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450003)馮小朵
乳腺癌發病率較高,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放化療治療,術后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化療可通過置管給藥,殺死微小病灶,提高手術效果[1]。但PICC置管化療時間較長,加之置管不適等因素影響,易降低患者置管維護依從性,增加置管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化療進展。積極采取最佳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置管維護依從性和自護能力有積極意義。基于此,本研究對我院79例乳腺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家屬全方位深度介入引導模式的應用價值。詳情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7年7月~2019年12月我院乳腺癌患者79例,將2017年7月~2018年9月的3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8年10月~2019年12月的41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對照組:年齡31~58歲,平均年齡(46.87±5.13)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例,初中5例,高中14例,大專10例,本科及以上7例。研究組:年齡32~59歲,平均年齡(47.49±4.82)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3例,初中5例,高中14例,大專11例,本科及以上8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兩組均行術后PICC置管化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自我管理教育,并實施自我護理技能指導;結合患者實際心理狀態予以心理支持;遵醫囑為患者應用化療藥物。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家屬全方位深度介入引導模式:①心理介入引導,向患者家屬詳細講解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及不良心理狀態產生的原因,例如導管維護不便、對生活影響、個人形象受損等,指導患者家屬如何通過患者言行明確患者心理問題原因,通過言語鼓勵等方式向患者表達家庭支持。②日常生活和自我護理介入引導,對患者家屬實施專業培訓,后引導患者家屬協助患者進行運動、清潔、更衣等日常生活,在患者無抵觸行為后,指導患者家屬鼓勵患者自行進行更衣、清潔等日常生活,若患者在獨立自護過程中存在問題,患者家屬需及時予以幫助指導。③導管維護依從介入引導,向患者家屬講解導管維護的方法和重要意義,指導其與患者溝通,重復講解導管維護相關健康知識,提高患者對導管維護重視。
1.3 觀察指標 導管維護依從性,完全依從:未出現不依從行為;部分依從:出現1次不依從行為;不依從:未達上述標準。完全依從、部分依從計入依從率;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表(ESCA)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總分0~172分,評分越高,自護能力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置管維護依從性 研究組完全依從22例,部分依從16例,不依從3例;對照組完全依從11例,部分依從18例,不依從9例。研究組置管維護依從率92.68%(38/41)較對照組76.32%(29/38)高(χ2=4.101,P=0.043)。
2.2 ESCA評分 干預前,兩組ESCA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ESCA評分(117.49±8.13)分較對照組(108.61±7.02)分高(P<0.05)。
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化療雖可減輕藥物性血管損傷、反復穿刺損傷,但PICC置管化療具有侵入性操作、治療時間長等特點,對患者自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常規護理主要為護理人員施護,患者易產生抵觸情緒,影響護理干預實施。
家屬全方位深度介入引導模式為護理新趨勢,注重患者實際需求和家屬參與,護理質量較高[2][3]。本研究針對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化療患者采用家屬全方位深度介入引導模式,結果顯示研究組置管維護依從率92.68%較對照組76.32%高(P<0.05),提示該方案可提高患者導管維護依從性。患者在機體為病理狀態情況下,會對家屬產生照護依賴、情感依賴,由專業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實施護理措施,不僅可為患者提供有效護理服務,并能避免因患者家屬專業能力不足降低護理效果。心理介入引導、導管維護依從介入引導可減輕患者負性情緒,提高對導管維護重視,避免出現導管維護不依從等不良行為。而在日常生活和自我護理介入引導中,從家屬協助過渡至患者獨立進行,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適應性,有助于提高自護能力。本研究數據還表明,干預后研究組ESCA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可見該方案可提高患者自護能力。
綜上所述,家屬全方位深度介入引導模式應用于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化療中,可提高患者置管維護依從性和自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