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 秦燕霞 崔利德 方文婧 王美 梁家浩 徐旭東
【關鍵詞】 創新;培養;實驗技術;解剖學
中圖分類號:R684 ? 文獻標志碼:B ?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0.11.016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國家對高校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多;醫學教育事業和醫療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使得國家越來越重視對醫務工作者的培養。除了規定的課程,許多醫學院校紛紛通過“第二課堂”的方式[1],著重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涌現出許多依靠大學生申報并主動完成的各類科學研究項目,如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簡稱“大創”)、“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基礎醫學創新實驗大賽等;這些項目旨在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給予他們科研創新的機會[2]。本文嘗試分析在創新培養的背景下,通過解剖學“第二課堂”給予學生一定的協助和幫扶,并探討師生合作對于學科發展的意義。
1 學生基礎解剖技能培養
在學習醫學的第一學年,醫學生將學習系統解剖學,這屬于入門級學科,也是十分重要的課程。恩格斯指出: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梢娊馄蕦W課程對于任何醫療工作者都至關重要。在學習系統解剖學時,部分學生更愿意到實驗室觀察標本,甚至愿意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動手制作標本。從制作簡單的椎骨連接、胸鎖關節,到較為復雜的膝關節、頭面部神經、血管等。通過制作這些標本,他們不僅提升了動手能力,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印象也更加深刻;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學到了從課本上無法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這甚至會影響他們一生的醫學事業。
學生制作標本加深了對部分疾病的認識。如制作膝關節標本時,必然要修理前、后交叉韌帶及內、外側半月板;通過活動膝關節,能夠理解運動中交叉韌帶損傷、半月板撕裂傷等病變。再如解剖肩胛上橫韌帶與肩胛上血管時,因肩胛上橫韌帶可能存在對肩胛上神經的壓迫,造成其控制的岡上肌、岡下肌功能障礙,學生更容易理解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3]。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繼續查閱文獻或尋找臨床資料,對解剖與臨床疾病的相關知識深入學習。在國內醫學領域不斷創新的情況下,人體解剖學技術員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服務學生的能力。
2 學生解剖創新能力培養
對于一、二年級的醫學生,學習基礎醫學課程較少,缺乏研究的思路和基礎。在條件允許及標本充足的前提下,解剖學技術員比較適合作為指導教師,針對某一局部進行細致解剖,通過測量、分析數據,對結果進行總結,撰寫成論文并最終發表,學生必然受益匪淺。近幾年筆者通過指導學生“大創”項目,獲得部分創新性結果。如根據奇靜脈系的解剖學特征對其分型[4],且奇靜脈隨著年齡的增大而發生左移[5]。通過觀察顱骨標本,將蝶骨導靜脈孔的數量、分布進行系統研究,并分析其臨床意義[6]。這些發現豐富了解剖學內容。然而申報此類項目的創意多是從指導教師獲得,學生難以提出好的建議;即使偶爾想到了,有時也難以實施;這就需要教師或技術員擁有較好的科研素質,經常查閱分析本專業高水平文獻,結合實驗室條件,為學生“量身打造”創新項目并指導其完成,從而實現“1+1>2”的培養目標。
解剖學研究主要的材料是人體標本,由于固定后的標本許多結構都出現了萎縮,質地發生改變,雖然對解剖形態影響不大,但對要測量的數據來說,必定存在誤差。這時影像學資料就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當研究內容與某些疾病患者的檢查相關時,豐富的臨床資料,將極大地提高研究的準確性及可信度。此外,與解剖教學相比,外科領域的臨床解剖更加細致,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手術方案的選擇及患者的預后。然而影像學、外科學與解剖學的專業知識存在較大的差異,指導教師應進一步學習諸如超聲、CT、MR及臨床解剖等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運用研究結果,為臨床工作服務。
基礎醫學創新實驗大賽是對大學生基礎研究工作的一種提升。在基礎醫學快速發展的今天,醫學生通過比賽,闡述在研究中觀察到的新結果、新結論,學校通過選拔優秀的項目參加全國性決賽,這不僅是學校培養能力的展示,亦是學生、教師科研水平的體現。從解剖學的角度,對于此類比賽,解剖研究的內容最好與某些疾病相聯系,闡述基礎研究對某些疾病的意義或指導價值。如顱底卵圓孔的特征對于三叉神經減壓具有潛在性影響[7];肩胛上橫韌帶的形態與肩胛上神經卡壓的關系等[8]。這些結果不僅是對既往研究的補充,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經過解剖學“第二課堂”的學習,許多學生表示,現有的理論部分與實際操作存在較大差別,課本上的知識不足以支撐臨床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些進入見習、實習階段,尤其在外科系統實踐者,經常返回實驗室再次觀察、解剖標本,以便于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對手術和帶教老師。
本文從醫學生創新與解剖學實驗研究的角度,分析第二課堂能夠給予學生的幫助,相信隨著醫學院校創新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科研意識的增強,會有越來越多的師生融入基礎研究中,不斷促進醫學教育事業的進步。
參 考 文 獻
[1] ?劉虎,劉聰,杜繼聰,等.基于第二課堂的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8):603-606.
[2] ?雷巖,張超,方偉,等. 從醫學生角度談本科第二課堂科研活動[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27(1):5-7,16.
[3] ?POLGUJ M,JDRZEJEWSKI K,PODGRSKI M,et al.A proposal for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perior transverse scapular ligament:variable morphology and its potential influence on suprascapular nerve entrapment[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3,22(9):1265-1273.
[4] ?李曉桐,張清,張慶偉,等.非典型奇靜脈系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意義[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8,27(4):246-249.
[5] ?江偉,韓金棟,王鳳琴,等.成人奇靜脈左移與年齡的相關性研究[J].解剖學研究,2018,40(2):137-139.
[6] ?楊曉娟,李成,趙蓉,等.蝶導靜脈孔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意義[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9,28(3):174-177.
[7] ?龍潤雨,王姬,劉朝彤,等.卵圓孔的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9,29(14):97-100.
[8] ?LONG R Y,WANG N,LIU W T,et al.An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superior transverse scapular ligament of Jining population[J].Surg Radiol Anat,2019,41(11):1345-1349.
(收稿日期:2020-07-08 修回日期:2020-09-09)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