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開學不久,我便發現小莉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她聰明而好學,雙眼炯炯有神,會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各門功課的作業都能很認真地完成。我為有這樣的學生而欣慰,對她寄予了較大的期望。
然而,第一學期快結束的時候,幾個同學找到我:“老師,我們不喜歡小莉,我們已經受不了她了!”原來她們都是小莉的室友,抱團來告狀了。
在她們眼中,小莉是一個自私、強勢、難以相處的人,她心中只有自己,看不起周圍的人。久而久之,這些同學便自發形成了“統一戰線”,小莉被孤立了,她成了宿舍中的“隱形人”。
作為班主任,我并不想過多地介入她們之間的矛盾,因為我希望她們能自己解決問題,我也相信她們自己可以解決好。
“我的脾氣不好,很多時候控制不住自己,這樣就容易傷害到無辜的朋友。其實我也不想這樣。”在與小莉的談話中,她這樣評價自己。看得出,她對自己的缺點有些無奈,也有些自我懷疑。
“首先,你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說明你敢于面對自己的不足,有改變它的勇氣;其次,你并不想傷害他人,說明你的內心是善良的。”我及時抓住她身上的閃光點,想讓她知道自己并非一無是處。
“青春期的特點之一就是情緒不穩定,容易失控,但這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你真誠地向大家道歉,我想她們一定會原諒你的。”她抬起頭看著我,好像找到了一些自信。
通過幾次談話,小莉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也在慢慢發生改變。最終,她鼓起勇氣和室友說說自己的想法,希望她們能夠理解并接納自己。
要改變大家對一個人固有的看法和評價并非易事,讓學生學會寬容和大度、理解與原諒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這周的周記主題是“我的家”,我發現很多同學經歷了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不幸的事,而這些事大家并不輕易說起。我想,這是大家學習寬容和理解的好機會。于是,我在班會課上請同學讀讀自己的周記,包括小莉和她的幾個室友。
“6歲的時候我便再也沒見到我爸爸,這些年都是和媽媽相依為命。多少次夢到爸爸,只恨自己沒有記清他的樣子,總是模模糊糊的影子。沒有人保護我,只能自己堅強……”
“小時候爸媽把弟弟帶到上海,而我卻被留在了親戚家,每天哭得跟淚人一樣。我都是一個人過著,有時候我甚至恨他們,為什么要丟下我……”
讀著、聽著,很多同學的眼睛濕潤了,原來大家都這么不容易,原來別人和自己有很多相似的經歷……
課后,小莉找到室友主動聊起了自己的家庭、父母,盡管她們的話仍然不多,但是我想,她們心里已經開始接納小莉了吧。
小莉與室友之間的關系在慢慢地“變暖”,然而,因為小莉交際范圍較窄,原有的印象仍影響著大家對她的看法。
一次,數學老師和我提到,希望在班上挑選一個數學基礎好的同學來幫助大家,我想到了小莉。
“你有這個能力做好這個工作,此外,這是一個幫助同學的好機會,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你,喜歡你。” 一開始她并不自信,但經過我的鼓勵,她欣然答應了。
接下來的時間里,我經常可以看到小莉在課后和自習時間幫助同學,而且對大家的請求從不拒絕,對不同水平的同學都認真地講解。大家慢慢地感受到了小莉的認真與真誠,看到了與之前印象中不一樣的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班上很多同學的數學成績都提高了。看到大家開心和感激的樣子,小莉也體會到了助人為樂的幸福和滿足。
讓孩子們走近,他們才能發現彼此的美。
(作者單位:上海市群益職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