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業
摘 要:數字貨幣是一個新生事物,其對貨幣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推進貨幣管理工作的發展,就必須要對數字貨幣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特別是對于央行數字貨幣的內涵必須要有清晰的認識,并且還需要了解其研究現狀,明確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特點,以及央行數字貨幣對貨幣管理工作的影響,并做出有效應對。
關鍵詞:央行;數字貨幣;貨幣管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F82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1-0051-02
近年來,伴隨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區塊鏈技術、終端安全存儲、可信可控云計算機、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的不斷發展演進,貨幣支付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已經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更是對貨幣管理工作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因此,研究分析央行數字貨幣對貨幣管理工作的影響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央行數字貨幣的內涵及研究現狀
(一)數字貨幣與央行數字貨幣的內涵
“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簡稱DC)一詞近些年來被頻繁地應用,一般意義上是指對貨幣進行數字化,是一種狹義的虛擬貨幣。目前,國際上尚沒有一個公認的關于數字貨幣的標準定義,有的指借助網絡加密技術而推出的虛擬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在網絡上流通非常廣;有的指互聯網上出現的限于一定范圍內使用非貨幣當局發型的電子貨幣或代用幣,以Q幣為代表;有的指當前貨幣體系下出于改進清算方式需要而出現的“記賬貨幣”。
從系統重要性看,數字貨幣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平臺數字貨幣,比如Facebook Libra,這類數字貨幣依附于大型科技平臺發展;另一類就是央行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CBDC)實際上是“數字化的法定貨幣”,以中國央行數字貨幣來說,央行數字貨幣就是數字化的人民幣現金。國際清算銀行將CBDC定義為“不同于實物現金、央行儲備或結算賬戶的新形式央行貨幣”,并按照發行人(中央銀行或非中央銀行)、貨幣形態(數字或實物)、可獲得性(廣泛獲得或有限獲得)、實現技術(基于代幣或基于賬戶)四個關鍵屬性將CBDC分為“批發型CBDC”和“通用型CBDC”兩種模式。
(二)數字貨幣研究現狀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推動貨幣數字化,在貨幣總量中,現金的比重不斷降低,中國已經降低到4%以內。從2013年起,許多國家的央行開始著手研究和設計央行數字貨幣。
烏拉圭中央銀行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期間推出試驗項目e-Peso,共向1萬名用戶發行2 000萬比索,這些用戶使用私人公司開發的智能手機APP收取e-Peso,并在參與該項目的商店使用e-Peso支付。瑞典央行計劃在未來10年內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當前瑞典流通的現鈔僅占GDP的1%。在瑞典只有10%的人使用現金支付,這一狀況使得其發行央行數字貨幣成為可能。IMF也表示可能會根據特別提款權推出一個全球數字貨幣(IMF Coin)。2019年6月,臉書召開其加密數字貨幣Libra發布會,聲稱要推出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Libra coin”,目前相關工作進入到2.0版本,即主要錨定單一主權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最早于2014年開始數字貨幣研究工作,并于2017年正式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對央行數字貨幣開展研究并進行測試,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提出采用二元模式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
二、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特點
(一)注重M0替代,采用雙層運營體系
我國央行數字貨幣被稱為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即數字貨幣的英文縮寫(Digital Currency),EP是電子支付的英文縮寫(Electronic Payment)。該名稱就是表明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強調的是貨幣的數字化和電子支付,主要作為替代現金的支付工具。
央行數字貨幣注重現金(M0)替代,而不是替代銀行存款(M1、M2),擬采用雙層運營體系,即由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機構或是其他運營體,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社會公眾,避免對金融體系產生過大的震動。
(二)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相比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由央行主導的數字貨幣本質上必然是中心化的,不可能按照比特幣的模式打造去中心化的央行貨幣。央行的數字貨幣將使交易更便捷,從而提高貨幣運行效率,降低運行成本,有助于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將取代目前通過代理銀行進行跨境支付的渠道,減少中介機構參與。
(三)基于賬戶松耦合形式
電子支付的資金轉移必須通過賬戶完成,采用的是賬戶緊耦合方式。央行數字貨幣基于賬戶松耦合形式,交易環節對賬戶的依賴程度大為降低,使央行數字貨幣既可和現金一樣便于流通,又能實現匿名的可控性。央行數字貨幣可直接將其應用于各種場景,有利于人民幣的國際化。如果沒有交易匿名,容易泄露個人信息和隱私;但完全的第三方匿名則會助長犯罪,為取得平衡必須實現可控匿名,央行數字貨幣只對中央銀行這個唯一第三方披露相關交易數據。可要求相關機構每日將交易數據傳輸至中央銀行,即便是央行掌握必要的數據以確保監管目標的實現,也能減輕商業機構的負擔。
三、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風險
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以及結算由于都是通過計算機網絡來實現的,所以從數字貨幣的產生直至完成交易均依賴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力量,尤其依賴于計算機技術與網絡安全技術。央行的數字貨幣雖然采用了非常嚴密的密碼學體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不存在遭受外部攻擊威脅的可能性,因為黑客攻擊數字貨幣平臺導致平臺用戶賬戶被盜的情況經常發生。目前適用于電子貨幣的相關監管制度雖然也能夠在數字貨幣的規范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考慮到現行電子貨幣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那么預期的監管效力是難以實現的,這也可能導致央行數字貨幣由于監管缺失而面臨一定的風險,最終損害的還是消費者權益。
四、央行數字貨幣對貨幣管理工作的影響
第一,現金發行的方式將改變。央行數字貨幣將采用雙層運營體系,大大減少了鈔票印制、押運、投放、保存、回籠、銷毀等全流程的大量成本。此舉有助于創新貨幣發行方式,從而有效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由于央行數字貨幣僅是替代現金,而且完全是交易行為的結果,這個發行量初期的相對占比不會太大,但絕對量仍不可小覷,需要提前研判并做好應對。
第二,現金管理的方式將改變。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將使貨幣發行、流通等數據實時采集成為可能,通過大數據等相關技術手段進行深入分析,為貨幣管理提供有益的參考,并為經濟調控提供有益的手段。央行數字貨幣推廣后,必會同步對《現金管理暫行條例》等相關法規進行修改,現金支付的上限將有可能降低,特定領域及特殊性質的大額現金使用將會受到限制,事前、事中環節的有效控制與事后的數據分析處理將會同步,從資金流動方面發現和遏制犯罪行為將更加便捷。
第三,現金的發行和使用量將呈進一步下降趨勢。如今消費者對支付工具的需求已經變得非常多元化,從而促使貨幣形式從有形發展至無形。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正好滿足了消費者這種需求。特別是近些年,消費者大幅增加了新型支付工具的使用頻度,這一點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非現金支付業務量和網絡支付業務量的迅猛增加也得到證實。可以說,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廣勢必將對人民幣現金產生較大影響,現金的發行和使用量將呈進一步下降趨勢。現金由于不易保存和攜帶且安全性較低,所以從消費者角度來說,數字貨幣將變得更加受歡迎。
在未來,現金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將不斷降低。但數字貨幣的發行不可能完全取代紙幣,因為還有很多不習慣使用電子支付的人群。因此,未來很長時間內央行仍要支持紙幣和數字貨幣兩種形式同時存在。而對于央行數字貨幣的監管還需要從法律、監管制度、技術標準等方面下功夫,確保央行數字貨幣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王永利.央行數字貨幣只是人民幣現金的數字化[EB/OL].新浪財經,2020-04-23.
[2]? 穆長春.科技金融前沿:Libra與數字貨幣展望[EB/OL].得到APP,2019-09-0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門戶網站,2016-02-01.
[4]? 吳婷婷,王俊鵬.我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影響、問題及對策[J].西南金融,202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