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龍,羅燕青
(1. 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2.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骨一科,福建 三明 365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傷影響因素的增加,導致了多元化的創傷機制,其中肢體骨折是最為常見的問題,骨折[1]是由于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遭到破壞,骨折的發生往往伴隨外部及內部多種暴力,使人體骨骼的承擔壓力超過骨骼的強度。在祖國醫學認為骨折是外傷或疾病引致之骨部分或完全折斷者,《外臺秘要》[2]卷二十九有提到,骨折又名折骨、折傷、傷折、折瘍。多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所造成,通常可分為截斷、碎斷或斜斷,患處可有瘀血、腫痛、錯位、畸形、骨聲、軸心叩擊痛、異常活動及功能障礙等種種表現,而骨折術后出現的肢體腫脹是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主要由于骨折自身性的損傷以及手術的輔助損傷導致,使骨折周圍小血管破裂出血以及骨折部位周圍軟組織炎癥發生,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強,血管內液滲透到組織間隙所造成的[3],極易導致骨筋膜室綜合癥的形成[4],張力性水泡的發生,影響骨折的愈合,甚至發生皮膚的感染、壞死,嚴重影響了骨折的術后康復。祖國醫學認為患者骨折術后肢體發生腫脹的原因主要是患者骨折術后氣血虧損,血損無以生氣,正氣不足,加之有濕邪侵襲,氣血運華失常,濕氣凝聚[5],導致肢體出現腫脹,歷代中醫骨傷科醫家經過總結,對于骨折術后出現的肢體腫脹治宜以補益中氣,消淤散結、利水消腫[5]為主要原則,而大多數方藥發現有諸多共同處,均有大量使用黃芪,作為臨床中常用的方藥,黃芪體現在補氣養血,利水消腫方面的功效巨大,臨床中大量使用黃芪補氣養血,人體在骨折術后正處于氣血虧虛狀態,使用黃芪是氣血得以補充,通絡化濕,肢體腫脹得以消除。
黃芪,藥名源至《神農本草經》,又名黃耆、綿黃耆、箭芪,性味甘,微溫,可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固表,利水,托膿毒,生肌的作用,具體功效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治脾胃虛弱,食少倦怠,氣虛血脫,崩漏,帶下,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②治表虛自汗,盜汗;③治氣虛浮腫,腎炎水腫;④治癰疽久不潰破,潰久不斂。補中益氣宜炙用,固表、利水、托膿宜生用[6]。而現代藥理學亦有研究說明,黃芪在改善骨折術后出現的肢體腫脹有獨特的作用,其中含有的化學成分有,葡聚糖、雜多糖等多糖成分,黃芪苷 I、II、III 和大豆皂苷等多種皂苷[7],有研究表面黃芪對骨細胞代謝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現代藥理研究中發現黃芪中的黃芪甲苷提取物及黃芪制劑大多通過對促進成骨細胞的生長以及抑制破骨細胞的形成,來達到對骨代謝的調節,亦有通過促進類骨素的分泌、激素水平的調節進行調控[7]。本品在人及動物身上均有利尿的作用,其與效力與劑量相關,尤其是對腎病綜合征,能增快尿蛋白的消退,在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紅細胞免疫一般都有增強功能,還可促進造血功能,改善紅細胞的變形能力,防治心腦梗死,抗病毒,抗腫瘤[8]。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的仝欣老師對黃芪的藥理機制進行了總結歸納,其中有提到黃芪中的提取物有對動物細胞缺血、缺氧等損傷的具有保護作用,它可以清除自由基,黃芪多糖和黃芪皂苷不僅可通過抗氧自由基改善心肌梗塞犬的心肌收縮性能,增加冠脈流量,縮小心肌梗塞面積,減輕心肌損傷并對心臟血液動力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明顯的修復作用,黃芪多糖和黃芪皂苷可引起心肌細胞線粒體琥珀酸脫氫酶活力下降,從而改善心肌細胞能量代謝保護細胞結構及抗凋亡,黃芪多糖可以有效減輕腦出血后的細胞凋亡,可對血液及造血系統的作用黃芪多糖具有全面持續升高全血細胞,可使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數值低下的大鼠恢復到正常水平,還可使網織紅細胞及巨核細胞數低下的動物恢復正常另外,黃芪多糖可以促進造血細胞因子的分泌[9],從而達到補氣活血的作用,加快人體細胞的代謝,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體現在了下肢骨折術后出現的下肢腫脹得到改善,對局部手術造成的血管損傷以及骨折自身損傷進行了細胞缺血缺氧的糾正。石富勝等采用Tuhel 法及免疫組化技術觀察黃芪皂苷治療后燙傷鼠肺組織細胞凋亡及基因調控變化的機制,同時測定肺組織Fas/FasL 的表達變化,結果顯示,用黃芪皂苷治療后鼠肺細胞凋亡明顯減少,Fas 抗原、FasL 表達減弱,說明黃芪皂苷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燙傷鼠肺泡上皮和肺血管內皮細胞的凋亡,其機理可能與Fas/FasL 系統參與有關[9],闡述了黃芪具有改善細胞活性并提高細胞活性作用,祖國醫學的根據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臨床對下肢骨折術后大量使用黃芪,調節全身氣血運化,補氣補血,骨折術后損傷的細胞得到修復,使下肢周圍的血管擴張,血運和代謝增強,下肢氣血運行通暢,加快血液微循環的血流速度,增加了毛細血管系統的通透性,可以改善骨折周圍的血液循環,清除血凝塊以及周圍組織的代謝產物,同時能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局部氧量的供給,從而減輕了骨折術后下肢腫脹的癥狀,為骨折術后的早期康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在下肢骨折術后康復治療中起到了減輕患者術后痛苦,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優點。
從近幾年中醫藥在治療骨折術后下肢腫脹中有多種的內服加外敷中藥聯合治療來減輕下肢腫脹的癥狀,在臨床療效的觀察中具有顯著的效果,譚忠在中藥消腫湯治療四肢骨折術后腫脹116 例臨床研究,應用中藥黃芪消腫湯治療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的療效觀察中[10],發現不僅能夠明顯改善肢體腫脹情況,且亦減少術后肢體發熱的時間,提高了術后康復的總有效率。隨著中醫經典理論的不斷發展,黃芪的使用早已不局限于單獨劑量,段建輝[11]桃紅四物湯合防己黃芪湯治療下肢骨折術后腫脹94 例療效觀察,亦體現了中藥經方聯合內服,以達到“淤血去而新血生,新血生而淤血自取”。唐榮川的《血證論》中有提到“痕血去路不外二便,故應引導痕血從便溺出而取消腫之效”,黃芪配伍活血化瘀中藥,不僅加強活血之功,亦有增強行氣之效[12],諸多配伍,來達到活血化瘀,消行氣腫的功效。
中藥黃芪在治療骨折術后下肢腫脹中,從辯證論治的基礎上,以整體觀念為主導,個體化用藥,充分利用黃芪補益氣血,消腫利水的的優勢來治療骨折術后出現的下肢腫脹,通過益氣補血,改善因手術或骨折自身性創傷導致的膝部軟組織損傷,血液回流障礙,利水消腫來使骨折術后下肢血液回流通暢,來達到減輕腫脹癥狀,充分發揮中藥在治療骨折創傷修復的作用,以中醫之法,審證辨因,中醫獨有的思維方法,配合中藥千變萬化的之效,標本同治,動靜結合,內外同治,筋骨并重,因人施治,使中藥在治療創傷修復中發揮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