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王宏賓
(1.青海大學,青海 西寧;2.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肝膽外科,青海 西寧)
膽囊結石是普外科常見病、多發病。雖然是一種良性疾病,但是隨著發病率的升高,給患者帶來痛苦的同時,帶來的經濟負擔和醫療負擔也逐漸加重。膽囊結石的成因復雜,研究表明性別、年齡、飲食結構、運動量、肥胖、代謝綜合征、易感基因等多種因素在該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膽囊結石的治療方面,少數膽固醇結石可通過藥物溶石治療,頭孢曲松鈉導致的結石可以在停藥后消失,而大部分膽囊結石需要通過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從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發展到多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至如今單孔腹腔鏡手術,雖然手術方法向著微創發展,但是仍然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和經濟負擔。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或者減少膽囊結石的發生呢?本文通過對眾多研究的回顧總結作出以下綜述,希望對該疾病的發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可以指導我們科學預防和減少膽囊結石病的發生,以及對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幫助。
多數研究表明膽囊結石在女性人群中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1]。女性性別作為獨立的危險因素與女性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以及多次分娩有關。雌激素會增加膽固醇的分泌以及膽汁中膽固醇的飽和度,從而成為膽囊結石發生的危險因素[2]。孕酮通過對Gq11 蛋白的表達的下調抑制平滑肌收縮,通過對Gs 蛋白表達的上調加強平滑肌舒張作用,引起膽囊收縮舒張功能障礙,導致膽囊結石的形成[3]。研究表明分娩次數是膽囊結石的危險因素,減少孕次有助于預防膽囊結石的發生,這可能與孕期女性激素水平的變化有關[4]。
隨著年齡的增長,膽囊結石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在40-60 歲達到高峰[5],且女性發病高峰比男性早10年左右,這可能與女性絕經前后性激素水平變化有關。兒童膽囊結石患病率較低而成年之后發病率越來越高,這與成年人特別是中年之后血脂代謝水平密切相關[1]。成年人忙于工作,飲食不規律,膽囊缺乏規律刺激,致使膽囊內膽汁淤積,膽泥形成后可進一步形成膽囊結石。中年之后人體免疫力逐漸降低,膽囊黏膜對膽汁刺激的耐受降低,也是膽囊結石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6]。
翟潤在南陽地區的研究表明農民、工人膽囊結石發病率最高,餐飲業從業人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其次,其他職業較少[7]。其他不同地區的研究與該研究有一定出入,但都表明不同職業患病率不同,且同一地區隨著時間變化,發病率最高的職業也在變化[8]。職業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人群的生活、衛生習慣、營養水平等,因此導致膽囊結石發生率的不同。
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人群膽囊結石發病率有著明顯的差別。加拿大、美國、智利的印第安人膽囊結石發病率不同。亞洲、歐洲、非洲、膽囊結石的發病也不同[1]。在我國不同地區膽囊結石的發病率也不同,如北京地區4.2%[9],上海地區7.02%[10],嘉峪關市11.7%[11]。同一地區不同民族的人群膽囊結石患病率也不同,2011年的新疆地區的一項流行病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膽囊結石的患病率維吾爾族為20.8%,漢族為13.1%,哈薩克族為11.5%,其他少數民族為16.8%[12]。這種種族和地域差異,由內在的基因導致,經環境因素和飲食習慣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后表現出來。另外有報道,我國高原地區膽囊結石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平原地區,這與獨特的高原缺氧環境及飲食結構有關[13,14]。
高蛋白、高膽固醇食飲食使血液和膽汁中膽固醇水平升高,對膽汁的生成和排泄產生不利影響,使膽汁中各組分比例失調,促進結石形成[15]。兩餐間隔時間過長、長期饑餓會使膽囊中膽汁濃縮,膽固醇過飽和,最終導致膽囊結石的發生[7]。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導致肥胖或者血糖升高致使胰島素分泌增加,也會誘發膽囊結石[16]。運動量或體力勞動過少,影響膽囊收縮,使膽汁排空延遲,易于形成結[17]。
代謝綜合征是一系列癥候群的總稱,包括血脂異常、中心性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或血糖調節受損等。血液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與膽囊結石發病率呈正相關,而高密度脂蛋白具有保護作用[18,19,20]。血脂異常導致膽囊結石的機制復雜,目前已知瘦素水平可影響血液膽固醇含量,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脂質的代謝和分解,高甘油三酯血癥不利于膽囊的運動,相關機制大多與基因有關。體重指數大于28[21],也有研究表明體重指數大于30[15]的人群,膽囊結石發生率明顯增加,其機制與瘦素介導的脂質代謝有關[18,22]。另外,肥胖者多喜高脂肪、高蛋白飲食,且大多患有高脂血癥,這些因素也促進了膽囊結石的發生[15]。膽囊結石患者血壓高于非膽囊結石人群,但其相關性有待進一步研究[18]。糖尿病致膽囊結石的機制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經病變、血脂代謝異常、易并發感染等導致膽囊收縮功能低下或膽汁成分改變有關[23]。
乙肝[24]、丙肝[25]、肝硬化[26]、非酒精性脂肪肝[27]等疾病導致肝功能異常,膽紅素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膽囊壁增厚,促進膽囊結石的形成。胃大部分或全部切除術后[28]導致膽囊結石的原因包括膽汁過剩淤積、膽囊神經受損、胃酸及膽囊收縮素分泌減少。幽門螺旋桿菌具有較高的磷脂酶A 活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者膽汁中磷脂酶A 增加,引起膽固醇沉淀,導致膽囊結石[29]。此外幽門螺旋桿菌在膽囊黏膜定植,破壞膽囊黏膜屏障,引起炎癥反應,形成色素核心促進膽囊結石發生[30]。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十二指腸炎等胃腸道疾病導致迷走神經功能障礙,膽囊收縮素分泌下降,膽囊收縮功能障礙,易于形成膽囊結石[31]。
頭孢曲松鈉使用劑量越大、時間越長,膽囊結石的發生率越高。其機制與藥物在膽汁中的高濃度、排泄慢有關,頭孢曲松鈉與鈣離子結合形成鈣鹽后膽紅素和膽固醇附著,最終導致膽囊結石[32]。但是這種結石可以在停藥后逐漸消失。甾體類避孕藥可使膽汁中膽固醇濃度升高、膽汁酸濃度降低,促使膽囊結石形成[33]。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如降脂藥、擴血管藥物,可能通過使膽固醇飽和度增加、影響膽囊收縮功能導致結石發生[34]。雌二醇、孕酮、奧曲肽等藥物都會導致膽囊結石的發生,其機制均與膽汁成分改變、膽囊收縮功能改變有關[33]。
ApoB 基因編碼的載脂蛋白B 被認為是一種促成核因子,是促進膽囊結石形成的危險因子。另外ApoE 基因、ApoA Ⅰ-C Ⅲ-A Ⅳ基因簇、三磷酸腺苷結合盒轉運體基因、膽囊收縮素A 受體基因、線粒體基因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基因等均被證明與膽囊結石的易感性有關[35]。基因通過特定蛋白質的表達來發揮作用,多基因的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了膽囊結石的發生。
綜上所述,膽囊結石病的發生是一種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易感基因、性別、民族等因素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通過這些研究可以更深入的認識其發病機理,有助于靶向藥物的研究而進行靶向治療。另外一些因素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比如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適當鍛煉,保持合理的體重指數,控制血脂、血壓、血糖,預防相關疾病的發生等,通過自我調節以預防和減少膽囊結石的發生。因此通過對膽囊結石的危險因素的回顧總結,希望對膽囊結石的發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指導我們科學預防和減少膽囊結石的發生,以及對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