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芳
2020年,一場疫情打亂了人們前進的步伐,也打亂了學生回校上課的腳步。在國家教育部的統領下,各地掀起了線上教學的熱潮,幾千萬師生轉場于線上,線上教學成為替代傳統教學的一種常態化教學模式。縱觀各類線上教學,主要有兩種模式,錄播課和直播課,但是不管是哪種模式,目前都不能完全摒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探索線上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當今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為提高教學效率,筆者嘗試把分層教學方法融合到線上授課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精準施教,最大限度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傳統課堂因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分層教學說起來容易,實施比較難。線上教學打破了空間和時間限制,有利于分層教學的實施。那么線上教學怎樣實施分層教學,筆者結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延續文化血脈》這一課例來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全面了解學生,對學生實施分層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初中學生尤其是初三學生在經過近十年的學習后,由于智力因素、學習品質、學習興趣、學習技能、學習基礎等不同出現了學習成績的分化。因此,讓所有學生在學習各個方面都齊步走,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可以被教育,通過教育也能促使學生成長進步。因此在“學生之間有差異,但沒有差生”的理念指導下,筆者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將學生分成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習共同體,讓每位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都找到自己的學習價值和意義。
二、明確教學要求,對教學目標分層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導向作用,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教學活動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改變傳統的“統一的綱性”標準,結合每個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為他們制定出適合自己層次發展的教學目標。
在講授《延續文化血脈》內容時,根據不同學習共同體的需要,制定三大學習目標。①知識目標:識記中華文化的形成、內容、特點、重要性;文化自信的含義、重要性;傳統美德的形成、內容、特點,意義;在學習過程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②能力目標: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力;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從而轉化為弘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中華傳統美德的踐行者。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收集中華文化的相關資料,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和國際視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認識事物的能力。第一個目標主要是針對第一學習共同體的學生,要求他們掌握基本知識,能夠根據所學回答簡單的《道德與法治》問題,以找回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和自信。第二個目標主要是針對第二學習共同體的學生,要求他們在第一學習共同體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提高技能及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第三個目標主要是針對第三學習共同體的學生,要求他們在第二學習共同體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
三、堅持因材施教,對問題設置分層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是一個重要環節,問題設計合理,能引導學習思路,極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不同的學習共同體的學生接受程度不同、知識基礎不同,能解答的問題層次不同。因此,教師對于同一個知識點,要設計出不同的提問,既要面向全體,又要照顧個別。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提出較簡單的問題,對于第二、三學習共同體來說有點浪費時間,教師提出難度大一點的問題,第一學習共同體又覺得在聽天書,久而久之,就會放棄。線上教學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同時段,教師可以同時對不同的學習共同體,推送不同的學習任務清單。在《延續文化血脈》這一節課中,對第一學習共同體推送的學習任務主要是讓學生在自主預習的基礎上完成知識建構。第二學習共同體在完成知識建構的基礎上回答下列問題:①中華文化歷經滄桑而能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的原因是什么?②為什么要弘揚中華文化?③怎樣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④作為青少年,怎樣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第三共同體在完成前兩個目標的前提,需要上網查閱相關的資料,理解以下問題:①結合疫情期間,中醫藥在應對新冠肺炎中獲得了創新發展,請思考新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通過對不同學習共同體提出不同的問題,讓每個學習共同體的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找到層次感,通過主動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學習討論,在各自的層次有所提升,調動探究學習的熱情。
四、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評價分層
在師生在線學習共同體中,教師不僅要發揮引導在線課堂的作用,還應創新評價機制,通過評價反饋不斷改進教學。積極開發豐富的線上資源、借助作業小管家、微信平臺、智學網等平臺,引入多元、交互的評價體系,建立由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利用信息化記錄手段,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以過程性評價全面衡量學生的發展。由于學生的習慣、智力、興趣等不同,因此對學生的評價分為三類:一是嚴格性評價,二是激勵性評價、三是賞識性評價。對于學生的評價總體以賞識和激勵評價為主要模式,但是針對不同的學生類型,尤其是第三學習共同體的學生輔以嚴格性評價,促使他們更加優秀。
當疫情過去,“停課不停學,離校不離教”將成為一段記憶,但線上教學的趨勢不可逆轉,它就像一個助推器,推動教師們改善教學方式,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當教師掌握了線上教學的方法,學生適應了在線學習模式,網絡就會成為學生課后拾遺補缺的重要平臺,線上教學也就成為教師實現個性化教學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真正打造學生的長板,讓學生成為獨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