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身為班主任,無論接手哪個班級,總有那么一兩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學生。這不,兩年前,我和這么一位“小公主”不期而遇了。
初相識——她?
兩年前,中途接手四年級某班,前任班主任給我一份學生情況介紹。有這么一名同學的情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同學,公主病,家長生二胎后直接把孩子放輔導班,作業完成情況很糟糕。父母說一次她才做一次作業,基本管不了她。
公主病?我非常好奇這是個怎樣的姑娘。
可是,說真的,開學好幾天我才發現班里有這么一個姑娘:矮矮的,干瘦干瘦,皮膚黝黑,頭發零散扎著,穿著短了一截的校服和看不出本色的運動鞋。似乎沒聽過她說話,也沒有同學提起過她。她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和我相處了一個多星期,直到一次陽光體育活動……
全班男女生分組跳大繩,有的秀技巧,有的喊加油,玩得熱火朝天。我正不亦樂乎地給孩子們拍著視頻,一個女孩子跑過來,埋怨:“老師,F同學不跳繩。”我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過去,一名女生站在角落,單腳側點地,雙手抱于胸前,眼神斜視,一副置身事外,藐視一切的樣子。我的大腦瞬間浮現出三個大字——公主病。
我走上前,笑臉相迎:“你是F同學?”她點了一下頭。“來嘛,你想參加哪個隊?隨便挑!”她不說話。“挺好玩的,你看某某都會跳了,那個隊一分鐘能接力跳100個了。”她還是不說話。旁邊的女孩子開始嘰嘰喳喳地說:“老師,她就是這樣,公主病。”我試著拉了一下F同學,她巋然不動。
我微笑著:“那行,你在這兒先看著,就當看視頻學習。”于是,“小公主”就這樣以不變的站姿,在角落里看著全班同學激情四射地跳了半個小時大繩。
不久,第一單元測驗成績出爐,F同學倒數第一。她拿到試卷,黑著臉,順手往抽屜里一塞,評講試卷全程不聽。
唉,難道這就是真正的她?
驀回首——她!
公主病怎么治?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公主喜歡高高在上的感覺,有人捧著;公主內心永遠覺得自己還小,自己排第一。
第一步,我開始關注“小公主”的原生家庭。她的習作中,最常出現的人物是奶奶,奶奶送她的生日禮物她很珍惜;科任教師因作業問題聯系家長,家長連一句回復都沒有;本學期家長會,F同學的媽媽來了,打扮精致,不停地看手機,中途還去走廊接了很久的電話;全家是本地人,媽媽二胎生的是弟弟。這些零碎的信息,拼湊出了F同學的原生家庭基本情況。她外顯的是公主病,內在的原因卻是沒有得到太多原生家庭的溫暖。那我就在能力范圍內給她溫暖,而且是那種禮貌而又不尷尬的溫暖。
我開始“蓄謀”,行動起來盡量不刻意:寫字課,我假裝偶然走過她的桌旁,在她寫得稍微好看的字上畫個小紅圈,以示鼓勵;上課同桌討論,她不參與,我會蹲在她的桌前,和她聊幾個簡單的問題,她配合著點頭或者搖頭;全班自習課寫作業,她走神望著窗外,我過去,摸摸她的頭;午休結束,她頂著一頭亂發,我把她拉過來,給她扎好馬尾辮……
同時,我給她安排了一個最合適的同桌——腦子靈活、心地善良的王同學。后來的日子,同桌討論時,王同學滔滔不絕,F同學側耳傾聽,會笑會點頭;寫語文作業,王同學看她停下來不寫,就很自然地給她講怎么做;下課時,王同學爭分奪秒看課外書,她在旁邊靜靜地畫畫,有時候停下來看同桌書上精彩的內容……
我耐心地等待著“小公主”的第一次華麗轉身。
臨近期末,同學們分小組準備誦讀節目,輪流上臺展示。在同桌的大力鼓勵下,F同學參加了。不僅如此,在小組展示的三角形陣型中,她站在最前面的頂點位置。表演開始,她開始“發光”了——聲音甜美,不卑不亢,底氣十足,一氣呵成。結束時,教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忙著錄像的手在顫抖。F同學享受著這一切,嘴角微微上揚。
下課后,我趕緊把這段精彩的視頻發到了家長群,從來沒有在群里說過話的孩子家長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坦言從未想過自己的孩子還有這樣的一面。
可是,這就是真正的她啊!
終相逢——她……
時至今日,已經與F同學相處兩年有余。這兩年多的時光,我終于在六年級有點“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感覺了。
英語老師發來作業照片,F同學能拼寫很長的單詞啦;下課時,她和兩三好友在走廊上逛逛聊聊,去洗手間門口照鏡子臭美;我改作業,她就貼著我站著,點評別人的糟糕作業,我調侃她別忘了自己寫得怎樣,她只微微一笑;放學路過辦公室,她站在窗戶邊,沖我叫一聲:“老師再見!”
她的家長也在悄悄變化:我們需要拍攝誦讀視頻的時候,慷慨借給我們錄像機,還不忘充好電,帶好備用電池。各種家長活動都能看到她的家長活躍的身影。
而我,也在不經意間重新審視學生中這樣一個群體——家庭關注不夠,自尊心強,班級內存在感弱的孩子。這些孩子的家長已經認為孩子“無藥可救”,孩子更是無處安放自己的“特別”,他們需要得到的關注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不單純是指知識的學習,改變一個人的內心同樣重要。
改變的,是我,是她;不變的,是每一顆星星都想要自己發光。
親愛的小公主,一次又一次華麗轉身的你,在小學畢業之前,還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我就這樣凝視著她,期待著她……(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