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473000)范長杰 王爽
隨著近年來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早產兒存活率逐漸上升,但其體格發育、生長仍然不及足月兒,此外,由于其吸吮能力弱、進食時間長,容易發生呼吸暫停、誤吸、嘔吐等并發癥,嚴重危害患兒健康生長發育[1]。因此臨床對早產兒應及時做好護理工作,提供良好生活環境、科學照護方案,以促進早產兒健康成長發育,改善預后。本研究選取我院早產兒84例,旨在探討家庭參與式護理對其生長發育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84例早產兒(2018年5月~2019年11月),其中2018年5月~2019年2月間的42例為對照組,2019年3月~2019年11月間的42例為觀察組。對照組女16例,男26例,出生體質量1674~2459g,平均(2118.43±165.28)g,胎齡31~36周,平均(33.46±1.12)周;觀察組女18例,男24例,出生體質量1659~2468g,平均(2087.51±184.24)g,胎齡30~36周,平均(33.15±1.23)周。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家屬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保持體溫穩定,同時維持適宜室內溫濕度,體溫測量1次/4h,依照實際情況選擇對應保暖方式;保障早產兒呼吸順暢,放置于床上,取側臥位,抬高肩部,偏向一側;此外予以合理喂養,以促進生長發育。
1.2.2 觀察組 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家庭參與式護理:①家屬護理培訓:由專業護理人員對家屬進行培訓,以課堂講座、視頻播放、操作演示等講述早產兒相關照護措施,內容包括陪護制度、喂養手法、危重癥及手衛生識別等。②撫觸護理:指導產婦對早產兒進行全身撫觸,術前、沐浴前后各1次,維持室溫28℃~30℃,確保光線柔和,早產兒全身裸露,產婦對其頭、背、腹、面、四肢實施撫觸,同時輕聲與早產兒交流,以使其感受來自外界的關懷,此外,撫觸時產婦指甲需及時修理,確保光滑無扎刺感,且保證雙手溫暖,抹上潤滑油。兩組均持續干預至出院。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生長發育情況(進奶量增幅、干預后頭圍)。②比較兩組干預后喂養不耐受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長發育 觀察組進奶量增幅為(10.06±2.35)ml/d高于對照組的(6.91±1.48)ml/d,頭圍(34.21±1.64)cm長于對照組的(31.72±2.15)cm(P<0.05)。
2.2 喂養不耐受 觀察組干預后腹瀉1例,嘔吐1例;對照組干預后腹瀉3例,嘔吐4例,胃潴留1例,腹脹1例。觀察組干預后喂養不耐受發生率4.76%(2/42)低于對照組21.43%(9/42)(χ2=5.126,P=0.024)。
早產兒機體各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吸收、消化功能不全,胃腸激素分泌較少,胃排空慢,易發生胃潴留、嘔吐、腹脹等并發癥,若早產兒長期無法恢復正常吮吸,可能長時間處于半饑餓、饑餓狀態,導致腦細胞損傷,嚴重危害早產兒生長發育[2]。因此,臨床應及時選擇科學有效護理方案,以調節早產兒營養狀況,促進生長發育,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進奶量增幅大于對照組,干預后頭圍長于對照組,且干預后喂養不耐受發生率4.76%低于對照組21.43%,可見家庭參與式護理有利于改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狀況,促進生長發育。分析原因在于家庭參與式護理以課堂講座、視頻播放、操作演示等方式對早產兒家屬進行系統培訓,可有效提高家屬健康素養,掌握早產兒科學照護方法,從而改善喂養不耐受情況。此外,指導家屬對早產兒實施全身撫觸,可溫和有效刺激神經、皮膚,產生對應生理效應,緩解黃疸、促進排便,且通過全身撫觸,有利于滲出液有效吸收,從而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
綜上所述,早產兒采用家庭參與式護理有助于改善喂養不耐受狀態,促進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