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恩恩
一、案例背景
《秋夜》是現代文學家魯迅于1924年創作的一首敘事兼抒情的散文詩。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賦予秋夜后園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這些景物分別代表不同類型的社會人物。“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著壓迫和摧殘進步力量的勢力,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做著“春的到來”的夢的小紅花象征著善良的弱者,聳立在后園的兩株棗樹,象征著與黑惡勢力抗爭的進步力量。通過對這些景物的含蓄描繪,表達了魯迅對惡勢力的抗爭和憤怒,對英勇抗擊惡勢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贊美,也表達了自己與惡勢力作韌性戰斗的意志。
通過兩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們對魯迅的哲學散文詩集《野草》有初步的整體印象。本次課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鑒賞《野草》首篇《秋夜》,來掌握詩集的編撰特點,借此又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熟練掌握“知人論世”的文學鑒賞方法。
二、案例描述
【導入:承上啟下】教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繼續跟著黃老師來學習《大學語文》課程。先來回顧一下前九章講的內容。老師領著同學們一同鑒賞了幾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通過學習這些優秀篇目,同學們逐漸掌握“知人論世”這種文學鑒賞的方法。今天繼續用這個方法來學習現代文學經典名篇。要談到現代文學的發端,首當其沖的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咱們教材選擇的是魯迅的《秋夜》。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又需要我們帶著什么樣的問題去閱讀這篇文章呢?先來看看這篇文章的大綱要求。
(教師逐一介紹大綱要求)
(學生翻書查閱)
【展開:知其人】教師:在現代文壇中,有這么一句話,“魯郭茅,巴老曹”,“魯”就是魯迅先生,原名叫周樹人。為何后來筆名叫魯迅?因小時候父輩去世便隨母親改姓魯,且朋友們都叫他迅哥,所以筆名就是這樣誕生的。魯迅這個筆名在他50多個筆名中使用頻次最高,其目的就是應對20世紀30年代的文化專制還有反動派的通緝追捕,等等。在他年輕之時,是官派留學生,就讀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但他后來又是如何走入文學道路呢?是什么事件標志著他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呢?
【舉手發言】學生史遠明:幻燈片事件。
【展開:知其人】教師:對,很好。說我學醫,是為了能夠救治像我爸爸這樣被病痛折磨的人,但是一個人身體好,思想不好了呢?正是因為看到這種麻木不仁的國人的精神面貌,才深深觸動了他的神經。在日本留學的過程中,他也和周作人、郁達夫幾個人一起合編雜志,叫《新潮》,來發起類似1917年的“新文化運動”。可惜當時沒有什么名氣,雜志社沒錢,最后不了了之。同時,也被他的母親“騙婚”,娶了個小腳女人叫朱安。但他本人孝順,并沒有忤逆母親的意思,于是乎這樁婚姻就變成了有名無實。后來,他到北平做教育部僉事,一直呆在北平抄古碑,一抄就是十年,逢年過節都不回去。直至后來有個叫“金心異”的人,也就是錢玄同,深夜拜訪他。說最近陳獨秀、胡適那幾個知識分子,一起辦了一個雜志叫《青年雜志》,你有沒有興趣投個稿?魯迅尋思了一下,可以。于是便出現了《狂人日記》,而正是這篇文章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大家地位,也一并增加了《青年雜志》的聲名與人氣。
(學生翻閱查看魯迅《狂人日記》)
【展開:知其人】由此,新文化運動浩浩蕩蕩地開始了。到1924年——1927年的國民大革命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開始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隱退,有的繼續前進。而魯迅先生,始終一直走在文學革命的道路之上,他的文風犀利、深刻、幽默,諷刺入木三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樹大招風,如此一來,他漸漸被國民黨反動派給盯上了,直接上了通緝名單。為了活命,1925年期間開始輾轉逃難,先是跑到廣州,又跑去廈門,到1927年才在上海穩定了下來。個人認為,魯迅在上海定居的10年,是他人生當中最幸福的10年,畢竟他既收獲了事業,又收獲了愛情。他的文章,也從剛開始的《吶喊》《彷徨》到后來的“文明批評”“社會批評”【板書】。然而,他日漸操勞,患了肺癌,最后在1936年5月去世了。從日本醫生留下來的肺部CT影像可以看出他受到了很嚴重的病痛折磨。同學們也可以去看看蕭紅的文章《回憶魯迅先生》。雖然他與世長辭,但他留給后人很多精神財富。比如,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雜文集有《且介亭雜文》等等。
【課堂提問】教師:同學們對哪部作品集比較感興趣呢?
(學生自由討論)
【舉手發言】學生吳施燃:我比較喜歡小說集《吶喊》,對《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文章印象深刻。
【舉手發言】學生袁俊杰:《故事新編》,因為故事很有趣。
【意見反饋】教師:很好!同學們都喜歡看小說,有同學喜歡《野草》嗎?
【舉手發言】學生袁俊杰:我喜歡《野草》!不過感覺這部散文集有點難看得懂。
【意見反饋】教師:難就對了。畢竟魯迅說過一句話:“我一生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這足以說明,《野草》具有較高的閱讀難度,除非是魯學研究者,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否則一般學習者只能把《野草》當成是美文(essay)來品讀。好,我們進一步加深對《野草》這部哲學散文集的認知。
【深入:知其文】教師:(進一步解析《野草》的出版背景、編撰特色、整合內容、裝幀設計等問題)《野草》的起始篇《秋夜》,寫于1924年,也就是我們之前談到的新文化運動退潮期。在面對陳獨秀、胡適等人的高升,弟弟周作人的隱退等分化情況,魯迅感受到了深深的孤寂感,畢竟當初他是聽將令,沒想到只有自己堅持得最徹底。然而一直意志消沉是不可以的,他便經歷了自我反思,自我蛻變到自我救贖等一系列過程。自始至終,他都走在反抗【板書】的道路上。《秋夜》這篇文章通過象征手法,借景抒情,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作者當時孤獨、苦悶、激憤的心境。同學們在相應的地方做一做筆記。
(學生動筆做筆記)
【課堂提問】教師:閱讀之前,我們先把文章分層。給同學們5分鐘的討論時間,告訴我可以分為幾層?每一層是什么意思?
(學生自由討論)
【舉手發言】學生林梓森:分為三層,第一層第1自然段,寫棗樹;第二層是第2到第9自然段,寫秋夜里的各種象征性事物;最后1自然段為第三層,強調敬意。
【意見反饋】教師:很好,請坐。接下來給各個小組10分鐘的討論時間,來一起探討下列7個問題。如果考試考到這些問題,你將如何作答?
(教師逐一展示7個問題,并留10分鐘的小組討論時間)
(小組學生自由討論,并派代表就每一道題目作總結發言)
【結尾升華】(通過展示2道真題檢查學生掌握程度)教師:通過品讀魯迅的《秋夜》,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野草》,了解魯迅。下一堂課講的是老舍《斷魂槍》,同學們提前預習。下課。
三、案例反思
可以說這是一堂熟練“知人論世”方法的文學鑒賞課。這堂課課程內容相對較難,但大部分學生能跟緊老師的思路,嘗試性積極地回答更多問題,踴躍發言,課堂氛圍活躍。筆者認為,今后文學鑒賞課的學習,也應繼續鼓勵學生闡發個人理解,鼓勵他們敢于發表不同聲音,以實現頭腦風暴,思維碰撞。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文學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