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寶 滿賽賽
(上海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0444)
本文擬從主動和被動兩個視角對創業退出機制進行多案例比較研究,探索并嘗試總結創業退出的機制。本文首先對創業退出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并構建了理論分析模型,然后根據典型性、多樣性和資料的可獲得性三個標準,選取了蘋果、Scour、阿里巴巴和方太4家公司作為本研究的案例分析對象。其次,將所選企業的退出過程分為主動退出和被動退出兩類,并分別對這兩類退出過程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提出公司內部矛盾和法律因素會導致創業者以被解雇和破產的被動方式退出公司,獲得即時經濟回報、保護公司長遠利益和創業者個人因素會導致創業者以IPO、員工繼任、家族繼承等主動方式退出公司。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創業退出的結果效應都體現在個人和企業兩個方面。最后,基于上一步的分析得出,創業退出包括退出前因出現、進行退出準備、選擇退出方式和產生退出影響4個階段,并提出了創業退出機制的IPMO模型。
創業退出是一種個人退出自營職業的決策,企業退出特定市場,或者企業中止、關閉或破產。Stam等(2010)將創業退出定義為“退出創業生涯的決策”,這意味著退出的決定可能是永久性的,或者至少它代表了工作活動和工作身份的重大轉變。本文認同DeTienne(2010)的觀點,認為創業退出是指“私營企業的創業者離開他們所創建的企業,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將自己從公司的主要所有權和決策結構中移除的過程”。該概念的內涵有三個范圍的界定:所研究的企業范圍為私營企業而非上市企業等;關注創業者的退出而非企業層面的退出;所產生的結果變量是針對創業者層面而非公司層面的。
從現有研究來看,創業退出是創業者由于內外壓力而退出他們自己創建的企業的過程。根據創業者退出企業的不同原因,可將創業退出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類型。被動退出是指由于破產、失敗或者外部股東的壓力,如風險投資家等原因導致的退出;主動退出是指出于個人原因和其他就業/財務機會的退出。研究創業者被動退出的過程,可以鼓勵創業者從中學習、積累經驗,促進創業者再次創業。理解創業者的主動退出也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減少強制性退出和“習慣性失敗”,強制性退出和“習慣性失敗”既浪費資源,又會增加財務、心理和社會成本,另一方面將有助于創業者更好地理解退出的過程和挑戰,并將退出作為一種適當的策略。
創業退出的影響因素包括創業者因素,如創業者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和經驗等;新創企業因素,如企業績效、企業投入的資源和企業規模等;家庭因素,如父輩是否有創業經歷、是否需撫育下一代、撫育孩子的數量和家庭資源等;社會環境因素,如產業特征、區域條件和宏觀環境等。
創業退出路徑是創業者實際采用的退出新創企業的方式,創業退出策略則是創業者打算采用的退出方式。現有的創業退出策略主要有以下六種:首次公開募股、并購、員工收購、家族繼任、出售、清算。目前,國內企業的退出策略或路徑主要有徹底退出型、弱股東型、弱員工型、決策指導型和幕后操作型。
創業退出的結果效應體現在創業者、新創企業和外部環境三個層面。首先,創業退出對創業者的經濟和情感都會帶來影響。經濟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重新進入雇傭工作后所獲得的報酬以及再次參與創業活動等方面。Rouse(2016)將創業者分為自我強化工作導向型(self-fortifying work orientation)和管家工作導向型(stewarding work orientation)來討論創業退出對創業者情感上的影響。前者在退出過程中心中不會有太大的失落,反而對新的創業想法充滿激情,而后者在退出過程中常常承受巨大的失落感和悲傷感。其次,創業退出對于企業的積極影響體現在,創業者以首次公開募股的方式退出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和融資能力,消極影響則是,當企業失去了創始人后,可能會置于失敗的危險境地。最后,即使創業者退出企業,但其創業過程仍會給外部環境帶來影響。
De Tienne和 Wennberg(2014)對文獻的全面回顧表明,創業退出研究可分為三類。一類研究調查了業績和退出之間的關系;第二類研究策略和可行的退出方法;第三類是對經濟和企業層面退出后果的研究。Wennberg和DeTienne(2014)總結了其他退出文獻中提出的問題,并討論了退出過程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退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并且結果未知。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陶雅等(2017)進行了創業退出相關變量之間共變關系的研究,總結并構建出了創業退出的Inputs-Mediators-Outputs(IMO)模型,闡述了創業退出的輸入要素、中介要素、輸出要素的機制。
圖1 創業退出的IMO模型
已有的對相關變量的研究大都是通過定量的方法對創業退出問題進行分析,本文擬采用多案例比較研究方法,對創業退出的機制進行分析。從研究對象來看,創業者關于創業退出的原因、相關決策及退出后的情感等具有情景化特征;從研究內容來看,本文關注于探索創業退出的過程和內在機制,回答“是什么”的問題 。因此,本文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從主動和被動兩個視角來分析蘋果、Scour、阿里巴巴和方太這四家企業創業退出的過程。
多案例研究中的案例數量一般以4~8個為佳,本文選用4家企業進行多案例分析,分別為蘋果、Scour、阿里巴巴和方太。在案例選擇過程中,我們遵循以下三個選取原則:(1)案例的典型性。以上4家企業均為創業企業的典型代表,并且根據De Tienne(2010)對創業退出的界定,以上4家企業所經歷的退出事件均為典型的創業退出事件,并且這些退出事件對其他企業有典范作用。(2)案例的多樣性。案例企業既包含了國外企業,如蘋果、Scour,也包含了國內企業,如阿里巴巴和方太。這些案例中既有多次退出事件,如馬云先后通過IPO、員工繼任的方式2次退出阿里巴巴,也有單次的退出事件,如Scour破產、卡蘭尼克被迫退出、茅理翔通過家族繼承的方式退出方太。(3)資料的可獲得性。以上4家企業創始人退出時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且這4家企業也針對這些事件作出了詳細回應,所以可獲得足夠的可供分析的數據。
蘋果公司由史蒂夫·喬布斯和斯蒂夫·沃茲尼亞克等人創立于1976年4月1日,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庫比蒂諾。蘋果公司創立之初,主要開發和銷售個人電腦,后致力于設計、開發和銷售計算機軟件和個人計算機等。
Scour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提供P2P文件下載資源搜索引擎的公司,成立于1998年,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輟學生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和其5位好友共同創立,總部在美國硅谷。
阿里巴巴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是以曾擔任英語教師的馬云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浙江杭州創立的公司。阿里巴巴公司現服務全球接近6900萬名互聯網用戶,是全球首家擁有超過800萬網商的電子商務網站。
方太公司是一家中國的知名家族企業,創建于1996年,由茅理翔父子共同創立。其專注于嵌入式廚房電器的研發和制造,致力于為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人們提供具有人性化廚房科技和可靠品質的嵌入式廚房電器產品,倡導健康環保、有品位、有文化的生活方式。
4.1.1 退出原因和方式
1983年,喬布斯用那句著名的“你是想賣一輩子的糖水,還是想抓住機會改變世界?”說服時任百事可樂CEO的約翰·斯卡利擔任蘋果公司CEO一職。但喬布斯沒有想到的是,自己親自“請”到公司的人竟將自己“踢”出了公司。不到一年時間,他們的經營理念就產生了不可化解的分歧,而且不久后,公司研發的許多新產品如Lisa、Mac電腦等接連失敗使得IBM等電子巨頭搶占了市場,董事會將責任歸罪于喬布斯,再加上喬布斯偏激固執的性格,使得董事會對其更加排斥和不滿。終于,在1985年4月,董事會決議撤銷了喬布斯的所有職務,僅擔任公司董事長一職,而斯卡利則繼續擔任公司CEO。
4.1.2 退出結果效應
這次退出對于喬布斯個人而言,在經濟上,他雖辭掉了在蘋果的所有職位,并且賣掉了手中高投資回報率的蘋果公司的股票,但是也因此套出大量現金,為其以后創建新的公司以及投資行為提供了資本支持:離開后的喬布斯創立了NeXT公司。另一方面,1986年,喬布斯斥1000萬美元購買了視覺效果工作室皮克斯(Pixar)公司,1995年,皮克斯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
“喬布斯在離開后十分悲傷,甚至在多年后講起當年被自己所創立的公司拋棄時,眼中都會滿含淚水,他感覺自己被背叛了”。
在情感上,這段痛苦的經歷影響了他后期創業的一些行為和決策。比如,他在創辦新公司NeXT之初就通過掌握公司63%的股份來保證自己對公司絕對的控制權,以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對于公司而言,喬布斯的此次退出在剛開始有助于穩定人心,平息了當時董事會和CEO的不滿。但從長遠來看,斯卡利在出任蘋果公司CEO期間,盲目追求高利潤率,不重視產品的創新與服務,使得蘋果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從原來的20%下降到了8%。20世紀90年代,蘋果公司的問題開始大規模爆發,喬布斯回歸董事會前,蘋果一直在在財政上努力掙扎。
4.2.1 退出原因和方式
2000年,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正沉浸在Scour公司用戶快速增長的喜悅中時,法院的傳票來了:Scour因版權問題被好萊塢29家公司共同起訴,它們指控Scour侵犯了其版權,并索賠2500億美元。雖最終雙方達成庭外和解,但Scour被迫破產。
4.2.2 退出結果效應
Scour倒閉,卡蘭尼克失去了收入來源并為此背上了巨額債務。情感上,Scour破產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卡蘭尼克都很難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甚至沒法走進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后開他回憶道:“光是看到幾大制片公司的名字就讓我血往上涌”。
4.3.1 第一次退出——辭去CEO職位
1.退出原因和方式(員工繼任)。2013年1月15日,馬云選擇用員工繼任的方式退出公司,他宣布將于5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公司CEO一職,2013年3月11日阿里集團董事局宣布陸兆禧將接替馬云擔任阿里巴巴公司第二任CEO。
馬云此次退出正是因為對阿里的“愛之深”。他在“辭職信”上說道,自己48歲的年紀雖然年富力強,但在IT行業卻是老兵。馬云認為將企業交給年輕人是讓企業長青的最好的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
“這世界誰也沒把握你能紅五年,誰也沒有可能說你會不敗,你會不老,你會不糊涂。解決你不敗,不老,不糊涂的唯一辦法,相信年輕人!因為相信他們,就是相信未來。”“你愛你的孩子,就要讓他獨立起來。愛自己的公司,就讓比你更懂這家公司的人去駕馭。”馬云在一次采訪中如是說道。
2.退出結果效應。馬云此次主動退出,對于其個人而言,從經濟上,他還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和股東。卸任后,他仍負責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的戰略決策及其他工作并從阿里獲得收益。
對于退休,馬云有句著名的話:“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方可閑庭信步。”這種主動退出的良性循環讓“前浪”(創始人)們“閑庭信步”,放心投身于自己熱愛的事業中:2015年11月18日,馬云受美國總統奧巴馬邀請在APEC會議上就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創業精神進行討論;2017年10月28日,馬云在個人微博上公布了一張電影海報,并配以大有深意的“那一夜,那一夢”六個字,正式參演影片《功守道》;2017年12月15日,馬云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教育人物”。
對于公司而言,馬云的卸任并沒有造成公司內部結構上的動蕩和情感上的恐懼,相反,公司按照縝密的制度穩定運行著。財務上,從2014財年到2018財年,阿里巴巴的總收入和凈利潤都呈上升趨勢。
4.3.2 第二次退出——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公司于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BABA”,當日以每股93.89美元收股,較發行價上漲38.07%,以收盤價計算,其市值破2300億美元。此次退出的方式是首次公開募股,馬云的持股比例由上市前的8.9%變為7.8%,其股權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釋,但其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一職,馬云還將負責公司大的戰略制定,對于重大事件決策、文化建設、人才培養,馬云仍是不可缺少的。
對于公司而言,此次阿里巴巴整體上市的籌資額達到218億美元,打破了互聯網企業IPO融資記錄,提升了阿里巴巴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此外,作為國內電商的領頭人,阿里巴巴的上市也對其行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4.4.1 退出原因和方式
2005年,方太創立10周年時,茅理翔從方太董事長一職退休,轉任整個公司主席,其子茅忠群接任方太公司董事長一職。他退出的原因是,他認為家族傳承是天命,天命不可違。
4.4.2 退出結果效應
作為順利接班的典型,茅理翔并沒有因為退休而淡出公眾的視野。66歲的茅理翔,選擇了又一次創業,創辦了家業長青接班人學校。茅理翔用“享受”二字來形容其退休生活。“老有所事,是一種幸福。”茅理翔說,自己的血液里似乎流淌著“創業”兩字,接班人學校的創辦,可以說是他人生的終極夢想。
對于公司而言,茅理翔采取的這種“三三制”的“漸進式退出”方式對企業來說是有益的。2005年茅理翔正式辭去方太董事長一職后,方太發展依舊迅速,并成為行業內最多國家專利得主,截至2017年8月,方太擁有專利總數1052項,其中發明專利215項,行業內遙遙領先。截至2017年12月27日,方太廚電銷售收入(不含稅)突破100億元,創下了廚電行業的新紀錄,成為首家突破百億的中國廚電企業。
本研究采用多案例分析的方法,從主動退出和被動退出兩個視角,研究了創業者退出其所創建公司的過程。
在被動的創業退出事件中(喬布斯退出蘋果和卡蘭尼克退出Scour),創業者通常是遭遇到了使他們產生退出公司的意愿的事件,比如喬布斯與蘋果公司CEO和投資人之間產生了矛盾,卡蘭尼克則是因為公司的業務觸犯了法律。被動的創業退出方式多為負面的,如被解雇和破產等。創業者被解雇或者公司破產后,從經濟上來講,他們可能賣掉手中的股票,換取大量的現金去進行投資活動或創辦新的公司,也可能繼續留在董事會中,手中仍掌握公司較大比例的股權。當然,公司破產后創業者還有可能背負債務。在情感上,除了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更多的是不舍和不甘,并會產生較強的回歸意愿,尤其是在公司偏離其本意運行或出現危機時,回歸意愿最強。而且,創業者的被迫退出可能會在剛開始平復公司或外界的不滿,但從長期來看,沒有完善的退出計劃和準備工作的“匆忙退出”對企業來說并不是一件益事。
通過對蘋果和Scour兩家公司創始人被動退出的事件分析發現,可以用前人根據創業退出相關變量之間的共變關系總結并構建出的Inputs-Mediators-Outputs(IMO)模型來總結被動創業退出的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被動退出過程的IMO模型
在主動的創業退出事件中(馬云兩次退出阿里和茅理翔退出方太),與被動退出過程相似,創業者主動退出自己所建立的公司也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產生退出意愿,其可能是出于追逐經濟利益,也可能是為了公司未來的發展。退出方式有許多,如出售、IPO、員工繼任和家族繼承等。創業者退出企業后,在經濟方面,他們可能仍擔任公司董事會的重要職務,手中掌握著公司股權,也可能徹底退出公司,通過出售、轉讓股權的方式獲得大量現金。情感上,他們的退出往往是為了公司更好地延續。創業者在成功退出后一般會從事自己所熱愛的其他事業,但公司在他們心中永遠是首位的。
與被動退出不同,主動退出的方式一般比較積極,如出售、IPO、員工繼任和家族繼承等。除此之外,主動退出對企業和個人的影響也多為正面的,有助于創業者未來職業的發展和企業的持續發展。
分析研究阿里巴巴和方太兩家公司創始人主動退出的事件,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同被動退出類似,主動退出事件中兩家公司的創始人的退出過程也可以用陶雅提出的創業退出過程的Inputs-Mediators-Outputs(IMO)模型來總結,如圖3所示。
圖3 主動退出過程的IMO模型
本文發現,無論是被動退出還是主動退出,它們的過程中都會包含退出準備的過程。在被動退出的視角下,創業者決定退出后,就開始著手準備,一般為股權轉讓、公司清算等。比如,喬布斯在退出蘋果前,幾經努力想奪回權力但均沒有獲得成功后,產生了創建一家新公司的想法,并開始在蘋果的員工中挑選人選,建立創建公司的新團隊。卡蘭尼克在退出Scour前,組織了公司的內部清算、遣散了員工并出售了公司的資產后,向政府部門提交了破產申請。在主動退出視角下,創業者產生退出意愿后就開始為退出做準備,準備工作一般為甄選和培養接班人、建立健全公司的制度以保證自己退出后,公司仍能夠正常運轉。比如,馬云在第一次退出阿里時表示“從2003年開始,我們對每一個崗位都實施了接班人培訓計劃,我們把文化、價值觀以及團隊合作納入每個同事的業績考核。2009年,阿里巴巴成立十周年時,為了確保阿里文化未來的傳承,我們正式啟動了合伙人制度建設。2012年,我們開始實施阿里巴巴領導層年輕化的整體換代升級準備工作。”茅理翔則是采用“漸進式退出”的方式,為兒子接班家族企業制定了“三三制”戰略:帶三年,幫三年,看三年。第一個三年,先放研發權;第二個三年放營銷權;第三個三年,再逐漸放管理權。值得注意的是,被動退出視角下的退出準備過程往往比較短暫,主動退出視角下的退出準備時間一般較長,如馬云為卸任CEO準備了10年,茅理翔則用了9年。
綜上,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創業者退出其建立的公司的過程都包括了產生退出意愿—決定退出并著手準備—通過不同的方式退出—退出對自己和公司產生影響4個階段,可以總結為一個Inputs-Plans-Mediators-Outputs(IPMO)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創業退出過程的IPMO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