狀較前明顯緩解,舌紅少津,苔白,脈沉,原方去五味子,14劑,變化隨診。后患者藥量減半,兩日一劑,大便維持約2 次每日,無其他特殊不適。
按:劉師認為,泄瀉之病,首辨虛實。該患者為老年男性,素體脾腎虧虛,直腸癌術后,應用伊立替康等化療毒性藥物,正氣更衰,漸為脾腎陽虛之證,加上大腸傳導功能損傷,腸道功能失司,發為泄瀉。本案以健脾溫腎,澀腸止瀉為治則,方用參苓白術散和四神丸加減。如上所述,參苓白術散健脾益氣、化濕止瀉,四神丸脾腎同治、固澀止瀉,兩方合用,共奏健脾溫腎、澀腸止瀉之功。再配伍陳皮、內金健脾開胃,熟地、炮姜溫陽散寒,白芍、元胡緩急止痛,黃芩、浙貝防滋膩太過,白花蛇舌草、地龍抗腫瘤,諸藥合用,標本同治,以達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