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蕊,王萍萍
(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北京 102400)
動脈血氣分析是指對各種氣體、液體中不同類型的氣體和酸堿性物質進行分析的技術過程。是監測呼吸機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可以用來動態判斷通氣和氧合狀態,了解機體的酸堿平衡情況。動脈血氣分析是反映呼吸系統疾病嚴重程度的常用參數,顯示了肺換氣、腎代謝、肝代謝和血液緩沖系統的生理機能,其臨床采血部位有橈動脈、肱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等[1-2]。2018 版動脈穿刺解讀中說動脈采血首選橈動脈,橈動脈的血管特點是位置表淺、易于消毒、患者暴露少、易于操作、采血后易于壓迫、便于觀察止血效果,便于觀察患者發生皮下血腫,本課題研究的是橈動脈90°進針角度與30°-45°進針角度相比針尖與管腔接觸面積較小,對患者血管損傷小,疼痛刺激輕,患者滿意度高,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根據醫生為患者的查體及檢查抽取動脈血情況,選擇心血管病區2018 年7 月1 日至2019 年7 月1 日期間住院患者60 例需要進行血氣分析的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30°-45°角(對照組)進針組和90°角(試驗組)進針組,各30 例。入組患者60 例,對照組30 例,其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齡(72.13±11.991)歲;試驗組30 例,其中男性10 例,女性20 例,年齡(71.57±9.605)歲。對照組年齡22-56 歲,平均(35.7±6.8)歲。試驗組年齡24-54 歲,平均(36.1±6.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采血方法。均采用BD公司生產的BD預設型動脈采血器。所有橈動脈采血操作者均通過專門培訓,考核合格、穿刺技術熟練的護師及主管護師進行。根據2017 年《動脈血氣分析臨床操作實踐標準》方法,制定以下操作流程:
1.2.1 環境準備溫濕度適宜光線良好的清潔環境進行操作。
1.2.2 物品準備安多福棉簽 BD 采血針銳器盒醫療垃圾筒手消劑。
1.2.3 患者準備識別患者身份,嚴格進行查對制度,評估患者,采血前宣教,側肢循環檢查進行艾倫試驗[3]。
1.2.4 采血準備患者取平臥位或坐位,手掌朝上,伸展手臂外展繃緊,手指自然放松固定手臂;腕關節下墊一小枕,幫助腕部定位固定;確定穿刺部位,腕關節上動脈搏動最明顯處;消毒穿刺部位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面積大于5 cm,消毒操作者食指與中指范圍為1 到2 指節掌面及雙側面。
1.2.5 準備穿刺采血時要再次確認穿刺點并固定,另一只手以持筆姿勢持動脈采血針與皮膚呈90°(實驗組)或30°-45°(對照組)進針穿刺。見血后停止進針,留至所需量后拔針按壓穿刺部位5-10 分鐘,做好術后宣教及觀察患者皮膚情況。
1.3 觀察指標
1.3.1 評價病人疼痛程度疼痛評分標準是將疼痛的程度用0 至10 共11 個數字表示,0 表示無痛,10 代表最痛,病人根據自身疼痛程度在這11 個數字中挑選一個數字代表疼痛程度,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4]。護士方面評價:采用WongBaker 面部表情法[5]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為“無痛、輕度疼痛、明顯疼痛、劇烈疼痛”4 個等級標準,根據患者對疼痛的表情客觀判斷。
1.3.2 采血一次性成功率一次性成功采血判斷標準[5]一針成功回血,并抽取足夠的橈動脈血量為一次成功采血,未一針成功回血或采血不足量均為一次采血失敗。
1.4 統計學分析。SS13.0 軟件進行數據的輸入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疼痛評分。兩組數據稱非正態分布,采用非參數檢驗。z=-3.357,P=0.001、兩組差異有統計學和醫學意義。30°-45 角度穿刺組疼痛分數明顯高于90°角度穿刺組。
2.2 穿刺次數。兩組數據稱非正態分布,采用非參數檢驗。z=-2.169,P=0.03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醫學意義。90°角穿刺組的穿刺次數低于30°-45°角穿刺組,提示90°角穿刺一次成功率高。
3.1 皮下淤血發生率低。實驗組垂直進針法直入動脈,進針角度大,穿刺創面小,如果一次成功不易形成血腫瘀青,患者痛苦小;對照組斜刺法進針角度小,穿刺創面大,比垂直法痛苦大,但若無回血可退針改變方向后再次進針,成功率高,容易形成血腫瘀青[6]。而且對照組拔針后按壓部位不易掌握,因皮膚進針處和血管穿刺點間還有一小段距離,按壓時必須覆蓋兩個穿刺點,如果按壓部位不準確,也易造成皮下瘀血。實驗組垂直快速進針法因皮膚進針處和血管穿刺點在同一位置,拔針后能準確掌握按壓部位,不易發生皮下瘀血。
3.2 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對照組采血法因操作者食、中指僅僅固定了橈動脈的一端,無法繃緊皮膚,血管暴露不充分,不易掌握進針方向,也降低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實驗組快速進針法操作者食、中指分別從橈動脈兩端固定,容易辨別所需穿刺血管的深淺,血管固定位置良好,不易滑動,能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3.3 疼痛刺激輕,患者滿意度高。對照組采血法進針角度小,有效穿刺力也小,穿刺距離長,對皮膚和皮下組織刺激大。實驗組針法有效穿刺力大,穿刺距離短,速度快,減輕了對皮膚及血管的損傷,患者易于耐受。垂直進針直接進入皮下及血管,較斜面進針的行程短,對皮下神經纖維的刺激少,縮減了傷害性刺激的速度和時間,也減輕了疼痛[7]。
總之,橈動脈穿刺術是臨床上常見的進行動脈采血的操作,難度系數較高。經本實驗研究,90°與30°-45°進針法進行橈動脈采血相比,對血管壁損傷小,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發生皮下淤血的概率小,減輕了患者的疼痛刺激感覺,患者痛苦小,使患者感覺舒適,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