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50000)霍麗娜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閉塞性血栓,臨床治療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為主[1]。但由于術后恢復緩慢,且易出現并發癥,術后需給予護理干預。本研究選取我院急性冠脈綜合征PCI術后患者分組對比,旨在分析并發癥關注環節前移式護理的價值。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9月~2019年8月行PCI術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97例,其中2017年9月~2018年8月48例行常規護理為對照組,2018年9月~2019年8月49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并發癥關注環節前移式護理為試驗組。對照組男20例,女28例;年齡45~67歲,平均(60.83±2.29)歲。試驗組男22例,女27例;年齡44~69歲,平均(61.36±2.42)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臨床確診為急性冠脈綜合征;經PCI治療;患者或家屬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認知功能異常,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PCI手術未成功;既往經PCI治療。
1.2 方法 兩組均行PCI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常規口述式健康宣教、心理干預、生命體征監測等。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并發癥關注環節前移式護理:①建立并發癥關注環節前移式護理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1名、主治醫師1名、責任護士4名,并進行相關技能培訓;收集患者臨床資料,評估病情程度及并發癥危險因素。②制定計劃。依據病情程度及并發癥危險因素評估結果制定護理計劃,目的在于縮短臥床時間、住院時間、預防并發癥,擬定護理方案并對具體步驟進行討論。③實施計劃。在常規口述式健康宣教基礎上結合視頻、PPT、專家講座等模式進一步加深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了解程度,促使患者明確術后并發癥相關危險因素,提高重視程度;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在患者出現心電圖異常、血壓偏低、意識不清晰等癥狀時及時告知主治醫師,預防血管再閉塞、惡性心律失常發生。
1.3 觀察指標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康復進程,包括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參照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評估,共19項,每項1~5分,>75分為很滿意,55~75分為較滿意,<55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很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1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兩組比較,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04%(1/49)低于對照組16.67%(8/48)(χ2=4.547,P=0.033)。
2.2 康復進程 試驗組術后首次下床時間為(4.55±1.06)d,對照組為(7.08±1.22)d,試驗組術后首次下床時間短于對照組(t=10.909,P<0.001);試驗組住院時間為(9.47±1.34)d;對照組為(13.18±1.69)d,試驗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t=11.993,P<0.001)。
2.3 護理滿意度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95.92%高于對照組81.25%(P<0.05)。
并發癥關注環節前移式護理通過評估患者實際情況、分析并發癥高危因素、前移式阻斷并發癥的護理思路制定護理計劃,將常規并發癥發生后進行治療的被動思路轉換為主動預防并發癥的思路,具有積極效果[2]。并發癥關注環節前移式護理在護理前確定護理目的,并制定計劃進行實施,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針對性制定并發癥預防方案,具有系統性、全面性、個性化等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并發癥關注環節前移式護理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縮短康復進程。同時,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并發癥關注環節前移式護理有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并發癥關注環節前移式護理應用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PCI術后,可預防并發展、縮短康復進程,患者認可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