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的傳統文化圖書能增強讀者的民族自信心,提升讀者的民族認同感。傳統文化圖書出版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離不開對長效政策的有效落實,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離不開編輯的協調努力。因此,出版單位要探索符合時代要求的出版路徑。
【關? 鍵? 詞】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編輯技能
【作者單位】杜永青,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
【基金項目】河南省重點研發與推廣專項(軟科學)項目(19240041030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239.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1.025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后,傳統文化圖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對增強讀者的民族自信心、提升讀者的民族認同感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倡導全民閱讀的時代背景下,時代的發展與讀者的需求對傳統文化圖書的出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文章旨在探討新時代背景下出版單位該如何認識以及更好地進行傳統文化圖書出版,同時對出版工作所需要的編輯素質進行分析,為業界提供借鑒。
一、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出版的現實思考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的寶貴遺產。新時代,傳統文化的發展迎來新生機。一方面源于政策上的支持。如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加強政策支持,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這為出版業做好傳統文化圖書出版提供抓手。另一方面,各大出版單位加強了對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的重視,它們緊扣時代脈搏,出版了一批濃縮傳統文化精華、展現時代精神的作品。
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做好優秀傳統文化圖書出版工作,大方向上要實現創新出版路徑的探索,小細節上則是要促進編輯專業技能的提升。具體來說應該注重以下方面。
1.傳統文化圖書出版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圖書應緊扣時代脈搏,摒棄糟粕,探索將古人智慧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路徑,熔古鑄今,古為今用,回應現實需求。像《論語》這部經典作品已出現很多版本,但是,只要詮釋精當、形式出新,這本書還是能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同。為了讓《論語》之類的優秀典籍走近普通讀者,出版機構就要結合時代發展,對其進行創造性成果研究,以當代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展現經典論述。
2.傳統文化圖書出版離不開對長效政策的有效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對傳統文化圖書出版工作做出了正本清源的指示。以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為例,在政策指引下,各級規劃高效有序,如“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規劃等入選項目的數量、質量均有明顯改觀。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結合實際,提出基礎性典籍、出土文獻、古代社會檔案、海外中文古籍、古籍數字化五大出版方向,這五大方向已成為古籍出版社制定中長期規劃的指南。因此,出版機構對政策的有效落實,是高質量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的重要條件。
3.傳統文化圖書出版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圖書出版最重要的目的是賦予文化典籍以時代內涵,深入挖掘其當代價值。正如有專家所言,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要有揚棄地繼承,要把典籍中的內容與時代內涵結合起來。因為優秀的文化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出版機構要有全新的視角、前瞻的理念、創新的思維,這樣才能讓優質傳統文化更加鮮活地走入讀者心中。對于出版人來說,這既是使命,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二、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的路徑
傳播正確思想,對優秀傳統文化成果進行傳播,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新時代傳統文化圖書出版工作的使命。
1.文獻檔案類圖書展現富有濃度的文本
只有更好地記錄歷史才能夠更好地對歷史進行還原。文獻檔案出版位于優秀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的最上一層,它立足原典和原著,為讀者提供最原汁原味、富有濃度的文本。以2020年10月出版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卷本《戰國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為例,它以傳統典籍文獻與出土考古文獻為基礎,對戰國時期的歷史與文化進行全新的考釋與論述,是中國先秦史學界最新、最權威的關于戰國歷史與文化的斷代史著作。它出版的意義在于不僅彌補了戰國史研究的不足,而且厘清了中國文化源頭的文明特質和歷史地位。
2.學術研究類圖書展現傳統文化深度
除了記錄歷史,學術研究類的傳統文化圖書出版也是至關重要的。這類圖書一般具有深度,能代表我國學術界最高學術研究水平。首先體現在作者的高專業水平上,如《中國絲綢通史》(蘇州大學出版社)的作者團隊主要由浙江、上海、北京、新疆、臺灣等地的博物館、絲綢研究所、高等學校、考古研究所的教授、專家、學者組成。這類出版大多以項目制為主,一般項目組會組建顧問班子,根據項目進度定期召開會議,對書稿的體例、風格以及在書稿形成過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研討論證。這類圖書出版后一般能得到學界贊譽,如《中國絲綢通史》出版后,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錦華對它的評價是它“填補了我國絲綢研究領域的空白,使我國終于有了第一部自己的完整系統的絲綢史書”。
3.大眾普及類圖書展現古代智慧對今人的引導
由于文獻檔案類和學術研究類圖書過于專業,往往會給普通讀者帶來閱讀障礙。而大眾普及類圖書既注重史料的厚度、深度,又在“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之間游刃有余地轉換,使得它符合大眾的需求,擁有廣泛的讀者群。而要想做出優秀的大眾普及類圖書,就要結合時代特色,讓傳統文化智慧為現代人所用。如“酈波解讀中華傳統智慧”系列圖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以經典家訓為切入點,解讀學習、為人、處事、齊家四個方面的中華傳統智慧,給讀者以啟迪。
4.“走出去”圖書巧講中國故事
如今,隨著中國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如何更好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走出去”圖書也成為重要的出版路徑。“走出去”圖書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巧講中國故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大障礙在于中西方話語語境有差異。以往出版的中國傳統經典的翻譯作品大多是西方學者撰寫的,只注重文本的表述方式,忽視了中西方跨文化傳播中的差異和細節,如果不在講述方式與內容上進行設計,“走出去”之路就會越走越窄。對此,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上海譯文出版社)就在翻譯上獨辟蹊徑。如涉及對《詩經》、唐詩、宋詞等中國傳統文體形式的敘述時,該系列的作者張慈贇擯棄了煩瑣的理論和框架,通過翻譯轉換與解釋,以簡潔地道的英文娓娓道來,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講述中國文化的新視角。
5.融合出版豐富讀者體驗
傳統文化圖書由于內涵豐富,極易和當前的互聯網傳播方式碰撞產生火花,而讀者在閱讀此類讀物的時候,其閱讀體驗會得到提升。九通電子音像出版社打造的“老童謠 小時光”系列圖書,在傳統童謠中選出百首精品,按主題分為《巧嘴繞繞》《節日時令》《傳統游戲》《童趣故事》《自然萬物》五冊,每首童謠輔以傳統文化知識或生活游戲指導等內容,利用文本、聲音、圖像等多媒體形式,營造親子共讀的閱讀氛圍。圖書還配有極富童趣的插圖,以及童謠朗讀音頻、游戲示范視頻等,以增加親子共讀的趣味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體出版過程中,文獻檔案、學術研究、大眾普及、“走出去”、融合出版這五條路徑可以相互轉換,它們可以分別和另一個層次的內容、產品相結合,達到立體式傳播的效果。
三、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的編輯之道
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的編輯工作具備專業性與文化性,因此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表現在“德”“專”“言”三個層面。
1.做好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編輯要做到“德”
除了時刻踐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編輯還要恪守職業道德,依照《中國出版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約束自我。由于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的特殊性,編輯應在思想文化宣傳戰線上始終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擺在首位,把握出版導向;確保內容質量,多出好書,抵制平庸惡俗,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勇于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把握好傳統文化出版這個新時代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陣地。
2.做好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編輯要做到“專”
“專”主要指的是編輯的工匠精神與基本技能,編輯要專業才能贏得尊重。很多傳統文化圖書得以出版離不開編輯的工匠精神和過硬的編輯基本功。編輯出版是一種技術、一種技能、一種技藝,而技術、技能、技藝是需要人去掌握的,因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熟練規范的基本技能構成了編輯出版人的基本素質。終身學習對編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做好傳統文化圖書出版,除了要不斷提高審稿和校對的專業技能,關注學術前沿和熱點,還要積極接受新事物,從博客到微博,從微信到“互聯網+”,從POD按需印制到 CTP印刷,從AR到VR,從新的理念、新的媒介到新的技術。知識和技能的不斷累積,也能幫助編輯不斷累積成就感,使其逐漸成長為合格的出版人。
3.做好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編輯要做到“言”
由于傳統文化圖書出版的專業性,編輯在審讀書稿時需勤做筆記、分門別類,深思熟慮之后撰寫札記、書評、論文等并予以發表,為精品力作宣傳。編輯在校樣上勾畫修改,雖然零碎瑣細,但有時片言只字便能點鐵成金、潤色無聲、融化無形,對讀者來說,此言不可聞不可見,但它隱藏在每部書的字里行間,“無聲勝有聲”。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圖書出版是一項大工程,相關出版單位與編輯需要在出版路徑與編輯能力上不斷下功夫,以創新的眼光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精品,這樣才不辜負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1]黃成峰. 論依法以德治國和國家安全發展[J]. 學理論,2020(9):1-5.
[2]朱玲,王立剛. 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傳播的文獻基礎[J].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131-138.
[3]趙強. 從“傳統文化月”看開掘傳統文化選題[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09-10.
[4]楊銘.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卷本《戰國史》在哈首發[N]. 黑龍江日報,2020-10-11.
[5]吳培華. 各司其職 各盡其責——新時期出版社隊伍建設的再思考[J]. 出版參考,2018(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