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翼飛 辛拓
【摘要】隨著傳播技術和智能媒體產業的不斷發展,傳統紙媒開始向智能化融媒體轉型,并探索出各種模式。《廣州日報》通過5G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媒體的信息傳播技術賦能,在傳播機制改革、內容生產、融媒體矩陣建設三方面實現傳統媒體的智能化融媒體轉型。未來傳統紙媒還需繼續加強傳播思維的轉變和傳播手段的創新,做好正能量、主旋律的內容供給。
【關? 鍵? 詞】智能媒體;媒介融合;《廣州日報》
【作者單位】姜翼飛,吉林藝術學院;辛拓,吉林藝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G2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1.013
5G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驅動著傳統紙媒的融合發展。傳統媒體聯合互聯網公司,扎根于“算據+算法+算力+網絡”的基礎,不斷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全鏈路、全環節的融合應用探索。2020年是傳統紙媒實現報網深度融合的契機點,也是從融媒體向全媒體、智媒體轉變的關鍵時期,各級傳統紙媒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融合傳播新模式。其中,《廣州日報》積極轉變傳播思維,利用5G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全面賦能媒體傳播各環節,從而打造出智能化融媒體的傳播格局。
一、以大數據為核心,探索傳統紙媒“云傳播”機制
在人工智能時代,傳統紙媒要想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不斷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全鏈路、全環節融合應用的探索,即借助大數據分析、人機交互等先進技術,為媒體全流程賦能。
“云傳播”是人類四種信息傳播基本模式之外的一種新型信息傳播模式,基于網絡信息技術而存在,擁有大數據性、移動性、實時性等網絡傳播的基本特征[1]。 “云傳播”模式改變了大眾媒介的業務形態。近年來,《廣州日報》借助5G信息技術搭建全媒體傳播中心,將采編與運營這兩大主要環節同生產優質內容與服務用戶需求兩大主要目標緊密連接,實現傳播力與傳播效益的共同提升。2019年,《廣州日報》借助大數據、云計算、WEBRTC、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技術,搭建《廣州日報》融媒體平臺,實現了集中指揮、資源共享、協同調度、智能編采、一稿多簽、統一審核、精細管理的融合媒體業務流程,為《廣州日報》 中央編輯部工作模式提供了統一的工作平臺。《廣州日報》融媒體指揮中心集中數據分析、報道指揮、熱點分析、稿件監控、出版流程、直播中心、同城媒體、融媒體矩陣等功能模塊,其中,大數據成為《廣州日報》新聞傳播力的助推器。數據分析模塊通過屏幕上實時更新的圖表和跳動的字節,實現數據可視化跟進傳播力度,包括報紙上所刊發稿件的轉載情況、官方微博數據、客戶端數據、微信公眾號數據;報道指揮模塊可與全國最多8個不同地點的記者同時視頻連線,實時顯示記者位置、爆料線索等。同時,《廣州日報》還借助融媒體平臺的強大傳播功能,實現春運報道模式的全新變革。2017年春運期間,《廣州日報》采用編輯部前移模式,安排編輯部全媒體團隊常駐廣州春運指揮部,實現了媒體平臺與政府部門的無縫對接,從而實時發布春運服務資訊。《廣州日報》新媒體平臺“廣州參考”客戶端創新報道模式,聯合廣州市春運辦推出“VR視界——360度全景看春運廣州火車站”等欄目,通過新聞視頻、網絡直播、VR、實時監控等形式,多渠道、多種類、全景式地呈現春運臺前幕后的實時動態。在2019年春運期間,《廣州日報》依托5G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成立“報+網+端”立體化平臺,為旅客提供一站式出行信息服務,如《廣州日報》客戶端開通了“2019春運出行動態全景報道”頻道、“春運廣州”微信服務號、微博等。此外,基于實時數據處理技術,《廣州日報》客戶端和“春運廣州”微博還實現了24小時滾動播報春運相關信息,從而提升信息發布的權威性、時效性、專業性。
2019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中國聯通廣州分公司,依托《廣州日報》的優質平臺、資源與中國聯通廣州分公司的前沿技術,共同搭建“廣州日報5G新媒體實驗室和演播室”[2],將5G信息技術應用于傳統紙媒的智能化融媒體建設新場景。如通過“5G+VR”“5G+AR”“5G+無人機”等技術和設備,以及《廣州日報》客戶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抖音等開放社交平臺,將遠程直播內容快速傳送至手機用戶,打通了“新聞+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將主流聲音通過新媒體手段廣泛傳播,推動傳統紙媒向智能化融媒體的轉型。
二、以“內容為王”,堅守傳統紙媒主流傳播優勢
傳統紙媒的信息傳播速度是以天為單位,信息傳播的實效性有限。而在人工智能時代,算法催生的新型傳播技術正加速解構和重構傳媒生態,信息的傳播速度以分秒為單位,使傳統紙媒的媒體影響力日益受到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廣州日報》借人工智能時代的政策紅利,一方面堅持發布優質新聞內容,保持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通過大膽創新、全媒體轉型、提高產能,不斷提高信息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
1.內容生產上的突圍
《廣州日報》依托自身的媒介公信力和融合媒體平臺“中央廚房”的強大內容生產力,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發揮傳統紙媒在優質內容供給上的傳播優勢。如《廣州日報》紙媒深度報道欄目“今日人物”、微信公眾號及頭條號“廣州日報人物在線”,從選題策劃、人物采訪、融媒體運作等角度進行創新,探索出一條獨特的人物深度報道模式。在選題上,“今日人物”主要聚焦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名人、專家群體,同時也面向有故事、有新聞價值的普通人,如想成為記者的聽障大學生程千曄、美術專業90后支教老師王晟等。隨著手機、閱讀器等電子閱讀工具的普及,人們的信息閱讀日漸碎片化,在此大環境下,“今日人物”打破傳統紙媒用深度長文吸引讀者的傳播思路,轉向用中短文收割流量,將單篇人物報道字數控制在1000—2000字以內,讀者所需閱讀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以滿足讀者的快速閱讀需求。在排版上,為便于讀者閱讀,首段多采取提要式提煉核心事實或開門見山式導入故事人物,再配以圖片說明,讓讀者迅速了解文章主旨;正文則以小標題劃分文章層次,娓娓道來,節奏鮮明。
此外,《廣州日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深入賦能泛內容生態平臺,研發出全媒體機器人記者“阿同”,實現人機協同。“阿同”在數據處理、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具有超強能力,可以從每天的熱點新聞、點擊率等統計數據中挖掘有效信息,總結出選題規律,完成輔助寫作,從而提升新聞內容的產生效率和傳播速度。尤其是對于對新聞實效性要求較高的快速新聞播報,人工智能寫作具有強大的優勢。
2.內容分發上的創新
個性化的算法推薦可以在龐雜的數據中精準匹配好用戶與需求內容,從而提高新聞內容傳播與接收的效率。傳統紙媒是自上而下的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傳播方式,與大眾缺乏即時的互動與溝通,這導致傳統紙媒難以及時掌握用戶行為及其對信息的反饋。對于傳統紙媒來說,實現智能化融媒體轉型,要轉向以技術為驅動,借助人工智能及數據挖掘等技術為用戶畫像,掌握用戶興趣,打造符合用戶特點的資訊推薦功能,從而為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提高信息傳播的有效性。
《廣州日報》融媒采編指揮中心的數據分析功能模塊,采用數字算法可視化跟進傳播力度。具體而言,指揮中心根據《廣州日報》各融媒體平臺及端口的用戶數據,如稿件閱讀量、用戶標簽、閱讀喜好、頁面停留時長、地理位置與時段等數據,進行用戶畫像和智能化內容推薦,最終完成反饋,從而提升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實現私人訂制與個性推薦的傳播效果。此外,由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術研發,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廣州廣播電視臺共同打造的廣州市區融媒體中心客戶端“新花城”,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我的線上一公里”個性化定制主頁,聚合呈現用戶關注的資訊、媒體號、大V、生活服務、街道動態等方面的信息動態,不僅提高了用戶閱讀體驗和新聞傳播效果,也增強了新聞傳播的針對性和用戶黏性。
三、以移動端為先,創新融媒體傳播體系
麥克盧漢從媒介技術角度,觀察人類社會發展,提出“媒介即訊息”的理論[3]。他認為各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及其開創的可能性和帶來的社會變革,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在智能媒體時代,傳播技術和媒介形態都發生了革命性改變,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使大眾傳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革,人們開始使用新媒介來認識環境和感知世界,從而形成特定的媒介依賴。因此,媒體想要提升傳播能力,堅守輿論陣地,就必須進行媒體融合。傳統紙媒要提升新聞輿論公信力、引導力和影響力,就必須變革信息傳播終端的媒介形態。隨著媒體融合進入3.0時代,各級傳統紙媒依托5G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以移動端為橋梁,紛紛開展智能化融媒體建設,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實現信息傳播的多渠道、信息化和個性化,增強媒體的傳播力、輿論引導力與影響力。
1.“1+N”的融媒體傳播矩陣
《廣州日報》依托自身的融合媒體平臺和人工智能技術,堅持做強做優移動端,構建起“報+網+端+微+數據院+智庫”的融媒體傳播矩陣,實現信息在傳播、反饋等業務環節的應用。在《廣州日報》的融媒體傳播矩陣中,新一代數字報系統接入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廣州日報》《廣州參考》《廣州匯》等多個APP和微信公眾號。各種新聞信息借助《廣州日報》全媒體采編系統的“一鍵發布”功能即時發布到《廣州日報數字報》、《廣州參考》、大洋網、微博、微信等“1+N”全媒體產品集群,讀者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世界最新動態新聞,實現移動傳播流量的高速增長和融合傳播力的快速提升。其中,《廣州日報》客戶端4.0版,充分運用短視頻、直播、VR、H5、動畫等新媒體手段傳播主流聲音。截至2020年9月1日,《廣州日報》客戶端用戶數量已超過5000萬;“新花城”客戶端活躍用戶數超過156萬;《廣州日報數字報》累計獨立用戶超過1000萬;《廣州日報》今日頭條號粉絲數達到168萬,獲贊1802萬;《廣州日報》新浪微博粉絲數達1659萬,單日閱讀數超過100萬次、被互動超17萬次;《廣州日報》微信公眾號粉絲數超過140萬,全年閱讀數1.1億次,傳播力僅次于《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居全國第三。《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在2018年地方紙媒媒體融合傳播力排行榜中,《廣州日報》位居首位[4]。
2.“短視頻+新聞”的傳播手段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和短視頻“霸屏”時代的到來,傳統紙媒開始跨界進入短視頻領域,借助短視頻平臺豐富自身內容,提升用戶體驗和媒介影響力。“無視頻不新聞”成為傳統紙媒新的話語表達,也是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紙媒融媒體建設的一個新舉措。《廣州日報》始終緊扣自身核心優勢,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堅持移動優先、激活短視頻的策略,打造新聞、視頻、直播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
借助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廣州日報》吸粉無數,自身的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得以持續提升。其中,抖音是主力平臺。截至2020年9月1日,《廣州日報》抖音號粉絲數達610.6萬,創作短視頻共計4160個,作品播放量達36億,獲贊2.2億。億級傳播的短視頻爆款連連,如《抗擊新冠肺炎》播放量達18.8億,《84歲鐘南山再戰抗疫一線》播放量突破3億,《大愛廣州》播放量達2.3億。同時,《廣州日報》還抓住短視頻直播風口,通過在新媒體端口持續推出專題報道,生產融媒體產品和進行融媒體策劃,使用戶數量不斷增加。如2020年4月,《廣州日報》抖音號開展了“我的廣東胃,吃心向湖北”助力湖北經濟復蘇公益直播活動。2014年《廣州日報》專版新聞中心還創立了短視頻品牌《37度測評》,面向旅游、房地產、汽車、科技、時尚美容等大眾關心的消費領域。《廣州日報》依托5G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兩微一端”自媒體平臺和各類短視頻平臺來傳播信息,形成了傳統紙媒與智能媒體互助共振的新傳播格局,從而在更廣維度和更深層次上推進智能化融媒體發展,激發融媒體發展在提高傳統紙媒在主流媒體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等方面的強大勢能。
未來,傳統紙媒的智能化融媒體建設在以“內容為王”的前提下,仍需緊緊抓住技術迭代和媒體深融的機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助推器,加強傳播手段創新,做好正能量、主旋律內容供給,提高傳統紙媒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參考文獻|
[1]李衛東. 云傳播的發展趨勢和時代機遇[J]. 新聞與寫作,2020(6):5-13.
[2]張姝泓. 5G+新聞,我們邁出一大步[N]. 廣州日報,2019-12-03.
[3][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何道寬,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4]梅寧華,支庭榮. 媒體融合藍皮書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7—2018)[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