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希旺
【摘要】借鑒儒家思想中的道德精華,一方面解決課堂教學中有效課堂德育的問題,二方面是解決如何把儒家思想引入德育課堂并提高其實踐操作性的問題,三方面對區域文化進行深入發掘,交加以整合并成為完備的校本課程的需要。有鑒于此,我校開展了“傳承儒家思想,弘揚時代精神的創新研究”,并已順利結題。本文就該項研究工作過程的有益嘗試進行論述。
【關鍵詞】傳承;儒家思想;弘揚;時代;精神
一方面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學生成長的環境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和社會轉型期間各種思潮的影響、各種利益的驅動和社會各種壓力的增大而變得越發的復雜,學生的道德問題也日益的突出。另一方面南沙置身于大灣區的核心,把學生培養成為有胸懷、有抱負、有勇氣、有毅力、有愛心、有學識的各種有用人才,已經是迫在眉睫了。在此背景下,開展該項研究,顯得尤為及時。
一、傳承儒家經典的方法研究
(一)理論與實踐并行
一方面是理論的搜集和研究。組織相關人員,從浩如煙海的儒家經典中,圍繞本校“以美德造就美德,以智慧啟迪智慧”的核心理念,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育人目標,編撰出符合學情的《國學經典》,采用一邊試行一邊修改并且一邊充實的方法,為課題的施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二方面是善于學習和吸收。在編輯《國學經典》的過程中,不光傳承中國儒家思想理論,還借鑒了日韓奉行儒家思想及歐美學習儒家思想的模式,吸收其理論精華。
三方面是理論的宣傳和教育。沒有核心理念指導的實踐,往往容易勞而無功。充分利用早讀、午讀、晚前修、社團活動等各種時間,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教育,進一步夯實了師生的理論基礎。具體做法:
一是確定實驗研究對象。從各年級中有針對性地各選兩個班作為實驗班,通過行問卷調查并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為確定課題研究的重點提供依據。
二是舉辦專題講座。邀請課題指導專家蔣亞輝教授為實驗教師及實驗班學生舉辦了“孔子與論語”的專題講座,引領學生走進儒家思想,以傳統文化規范和指導學生和教師的言行。
三是編撰德育校本教材。編撰《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美德,打造珠江中學當代文明》和《學校文化特色與國學》三本德育校本課程,把儒家思想盡可能地用一個個通俗有趣的故事傳達給學生,在引導學生誦經讀典過程潛移墨化,逐步養成良好高尚的品德。
(二)傳承經典的具體嘗試
1.融通古今,教學相長。根據《國學》校本課程的學習規律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加強誦讀,創設情境,故事育人,生活育人。
2.因地制宜,學科整合
(1)確保有足夠的誦讀時間。用晨讀和午自習來保證每天的誦讀時間,日積月累下來,師生由聲入耳,由耳入心。
(2)確保有規范的誦讀措施。各班指定誦讀指導教師,并結合學校的要求和學校的實際水平制定計劃,師生齊參與,全校共誦讀。
語文教師:語文老師結合學科特點,負責誦讀的具體實施、指導、示范,為整個活動奠定基礎。
政治教師:研究課程內容與國情的具體結合,研究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師:通過歷史課結合國學內容展開探討,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華夏文化的不同時期的歷史進程。
音樂教師:搜集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中傳唱的歌曲,加以篩選,引導學生進行經典誦唱,在誦唱中悟理、悟德。
體育教師:利用體育課中的游戲環節引導學生進行誦唱經典,用經典作為激勵學生克服困難的力量。
美術教師:利用課堂教學、書畫比賽、藝術展覽等各種環節,引導學生如何從美術作品中挖掘儒家思想的美點。
(3)開展國學誦讀展示活動。各年級開展誦、唱、演、畫經典等一系列的活動,在活動中感悟經典傳承經典。
(4)推薦學生閱讀一本經典。一是每個學生都能閱讀一本關于國學文化知識的書,二是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專題的討論和研究,分享閱讀所得。三是并把學生的閱讀感悟用文字方式表現出來,四是再用展覽的方式,張貼在年級的公告欄進行分享。通過讀、議、寫、展等手段,進一步調動學生的興趣。
3.營造氛圍,創建特色
(1)營造書香氛圍。一是展示。充分利用學校的宣傳工具,把走廊墻壁作為展示國學知識的陣地。二是評比。定期舉辦以“經典誦讀”為核心內容的各種比賽比賽或成果展示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學習經典成果的平臺。
(2)體驗誦讀樂趣。學校組織開展全校教師 “與學生共讀經典、共同成長”為主題的“誦讀會”,師生一起體會誦讀經典的美妙。
(3)關注品讀形式。
一是國旗下講話的品讀。
二是主題班會課上的品讀。
三是教師節慶祝活動上的品讀。
四是經典美文繪畫比賽、硬筆書法比賽過程的品讀。
五是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專題征文比賽過程的品讀。
六是全校性國學知識故事會比賽過程的品讀。
七是國學知識競賽過程的品讀。
(4)重視名家效應。邀請專家教授開設有針對性的“國學”講座,既育生,也育師,用名師的效應來點燃師生傳承經典的熱情。
二、學以致用
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各種假期,把在校內所學的儒家思想,用實際行動向學校、向家長、向社會進行反饋和展示。
(1)引導青少年敬畏生命。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關愛生命、保護生態,比如買魚放生、收養流浪貓等。有多位同學買了魚、蝦、螃蟹、泥鰍、黃鱔等放到社區公園的水池里,給社區帶去了生氣,彰顯了愛心。
(2)引導青少年共享資源。比如互贈知識卡片,捐建班級圖書角等。許多同學還拿出自己的圖書,捐建了班級共享書架。
(3)引導學生學唱紅歌。紅歌大多是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勵志且正品。選擇既能體現儒家精神又能體現革命精神和崇高的品德的紅歌進行傳唱,也是一種新的教育方式。
(4)利用現代網絡傳承傳統。引導學生上網查詢長征、抗戰等資料,學生既了解了歷史又提高了愛黨愛國的熱情,根據查找所得建立了班級博客與學生及家長交流。并利用班級博客講授《三字經》《弟子規》等儒學道德經典文獻。
(5)組織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組織學生通過捐款、募捐、義賣、等形式慰問珠江敬老院,并參加協助交通管理、垃圾分類宣講等社會公益活動。
(6)搭建學生展示才藝平臺。結合儒家經典及校本教材,學生自編自演話劇狼和小羊、閔子騫救母等自演出、自推廣,輪流擔任角色,體驗道德情操,學生在展示才藝的過程中傳承儒家精神。
(7)提倡“日行一善”活動,提倡寫《行善日記》,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律意識。推薦學生優秀日記放在班級博客上作為示范、表彰、鼓勵。
(8)加大對進步學生的褒獎。每次把進步較大的學生和獲得榮譽的學生及時在各種聯系群里進行通報表揚,并及時給優秀學生頒發獎狀獎品,起到了鼓舞上進的作用。
三、后期進一步深化的思路和設想
一是加大與社會的聯系。主動聘請社會志愿者擔任校外輔導員,對學生進行道德輔導教育。聘請儒學專家做德育顧問,吸收校外輔導員協助學生搞“生活化、活動型、探究式”德育訓練。
二是邀請南沙區文藝界、學術界的作家以文化創作支持學校德育。邀請他們指導學校編排道德情感話劇、游戲,并邀請名家參與演出,從中模擬道德。
三是指導學生把自己身邊發生的德育故事編成連環畫的形式,用藝術的形式講述德育故事,不僅對自己進行二次教育,還進一步影響和熏陶學生身邊的人。指導學生摘錄大量儒學格言和大量的名人傳記,編印成冊,作為學生的準則。
四、理論成果
課題完成后,學校紙質版的收獲是校本課程3本,發表論文4篇,社活動成果匯報集一本,研究報告一篇。這些都是學校后期繼續推行以儒家思想打造學校新時代德育的文化載體、經驗。
學校通過對儒家經典的傳承,一方面豐富了其內容,發展和創新了其內涵,另一方面也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拓展了思路,創新了手段,打開了局面。這是實質性的收獲,在課題開始至結束的幾年里,學校德育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