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鎮平縣第二人民醫院(474250)武志強
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既往多以雙孔法進行操作,但難以滿足日益嚴格的微創需求,近年來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逐漸應用于臨床,可進一步增強微創優勢,對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有積極作用。本研究選取鎮平縣第二人民醫院自發性肺氣胸患者分組對比,旨在分析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的效果。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鎮平縣第二人民醫院2018年7月~2019年8月自發性氣胸患者77例,其中39例行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為觀察組,另38例行雙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為對照組。對照組男25例,女13例;年齡26~52歲,平均(38.89±5.73)歲。觀察組男26例,女13例;年齡25~54歲,平均(39.32±5.81)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觀察組行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具體如下:全麻,常規消毒鋪巾,取健側臥位,于第4肋間腋前線及腋中線中點做3cm左右切口,進入胸腔,分離胸腔粘連,置入胸腔操作儀、切口保護套,探查肺破口、肺大泡,確定病變位置及范圍,采用切割縫合器從肺大泡根部距1.5cm左右進行夾閉,取出肺大泡;若肺大泡較小則進行電凝灼燒;若肺組織去除較多則進行肺韌帶松解;清潔胸腔并止血,胸腔置引流管。對照組行雙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全麻,常規消毒鋪巾,于第4肋間腋前線切口做操作孔,第6肋間腋中線做1.5cm觀察孔,置入胸腔鏡,其余操作如觀察組。術后常規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兩組術后24h、術后72h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分值0~10分,分值與疼痛劇烈程度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41.38±8.83)ml,對照組為(42.19±7.47)ml,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為(64.25±8.32)min,對照組為(63.11±8.03)min,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為(5.19±0.88)d,對照組為(6.89±1.06)d,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2.2 疼痛程度 術后72h兩組VAS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VAS評分(1.67±0.82)低于對照組(2.47±1.04)(P<0.05)。
自發性氣胸主要病理變化為細微氣腫皰、肺大泡破裂或其他肺部疾病造成肺組織、臟層胸膜破裂,發病率高,患者群體以青壯年男性為主,危害較大[1]。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是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標準術式,創傷相對較小,臨床治療效果得到臨床認可。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包括三孔法、雙孔法、單孔法,其中三孔法術中暴露充分,操作簡單方便,但切口過多,對患者損害較大,易造成肋間神經損傷,術后疼痛劇烈,且術中出血量較多,局限性大。雙孔法與三孔法治療效果一致,且相較于三孔法創傷較小。相關報道指出,胸腔肺大泡切除術切口出血會提高術后出血風險,其原因在于肋間血管損傷[2]。因此,縮小切口大小、減少切口數量是預防術后出血的重要措施。隨著微創手術的不斷進展,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逐漸應用于臨床,其具有切口數量少、術后恢復快、疼痛程度低等優勢,治療效果得到臨床認可。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于第4肋間腋前線及腋中線中點做切口,可縮短開關胸時間,有助于簡化手術步驟,縮短手術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可縮短術后康復進程。同時,術后72h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可減輕術后疼痛程度。
綜上,單孔法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治療自發性氣胸患者,可縮短康復進程,減輕術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