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


摘 要 中浙優8號由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用中浙A與T-8配組育成的雜交晚燦稻,2013年通過福建省引種認定。2018—2019年,引進中浙8號在福建省連城縣作煙后稻種植,長勢好、抗性強、高產穩產。基于此,總結了中浙優8號在連城縣作煙后稻種植的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 煙后稻;中浙優8號;種植表現;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0.012
連城縣地處閩西北,北緯25°14′~25°51′,東經116°32′~117°10′,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 723.4 mm,日照時間1 760.7 h,平均氣溫19.0 ℃,無霜期291 d。中浙優8號是由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用中浙A與T-8配組育成的雜交晚燦稻,2006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浙審稻2006002),2013年通過福建省引種認定(閩引種稻〔2013〕第002號),2018—2019年引進中浙8號在連城縣作煙后稻示范種植,經過2年的示范種植,中浙優8號表現出生長勢旺、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高產穩產等特點,適宜在連城作煙后稻推廣種植[1-2]。
1 連城縣煙后稻中浙優8號的產量表現
連城縣是傳統煙區,2018年引進中浙優8號在連城縣揭樂鄉揭樂村、羅坊塅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面積15.2 hm2,經2個村4個點測產統計,每667 m2平均產量為605 kg,比宜優673增6.9%。2019年結合揭樂鄉糧食產能區增產模式攻關與推廣項目,在揭樂鄉呂屋村、官峰村、黃坊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面積32.5 hm2,經多點產量測定,每667 m2平均產量603 kg,比對照宜優673增6.5%,表現出高產穩產的特點,產量情況詳見表1、表2。
2 中浙優8號的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
中浙優8號在連城縣種植表現為生長勢旺、抗逆性強、穗大粒多、結實率高,2年平均每667 m2有效穗16萬~17萬穗,株高121~122 cm,穗長25~26 cm,每穗總粒數170~180粒,結實率82%~84%,千粒質量25~26 g,后期轉色好。品種主要的經濟性狀詳見表3。
2.2 生育期
2018年中浙優8號在揭樂鄉揭樂村、羅坊塅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播種期6月13日,插秧期7月11日,齊穗期9月17日,收割期10月23日,全生育期132 d,比對照宜優673遲熟6 d左右。2019年在呂屋村、官峰村、黃坊村糧食產能區示范片作煙后稻種植,播種期6月15日,插秧期7月12日,齊穗期9月20日,收割期10月26日,全生育期133 d,比對照宜優673遲熟7 d左右。
2.3 稻米品質
據2003—2004年原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米質檢測結果顯示,中浙優8號稻米平均整精米率56.6%,長寬比3.2,堊白粒率16.3%。堊白度3.6%,透明度1.5級,膠稠度69.5 mm,直鏈淀粉含量14.3%,米質優良,稻米外觀細長透明、白亮,米飯口感好。
2.4 抗逆性強
中浙優8號在連城縣作煙后稻,大田群體整齊,生長勢好,抗逆性強,沒有明顯病蟲害。
3 高產栽培技術
3.1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中浙優8號在連城縣作煙后稻種植,根據當地烤煙采收結束期、氣候情況以及中浙優8號的生長特點,安全播種期宜安排在6月15日前,采用濕潤育秧,秧田選擇光照充足、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的田塊。中浙優8號分蘗力強,應適當稀播,大田667 m2用種量0.75~
1.00 kg,以培育多蘗壯秧。在一葉一心期及時施斷乳肥,每667 m2施(N-P2O5-K2O=15-15-15)復合肥10 kg;移栽前3~5 d施好送嫁肥,每667 m2施尿素5 kg,促進新根快發,栽后返青快;移栽前2~3 d噴施送嫁藥,每667 m2用75%三環唑25 g+80%烯啶蚍蚜酮15 g,兌水45 kg噴施。
3.2 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中浙優8號在連城縣作煙后稻種植,秧齡控制在30 d
內,密植規格為20 cm×26 cm,每667 m2插1.28萬~1.30萬叢,叢插帶蘗2粒谷,保證基本苗4.5萬~5.0萬株,要勻插、淺插,促秧苗早生快發。
3.3 合理施肥,加強水管
根據中浙優8號的生長特點和前茬煙后田塊情況、目標產量,進行科學施肥,每667 m2施純氮11~12 kg,N、P2O5、K2O質量比例為1.0∶(0.3~0.5)∶(0.7~0.9)。基肥每667 m2用碳酸氫銨25~30 kg、過磷酸鈣40~45 kg結合耙田施下;分蘗肥于插秧后5~7 d每667 m2施用尿素10 kg、氯化鉀10 kg;穗肥于曬田復水后或幼穗分化二期末三期初,每667 m2施用尿素+氯化鉀各5~7 kg;抽穗灌漿期每667 m2用磷酸二氫鉀150~200 g,兌水50 kg,葉面噴施2~3次,提高結實率、千粒質量。
大田科學管水的原則是:薄水插秧,深水返青,淺水促蘗,667 m2苗數達14萬~15萬株時及時烤田,控制無效分蘗,促進壯稈大穗;孕穗抽穗期需水較多,保持淺水,灌漿結實期干濕交替,成熟收割前7天斷水;忌過早斷水,以免影響水稻結實率和粒重。
3.4 病蟲防治
水稻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即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健身栽培;合理控制移栽密度,避免偏施氮肥;科學管水,秧苗帶藥移栽等。物理防治采用昆蟲性誘劑誘殺二化螟,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等害蟲。化學防治應根據當地的病蟲情報,選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重點抓好“三蟲”(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兩病”(稻瘟病、紋枯病)防治工作。1)稻飛虱防治:在低齡若蟲高峰期,每667 m2用80%烯啶蚍蚜酮15 g兌水60 kg噴粗霧。2)二化螟、卷葉螟防治:在幼蟲低齡期,每667 m2用3%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懸浮劑10~20 g兌水45 kg噴細霧。3)紋枯病防治:水稻分蘗末期和破口期用5%井岡霉素200 mL兌水60 kg噴粗霧。4)穗頸瘟防治:水稻破口期、齊穗期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5 g兌水45 kg噴細霧。
參考文獻:
[1] 羅世欽.中浙優8號在尤溪示范種植表現及栽培技術要點[J].福建稻麥科技,2014,32(1):54-55.
[2] 郭德生,張幼菊,郭淑珍.中浙優8號在福安示范種植表現及拋秧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17,35(1):55-5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