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銀 王小瓊



摘要: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如何實現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雙戰雙贏,需要創新產業扶貧模式。為揭示扶貧協作產業鏈供應鏈建設規律,采用訪談和比較研究方法,研究發現,跨區域產業扶貧協作存在農戶持續增收的產業支撐不足、扶貧協作產業鏈供應鏈不完善、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不充分、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短缺、產業發展面臨市場約束等突出矛盾和短板。借鑒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建議給予對口幫扶地區超同城待遇,建設貨物運輸網絡平臺,完善跨區域產加銷服務網絡,建立多元化產業協作機制,搭建產學研合作對接平臺,構建跨區域人才交流機制,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形成優化等。
關鍵詞:跨區域扶貧協作;產業鏈;供應鏈;相對貧困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1502(2020)06-0112-10
一、研究背景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沿海發達地區對口幫扶中西部10個省區,全面啟動東西對口扶貧協作。2010年,國家對13個省市的東西扶貧協作關系進行了調整。2016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原有結對幫扶關系進行調整,將甘肅和河北承德市納入天津市重點對口幫扶地區。按照國家部署,天津市對口幫扶地區涉及82個縣(市、區),部分縣市屬于“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2020年9月,除3個貧困縣外,天津市結對幫扶的貧困縣全部走出貧困,承德市5個貧困縣市也全部脫貧。按照中央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責任、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監管的要求,“十四五”時期天津對口幫扶工作將持續開展。無論未脫貧還是剛脫貧地區,已脫貧戶收入剛剛越過貧困線,存在較高的返貧風險。如何持續推進扶貧解困,有效遏制返貧返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部分學者從電商扶貧、科技扶貧、鄉村旅游扶貧、產業扶貧問題等方面進行了研究[1][2][3][4][5]。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后期限。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間持續推進跨區域扶貧協作,實現雙戰雙贏,按照中共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需要錨定對口幫扶地區產業發展需求,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深化和拓展天津與對口幫扶地區產業合作領域,促進扶貧協作地區困難村脫貧致富和持續增收。這就需要跨區域整合資源,將對口幫扶地區龍頭企業納入天津市產業鏈供應鏈,構建兩地優勢互補、產銷對接、互為市場的一體化供應鏈體系,以扶貧政策引導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形成城鄉梯次帶動、產業深度融合、主體利益共享、兩地互補發展的區域合作格局。
二、跨區域產業扶貧協作工作取得的成就
從全國范圍看。一方面,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另一方面,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依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2013年至2019年,83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長9.7%,比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個百分點。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 。
從天津市看。天津市跨區域扶貧協作主要采取勞務協作、消費扶貧、產業合作等重點措施,成立資金支持、人才支援、產業幫扶等11個專項工作組,調動全市力量投入跨區域扶貧協作工作?!笆濉币詠?,天津市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56.65億元,實施扶貧項目2566個,動員社會力量捐款捐物超過6.78億元,引進企業336家,實際投資19.25億元,惠及貧困人口12.1萬人,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超16萬人,累計惠及貧困人口上百萬人 。截至2020年9月,天津結對幫扶的甘肅、河北承德、新疆和田、西藏昌都、青海黃南的50個貧困縣中47個實現脫貧摘帽,占比94%;3904個貧困村中3787個退出,占比97%;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335.65萬人減少到7.95萬人,減貧幅度達到97.6%。甘肅省、河北省承德市貧困發生率分別由28.7%、28.41%下降到0.9%、0.18%。
天津市對口幫扶協作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就,產業幫扶是主要推動力。天津市對口幫扶工作中,50%以上的財政援助資金用于產業扶貧,并以此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已形成龍頭企業帶動、致富帶頭人引領、合作社牽頭抓總的產業幫扶特色模式,創建了“津企隴上行”“津企承德行”等品牌活動。各區創新產業幫扶模式,因地制宜依托當地資源,發展特色林果、畜養殖、鄉村旅游、民族手工、科技大棚等特色產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脫貧,如期完成安排的幫扶任務。如靜海區對口幫扶甘肅省鎮原縣,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合作社指導建場為帶動,以農戶家庭養殖為載體,利用當地廢棄的土窯洞或老宅,發展“短平快”的肉兔養殖,年出欄商品兔100萬只左右。津南區幫助承德市隆化縣引進水培蔬菜龍頭企業,建成百利種苗蔬菜產業園,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寧河區加大幫扶資金投入,依托甘肅榆中縣當地40家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幫助打造高原夏菜產業化聯盟。西青區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模式,幫助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4個鎮實施養蜂項目,扶持每個貧困戶年均增收6000元左右 。
天津市充分發揮企業在脫貧攻堅中的主力軍作用,安排專項資金,引導和鼓勵企業參與扶貧協作工作,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如天津紅日藥業投資2.5億元在甘肅省渭源縣建設中藥飲片生產基地,天士力集團投資1億元在甘肅省臨潭縣建設中藥材加工項目,不僅帶動當地農戶通過種植中藥材脫貧致富,而且促進了生態建設。天津食品集團采取“致富蜜”“領頭羊”“搖錢樹”等全產業鏈幫扶模式,有效帶動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增收。
從天津市產業協作實踐中可以發現,充分運用東西兩地資源稟賦優勢,跨區域構建產業鏈供應鏈,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就業吸納能力強、增收效果好的產業鏈條,產生了事半功倍的扶貧解困效果。產業和就業是扶貧協作的兩大抓手。天津市既著力幫助對口幫扶地區跨區域構建產業鏈,擴大當地就業需求,又深入開發本地就業資源,為對口幫扶地區勞動力輸出創造就業崗位。“十三五”以來,天津市累計組織專題招聘會300余場次,提供就業崗位20余萬個,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8000人來津就業。
三、跨區域產業扶貧協作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短板
今后一個時期,跨區域產業扶貧協作需要針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調整幫扶思路,設計幫扶路線,升級幫扶措施,鞏固幫扶效果,構建常態化對口幫扶機制。
(一)農戶持續增收的產業支撐不足
缺乏支柱產業是貧困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些貧困地區地處偏遠、山高路陡、交通閉塞,難以培植起主導產業體系。有些貧困地區屬于生態涵養區,不允許發展工業和重工業,如承德市。在實施生態綠色發展規劃之前,承德的發展以工業發展為主,承德確定為京津水源涵養區后,工業發展受到限制,經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農業和旅游業成為允許發展主要產業。農業產業除平泉市食用菌產業、設施蔬菜已成規模外,其他四個貧困縣蔬菜、林果、畜牧三個主導產業規模不大,農民合作社經營品種較少,高端農業設施發展滯后,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尚未完成,農業拉動農民持續就業增收潛能難以釋放。借助對口幫扶地區的產業優勢,跨區域構建產業鏈供應鏈是產業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
(二)跨區域扶貧協作產業鏈供應鏈不完善
產業扶貧應從單一和彼此孤立的產業向產業鏈供應鏈轉變。無論產銷對接還是貧困戶就業增收,都離不開產業鏈供應鏈內部銜接和外部聯合。貧困地區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產業扶貧不能僅僅依靠貧困地區培植新型產業,而應依托天津市產業基礎優勢和市場空間優勢,跨區域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實現兩地優勢互補、產銷對接、互為市場的一體化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形成互為供求、梯次帶動、協同發展的產業幫扶機制。
(三)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不充分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滯后,產業發展創造的就業機會較少。不但如此,貧困地區人口技能素質較低,接受教育培訓的機會較少,無論從思想意識還是財政支持能力,貧困人才接受就業培訓的時間較少,就業不充分,就業問題仍是制約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主要問題。針對貧困地區較大的就業壓力,天津就需要與其深入持續開展勞務合作,利用天津市廣闊的勞動需求空間幫助承德市解決農民轉移就業問題。
(四)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短缺
人才流失是制約貧困地區產業振興的主要因素。人往高處走,貧困地區留不住人才、吸納不了人才是個大問題。調研發現,農業企業缺乏大量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產品技術開發和工藝創新受限,管理創新受到約束。區域發展差異會加劇貧困地區人才流失。如承德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更傾向于到周邊城市發展。如果沒有調節性政策主導,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不會緩解承德人才發展和創新產業發展的困境,甚至可能加速高素質人才和創新產業向京津周邊城市流動。據承德2017年統計數據,原211、985高校畢業生“返承率”低于10%,普通本科生“返承率”也較低,承德整體處于外地高端勞動人口吸引力不足,本地高端人才留不住,本地產業培育和產業升級缺乏高端人才的引領帶動。
(五)產業持續發展面臨市場約束
產業持續發展需要拓展穩定的產品市場。扶貧協作工作中兩地搭建了產銷一體化平臺,依靠行政干預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但產業持續發展需要開拓穩定的市場空間。相對貧困群體穩步脫貧關鍵在于培育和拓寬產品市場,尤其是農產品冷鏈倉儲、冷鏈物流、批零市場。天津農產品市場需求空間較大,拓展跨區域產銷一體化市場規模,借助企業營銷渠道,搭建營銷平臺,營造產業發展空間是跨區域產業扶貧協作的著力點。
四、扶貧協作產業鏈供應鏈建設模式比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扶貧協作產業鏈供應鏈模式構建需要在借鑒實踐探索經驗基礎上,針對貧困地區資源特征和產業發展需求設計跨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
(一)跨區域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1.跨區域構建扶貧供應鏈模式。天津市大型農業集團通過與對口幫扶地區龍頭企業建立產銷對接、技術幫扶、股權融資等方式跨區域構建扶貧供應鏈。如天津食品集團購銷河北承德雙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幫助承德企業產業發展規劃,提供融資支持等,承德雙承公司利用食品集團融資支持擴大杏鮑菇生產和深加工規模。
2.本地龍頭企業帶動扶貧供應鏈模式。貧困縣將天津市扶貧資金給予龍頭企業,要求龍頭企業通過免費提供種苗、技術指導、產品收購等方式與合作社和農戶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供應鏈關系。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農戶實現了就業增收。如河北承德雙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部分香菇生產環節(如菌棒生產)交給農戶,給予農戶技術指導,以托底價格收購農戶產品。農戶可以以資金或產品入股企業,獲得股份收益。寧夏固原市實施“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優化馬鈴薯種植技術研發、種植技術標準規范、深加工、市場拓展產業鏈,利用先進技術推動馬鈴薯脫毒種薯培育和精深加工[6]。
3.技術推動產業鏈升級模式。這種模式通過校企合作構建產業技術體系,開展新型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產業,推動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集群化發展。如甘肅定西市依托馬鈴薯工程技術中心,打造“研究機構+高校+基地”產業技術體系,支撐馬鈴薯育種、栽培、淀粉加工產業鏈優化升級[6]。
(二)批發市場運營商帶動供應鏈模式
這種產業化扶貧模式中,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營商替代龍頭企業成為帶動供應鏈形成的核心紐帶,引導、組織、控制、管理整個扶貧供應鏈。批發市場運營商帶動供應鏈模式如圖1所示。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營商通過前向一體化將生產、集散、批發聯結起來,通過后向一體化將分銷和零售鏈接起來,形成中間紐帶聯結形成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收購、分銷、配送、消費等一體化產業扶貧供應鏈模式[7]。這種模式聯結產地市場和銷地市場,形成市場需求引導的農戶、生產基地、農民合作社分散經營、市場整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三)金融參與的扶貧供應鏈模式
這種模式是農戶以土地入股組建農業生產合作社。金融機構與農戶、農業企業、合作社簽訂協議,合作社成為貸款主體,農業企業承擔連帶擔保責任。金融機構將放貸資金發放給農業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提供農戶生產所需的資金,統一管理支配。合作社負責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并將農戶產品收集交由農業企業代銷,合作社將銷售收入償還貸款后剩余部分分配給農戶[5]。農業企業+合作社+金融機構+農戶供應鏈金融模式如圖2所示。
在這種產業鏈金融模式中,針對土地經營權抵押困難等問題,合作社將土地經營權和農機設備收益權委托給信托機構,信托機構將不能直接抵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資產信托化,將信托收益權質押給金融機構,為合作社貸款提供擔保。針對市場風險較大的畜牧養殖等行業,保險機構對合作社和農戶生產經營活動提供風險擔保,通過這種產業鏈保險降低了農業經營風險,更容易獲取銀行信貸融資[8]。
五、跨區域扶貧協作產業鏈供應鏈模式構建
資金、技術、市場、產業組織是扶貧協作四要素。產業扶貧瓶頸主要就是資金、技術、市場障礙??鐓^域扶貧協作需要在本地扶貧開發基礎上提供要素支持。這些要素需要依托產業組織或平臺落實到分散的貧困戶。這些組織平臺如龍頭企業、合作社、大型批發商、電商物流企業等??鐓^域扶貧資金也需要通過這些組織或平臺發揮作用。帶動貧困戶持續就業增收需要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產業鏈有助于細化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供應鏈支撐產業鏈,為產業鏈前向鏈節企業創造市場需求,為后向鏈節企業提供原材料供應,通過電商物流實現供求銜接。因此,產業鏈與供應鏈相輔相成,形成產業穩定發展格局?;诖?,構建跨區域扶貧協作產業鏈供應鏈模式(如圖3所示)。
從圖3看出,資金、技術、市場三要素通過不同載體不同渠道為產業市場主體提供支持。這些要素需要通過產業組織整合和使用。產業組織是將分散農戶或農民合作社組織起來的平臺載體,發揮要素集聚和產業帶動作用。產業扶貧需要將貧困戶納入梯次帶動的產業組織。龍頭企業、大型批發等成為產業組織發展的主導者和帶動者。對口幫扶地區龍頭企業在扶貧政策支持下為當地農戶和農民工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融資擔保和產品銷售,在充分發揮本地龍頭企業作用的前提下,責任龍頭企業作為跨區域供應鏈的主導者為對口幫扶地區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金融和融資服務、市場服務。從技術幫扶看,責任政府和責任企業為幫扶對象提供人員培訓,提供轉移就業崗位,派出專業技術人才提供技術幫扶。從資金看,則責任政府和責任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如信托、擔保、保險等)和融資服務(倉單質押和應收賬款質押等),降低貸款門檻,推動信用貸款和質押貸款。從市場看,責任龍頭企業將業務外包給對口幫扶地區企業,形成產銷對接的市場供求關系,借助電商物流服務,實現原材料在產業鏈前后向鏈節企業之間流動,保障產業鏈穩定。
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需要穩定扶貧產業鏈供應鏈??鐓^域扶貧協作需要立足兩地特色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在扶貧協作中實現雙贏,形成資源共用、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相互支撐的常態化扶貧協作格局。這就需要按照“四不脫”原則,跨區域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并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配置資金、技術和市場空間,形成責任企業帶動當地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帶動生產合作社、合作社帶動農戶的梯次作用的跨區域扶貧協作機制。政府扶貧資金遵循扶貧協作機制,優先配給龍頭企業和平臺組織,依靠龍頭企業和平臺載體將貧困戶組織起來,共同開拓市場。
六、推進跨區域扶貧協作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對策建議
2020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0年以后,即使西部貧困地區實現全部脫貧,脫貧效果也不夠穩固,存在較高的返貧致貧風險。鞏固脫貧效果不能把奮斗目標設定在原有的脫貧標準上,應構建和完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實現脫貧人口在增收致富過程中鞏固脫貧效果。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疫情防控給跨區域扶貧協作工作帶來了困難,扶貧工作也要雙戰雙贏,既要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攻堅戰、殲滅戰,又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就需要進一步創新幫扶體制機制,拓展政策空間,調動全社會力量,推動扶貧協作和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
(一)給予對口幫扶地區企業超同城待遇,加快發展跨區域供應鏈金融
1.責任政府給予對口幫扶地區企業超同城待遇,鼓勵金融機構跨區域展業。建議責任政府給予對口幫扶地區企業優先權,優先享有金融服務、技術服務、市場服務。鼓勵本地金融機構跨區域展業,將對口幫扶地區龍頭企業納入優先扶持對象,開展信托業務、農業保險業務、農業擔保業務,政府給予高于本地水平的風險補償金、貸款貼息、擔保費用補貼等。加強兩地金融機構合作,拓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優先扶持帶動就業強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社。
2.調整扶貧資金使用方向,從扶持龍頭企業向產業鏈供應鏈拓展。調整扶貧資金用途,從帶動農戶增收向帶動產業鏈發展轉變,重點扶持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推動形成跨責任地區和對口幫扶地區供應鏈體系。明確本地國有參股控股企業的幫扶責任,建立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參與的跨地區供應鏈體系,形成互為供求、有機銜接的幫扶產業鏈供應鏈。
(二)加大生鮮電商物流企業政策支持,構建跨區域的農產品貨物運輸網絡平臺
1.加大生鮮電商物流企業政策支持。責任政府支持對口幫扶地區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產地預冷設施建設和生鮮電商物流業發展,挖掘當地農產品市場需求。將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電商物流經營者納入責任政府農業貸款擔保對象,建立健全貧困地區生鮮農產品電商物流網絡。
2.謀劃建設跨區域貨物運輸網絡平臺,培育網絡運輸經營者。借鑒美國羅賓遜物流模式,遴選符合資質的三方物流企業,打造網絡貨運經營者,提高跨區域貨物運輸效率。政府規劃建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并向網絡運輸平臺企業開放數據資源,支持平臺企業提供線上交易服務,形成線上配貨監控線下物流運輸的貨運格局,打通貧困地區的物流運輸經脈。
(三)完善跨區域產加銷服務網絡,推動扶貧產業鏈供應鏈延伸
1.責任政府鼓勵企業優先采購使用對口幫扶地區企業原料性產品。鼓勵企業將對口幫扶地區企業納入跨區域供應鏈,優先采購其原料性產品,優先外包就業吸納水平高的業務,并為其提供戰略規劃、融資擔保、人才培訓等服務。
2.加強兩地農產品深加工合作。貧困地區交通不便,新鮮果蔬很難即時銷售,更需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針對資金、人才和市場等問題,責任政府應統籌謀劃,調動農業科技特派員和企業科技特派員,駐點幫扶加工企業。或采取校企合作、所企合作研發形式,開發新型加工技術,提高加工產品的品質,打造特色品牌。優先將帶動就業強的貧困地區加工企業納入跨區域供應鏈和直營直銷網絡。
3.引導對口幫扶地區創新新媒體營銷模式,實現當地農消對接和農產品直供直銷。建立兩地線上線下特色農產品供銷直通車,建立直銷網絡平臺,引導對口幫扶地區農戶和農民合作社借助社交平臺、新媒體平臺等采用短視頻、網絡直播、圖文直播、體驗等方式,多形式宣介特色優勢產品,拓展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營銷渠道,促進農戶與消費者對接和農產品直供直銷。
4.拓展扶貧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貧困地區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對口幫扶責任單位幫助貧困地區統籌規劃,依托特色優勢資源和扶貧項目,推進扶貧產業前延后伸、橫向配套、上承市場、下接要素,構建“產加銷服”“科工貿旅”一體化全產業鏈,培育生產、加工、電商、物流、體驗、服務于一體的當地產業集群,促進特色農業串珠成線、集塊成帶、集群成面,提高產業鏈就業吸納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產業協作機制,促進產業內部銜接外部關聯
1.推進引企引資入承。利用津洽會、民洽會等天津市招商引資平臺,協助對口幫扶地區招商團隊來津宣傳推介對接項目;組織企業家到貧困地區考察洽談,跨區域開展產業鏈供應鏈構建;政府引導食品集團等大型企業與對口幫扶地區龍頭企業在投資參股、業務分包、產品銷售等方面開展多元化合作,推動跨區域構建供應鏈。
2.開展跨區域旅游產業合作。按照互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輸出地”的扶貧協作要求,天津市旅游機構利用自身宣傳平臺加大對口幫扶地區旅游資源宣傳推介,幫助貧困縣開發精品旅游線路,開通跨區域旅游直通車。
3.拓展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銷售市場。依托經貿展會、扶貧專場展銷會、各區受援地區農特愛心專柜等,進一步推動批發市場、電商企業、冷鏈物流企業、大型超市等銷售主體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跨區域構建內部有機銜接的供應鏈體系。
(五)搭建產學研合作對接平臺,推動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鏈供應鏈
1.跨區域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依托天津農學院、天津農科院、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等,錨定對口幫扶重點發展的產業,共建食用菌、馬鈴薯、干鮮果、畜牧養殖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依托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展應用技術研發推廣、學生實習實踐、產業技術服務等,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鏈建設。
2.天津市教委、科技局、農委等主管部門引導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主動對接貧困地區,搭建技術幫扶對接平臺,主管部門跟蹤平臺搭建、技術幫扶過程、技術幫扶效果等,并給予指導和表彰。
3.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特派員作用,加強跨區域技術幫扶力度。天津市科技局和農委等部門按照對口幫扶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設立企業特派員和優秀特派員專項,資助優秀特派員團隊跨區域開展技術幫扶。
(六)構建跨區域人才交流機制,促進產業鏈提升和供應鏈優化
1.建立黨政干部選派掛職雙向交流機制。選擇重要部門和關鍵領域,跨區域開展互派黨政干部掛職交流,既助力對口幫扶地區產業鏈供應鏈建設,也促進干部鍛煉成長。
2.建立教育專業人才交流機制。選派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教育人才到對口幫扶地區掛職,負責開展基礎教育骨干教師培養培訓,幫助中小學校專業規劃、課程建設等。接受對口幫扶地區專業人才來津掛職培養、跟崗進修和培訓,以人才培養推動產業鏈提升。
3.鼓勵貧困地區生源的農科大學返鄉創業就業。疫情期間,大學生就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借鑒廣東省做法,本科、碩士畢業2年(博士畢業5年)內認定為應屆畢業生。農科大學畢業生自愿回貧困地區家鄉工作的,保留城市戶籍,如果扎不下根,3年內仍按應屆畢業生認定。采取政府繳納社保、給予住房和生活補助、進入創業孵化園等組合措施吸納農科大學生返鄉,并幫助其成功創業就業。
參考文獻:
[1]程竹.云南省農村電子商務扶貧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昆明:云南農業大學,2016.
[2]翁伯琦,黃穎,王義祥,仇秀麗.以科技興農推動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的對策思考——以福建省建寧縣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S2):166-169.
[3] 王慶生,張行發,郭靜. 基于共生理論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模式和路徑優化研究——以山東省沂南縣竹泉村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9,38(3):108-112.
[4]李思雅,張鵬琦.精準扶貧視角下產業扶貧問題研究[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27-32.
[5]郭捷,谷利月,楊立成. 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減貧的研究評述及展望[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106-112.
[6]宋旭剛,胥鴻浪. 馬鈴薯產業扶貧新路徑——供應鏈金融模式[J].寧夏農林科技,2019,(3):49-52.
[7] 程陽,劉爾思.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模式研究——以農產品為例[J].中國證券期貨,2011,(1):93-94.
[8]劉西川,程恩江. 中國農業產業鏈融資模式——典型案例與理論含義[J].財貿經濟,2013,(8):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