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國資委
近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制定出臺了“1+N”改革配套措施,國企改革從“設計”邁向“施工”,各項改革加快推進。省委、省政府加快推動省屬國企“倒計時”改革攻堅戰,實施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改革舉措。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主要領導親自抓改革、謀發展,聚焦當前市屬國有企業規模小散弱、公司治理不完善、市場化轉型發展慢等痛點難點,在學習借鑒上海、深圳、杭州等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市屬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一攬子配套政策,強化改革系統集成,放大政策集成效應,以創新性舉措探新路、求突破、謀發展。
增強市屬國資國企改革綜合成效,必須堅持系統性改革,制定系列創新性舉措。過去,我們在市屬國資國企改革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碎片化思維、系統性謀劃不足,導致整體推動不夠、重點突破困難。為此,我們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堅持問題導向,站位全局,前瞻性、系統性和創新性謀劃推進全市國有企業改革發展。
注重國企改革的前瞻性。2019 年11 月,第三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在濟南市舉辦,國務院國資委全程參與指導。論壇舉行期間,我們積極與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職能司局進行溝通對接,深入了解下一步國家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政策走向,密切關注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點。同時,積極爭取省國資委的政策支持和業務指導,認真研判我市國資國企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通過前期與國家和省級層面提前充分溝通,著力掌握最新改革動向,統籌謀劃市屬國資國企深化改革發展的思路和框架,今年4 月7 日,市委、市政府制定下發《意見》,全面啟動市屬國資國企深化改革,與中央印發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高度契合。
把握國企改革的系統性。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必須堅持多方聯動和統籌協同。具體工作中,我們做到國企改革與中央聯動,及時對接學習中央最新政策,把好改革大方向;做到國企改革與國資監管聯動,由過去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職能轉變;做到國企改革與領導體制改革聯動,深化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體系改革,同步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體系改革創新的若干措施》;做到國企改革與國家省市戰略聯動,把國企改革與新舊動能轉換、自貿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大國家戰略對接起來;做到國企改革與產業發展規劃布局聯動,積極對接十大千億產業振興計劃,讓市屬國企改革發展與全市產業振興相互加持助力;做到國企改革與事業單位改革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聯動,將經營性事業單位進行劃轉或調整,統籌梳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增強國企改革的創新性。制定出臺市屬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2+7”政策文件體系,構建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從“設計”到“施工”的完整框架,結合濟南市屬國有企業實際,按照國家相關改革部署要求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主要內容及精神,配套制定了市屬國資國企改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 年)。三年行動方案中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完成的時間點、路線圖及推進路徑。堅持推動國企改革保障機制創新,在調整國資國企改革發展領導小組的基礎上,設立專項工作組和工作專班,選配部分骨干力量組建國企服務隊靠前服務、跟進指導,形成上下聯動、同向發力、分級負責的立體組織架構和運轉機制。
按照向管資本為主轉變監管職能的要求,聚焦改革重點和難點,以點的突破推進改革攻堅,帶動改革發展整體工作提升,著力在7 個方面下功夫求實效。
落實企業用人權。抓住“人”這一核心要素和改革“牛鼻子”,推進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體系改革創新,簡政放權,落實企業用人權。市委僅管理企業黨委書記、董事長、專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經理層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由企業管理。推進企業經理層職業化,中層干部實行靈活多樣的選拔方式。
優化管資本手段。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創新監管方式,加強基礎管理、健全國資監督體系。全面實行清單管理,修改完善國資監管機構權利和責任清單,并實行動態優化調整。注重通過法人治理結構履職行權,“一企一策”制定完善公司章程,依據股權關系體現出資人意志。

9 月9 日,濟南市國資國企工作推進會暨國資國企改革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擴大)會議召開,為推動濟南市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工業強市戰略、打造“五個濟南”提供了堅強保障
實施混改上市行動。以混改上市為突破口,全面提升并加快國有企業資本證券化率和上市步伐。設立國企改革發展基金,發揮資本杠桿作用支持改革,加大資本運營力度,綜合運用股權投資基金、紓困基金支持企業并購。目前,濟南產發集團已成功并購茂碩電源,首次通過資本市場控股上市公司。
強化正向激勵創新。制定出臺《關于強化正向激勵加快市屬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加大正向激勵力度,圍繞資產分類、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等突出精準考核。特別是今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制定出臺了激勵市屬國有企業做好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九項措施,激勵市屬國有企業強化責任擔當,全力做好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長效激勵機制,實行差異化薪酬,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實行專項獎勵和全員績效考核制度等。
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服務全市發展戰略,推動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推動國有優質資源資本向基礎設施、服務民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支持市屬國有企業與各層級、各地域、各類所有制優勢企業實施開放性市場化戰略重組。推動市屬國有企業同類資產橫向整合、產業鏈縱向重組。完成供熱、供氣板塊4 家國有企業組建濟南能源集團,實現“大能源”統一監管,有利于加快能源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一流的頭部企業。
加快產業能級提升。以裝備制造、建筑業等龍頭企業為依托,以我市十大千億產業為引領,積極對接世界500 強企業、央企、省企,打造我市優勢產業集群。以軌道交通集團重組濟南重工為契機,建設產業園區,拉長軌道產業鏈條,培育壯大本土企業。
破解企業發展瓶頸。妥善處置企業改制重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與土地相關的問題,加大企業占有的行政事業性資產處置力度,全面推行國有企業長期實質性使用的行政事業性資產劃轉增加企業國家資本金政策,落實“僵尸企業”出清,綜合運用“政策包”“工具箱”,破除企業發展障礙。截至目前,104 戶國有“僵尸企業”基本出清,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協議簽訂任務率先在全省完成。
堅持用市場化的思維和手段推進投融資集團轉型發展,著力破解企業存在的行政化痕跡嚴重、開放意識不強、發展活力不足、市場化程度不高等制約瓶頸,加快轉型發展,培育發展新優勢。
堅持算清“兩筆賬”。長期以來,投融資集團業務板塊包括承擔政府職能性項目和參與市場競爭性項目,由于沒有算清兩筆賬,導致企業和政府邊界不夠清晰,企業真實經營業績難以評估。按照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意見,對投融資集團承擔的存量政府性公益性項目資產和債務進行清理核實,先把政府職能性項目這筆賬算清楚,再結合財政補貼、土地收益等情況,進行分類妥善處置。
堅定推進“大改革”。目前市屬一級企業戶數較多,行業門類多、資產規模大小不一、市場化競爭力差異較大,我們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重組,對業務相同相近和存在同質同業競爭的企業進行調整重組,聚集優勢資源,打造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帶動力的國企集團,激發國有企業發展活力,提升企業綜合核心競爭力。
堅決推向“大市場”。堅持定期審計,督促企業整改提升,進一步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鼓勵投融資集團抓住國家三大戰略疊加濟南的重大機遇,積極參與市場競爭,讓市場選擇,讓市場評價。發揮好業績考核的導向作用,對不同類別業務實行分類核算和分類考核,公益類項目按照市場原則參照影子價格核定相應指標,將投融資集團推向市場。
堅決貫徹“兩個一以貫之”,推進企業黨建和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在強化企業黨組織法定地位的基礎上守正創新,完善法人治理,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研究出臺專職外部董事制度。推行國有企業外部董事制度,是加強董事會建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舉措。從全國和全省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初步建立國有企業外部董事制度,省屬企業和省內少數市試點外部董事制度采用兼職外部董事或專職與兼職結合的外部董事制度。我市在省內率先提出專職外部董事為主的外部董事制度,相關文件已經制定出臺,正穩步推進落實。
探索提出派駐專職監事意見。2019 年市級機構改革方案明確不再設立國有企業外派監事會,市屬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和專職監事(公務員身份)均已免職。由于監事會撤銷,導致企業內部監督機制不完善,既影響了企業融資、發債等重大生產經營活動,也影響了企業工商登記、變更注冊等事項的正常辦理。為此,我們創新性提出派駐專職監事的意見,較好地突破了機構改革后監事會建設難題。
打造國資國企黨建工作品牌。按照管資本就要管黨建原則,深入推進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筑牢基層黨組織。印發《關于在市國資委系統實施黨支部建設規范提升行動的工作方案》及考核驗收辦法,年底前全部達標。制定《關于在市屬企業開展黨建工作品牌創建活動的通知》,打造出一大批國企黨建工作品牌。引領疫情防控,制定《關于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充分發揮黨建保障作用的通知》,全系統成立黨員突擊隊624 個,開展一線督導檢查7172 次,1905 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一線服務疫情防控,涌現出了一批市級“抗疫榜樣”基層黨組織和“抗疫榜樣”黨員。
強化企業家和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不懈抓好企業家隊伍建設,積極發揮企業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營造企業家成長的良好氛圍。大力優化市屬國有企業領導班子結構,形成企業家成長的梯隊。建立優秀企業家宣傳表彰制度,激勵企業家成長。加強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名家”“英才”“大工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