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英 邢曉麗
摘 要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得到較大的改善,社會經濟的重要地位逐漸突顯。經濟薄弱社區由于社區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受干部思想意識、區位制約和基礎條件等因素影響,發展態勢極為緩慢。為了加快當前社區經濟的發展,應當破解薄弱社區集體經濟弱化現象,聚力深化農村改革、厚植薄弱社區財力,多措并舉,綜合施策,為助力鄉村振興攻勢奠定堅實基礎。基于此,從當前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探討了當前經濟薄弱社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合理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薄弱社區;經濟問題;基層;農村
中圖分類號:D42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0.055
近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收入明顯提高,民生得到有力保障。但是,社區間也出現了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致使強村更強、弱村更弱,經濟薄弱社區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村級服務功能難以發展,許多問題難以解決,不僅對“三農”問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還間接制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實現[1]。
1 鄉村振興下經濟薄弱社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觀念
隨著我國對各個領域改革的深入,部分基層干部群眾缺乏集體經濟意識。一些人認為發展經濟過程中,只要保證農民走上富裕的道路,集體經濟的有無并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還有的基層干部一致認為基層發展不起來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源的缺失、政策的不扶持,從未從自身找原因,“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思想上存在“小富即安”,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存在“等、靠、要”思想。
1.2 缺資源
經濟薄弱社區大多地處山區、水源保護地和農業生產區域,位置比較偏遠,集體經濟最初的發展都是依靠自然資源,資源一旦匱乏將對其造成極大的影響[2]。當前社區經濟主要是通過出租集體土地來實現,部分社區集體經濟項目存在較差的市場競爭,無法真正實現產業化發展。部分社區土地資源較多,但又大部分處于基本農田保護區,社區可招商招租的土地、經營性資產比較匱乏,社區補助收入多、經營收入少,靠財政“輸血”維持運轉[3]。
1.3 缺資金
除了缺乏可利用的資源外,缺乏啟動資金也是制約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可以盤活的固定資產少,社區集體負債較多,這些社區積累的經營性資產短缺,集體收入絕大部分用于公益事業上,用于發展經濟的資金少之又少[4]。再加上缺少信用抵押,貸款手續復雜,條件要求高,社區集體項目融資困難,發展集體經濟舉步維艱。
1.4 缺人才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人口外流產生的不利影響,年富力強、懂經濟、有闖勁的年輕人離鄉創業,有的社區難以選出有本事、會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優秀帶頭人組建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優秀班子,致使有的社區安于現狀,“等、靠、要”思想比較重,責任擔當意識不強[5]。有的社區由于歷史原因矛盾較深,致使主要精力糾結在處理遺留問題上,沒能真正一心撲在村集體經濟發展這個核心事業上。
2 鄉村振興下經濟薄弱社區發展對策
2.1 激活存量資產
對閑置、低效、有潛力、可利用的社區存量資產,要摸清底數,列出單子,逐項制定盤活提效的辦法。對貨幣資金,要通過購建物產、委托運營等途徑獲得增值性收入;對外部拖欠的資金,要通過法律手段及時清收,防止資金沉淀流失;對騰出的辦公用房、閑置的公益事業用地、宅基地、倉庫和廢棄曬場等,要通過改造、流轉、出租等途徑增加收益;對農戶承包地,要通過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辦法,引進現代農業企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利用[6]。
2.2 拓寬發展空間
1)對實施舊村改造的社區,要按比例配建集體發展用房,如建設集體產業園,創辦物業公司,為集體經濟發展預留空間。2)對山區、水源地等缺乏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空間的社區,要把幫扶資金集中起來,引導社區利用政策性融資,到工業園區統規統建工業廠房,參股工業樓宇,實現異地發展。3)對資源稟賦相同、產業優勢相近的社區,要探索成立跨社區的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對區域內的集體土地和資產進行統一招商、統一開發和統一經營,發展集體經濟。4)對戶數較少、具備合并條件的社區,要穩妥開展行政村建制優化調整,整合農村集體資源,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基層運行成本,騰出辦公用房和集體土地用于增收項目,激活集體經濟。5)要探索創新性的發展模式,讓社區集體中的致富能人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與社區普通農戶合作,開展大規模的養殖活動。6)因地制宜地開發地區資源,在社區中心設立資產入股項目,讓有一定存款的社區基層群眾實現入股。
2.3 加大對口幫扶力度
打破行政區劃和地域限制,跳出社區抓增收。引導強村強企與薄弱社區結成幫扶對子,形成村村聯合、強村幫弱村、大村幫小村的機制。鼓勵異地參與發展,由上級黨委、政府牽頭,由資源匱乏難以挖掘的社區參與發展條件好的、經濟實力強的社區,通過出資參股、提供人力資源、幫售代售等辦法,實行區域化發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強村更強、弱村增收的雙贏局面。強化目標導向,指導幫扶雙方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合作協議和目標責任書,厘清各自權利和責任,通過契約方式落細落實工作措施。明確幫扶路徑,幫扶單位負責出項目、出資金,薄弱社區負責出資源、出人力,共同組建項目管理委員會,通過村村聯建、村企聯建的方式,開展多層次、多要素的合作,實現輻射帶動、共同富裕。
2.4 加大扶持力度
自然資源部門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為社區集體經濟項目預留用地指標,切實解決“用地難”問題。行政審批、財政、規劃、城建等部門要提前介入,跟進服務,為社區項目審批開設綠色通道。涉農部門要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對扶貧開發和農業產業項目優先立項,優先安排扶持資金,落實用水用電優惠政策。對村村聯建、村企聯建、異地投資的社區項目,要優先列入規劃,安排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7]。
2.5 加大人才支持力度
1)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出懂經濟、有本事、會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社區“當家人”和社區“兩委”班子,全面提高社區干部、全體村民發展集體經濟的思想認識和本領。2)優化社區兩委班子的框架結構,培養優秀的干部,合理建設社區領導班子構架,實現社區領導班子的優化搭配,最終起到知識互補、能力互補的作用。在提高領導班子整體水平的基礎上,還要不斷提高他們掌握全局的能力,真正起到帶頭領導的作用。3)定期進行培訓。主要的培訓對象是社區的領導干部以及全體村民,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基本法律法規等,要根據不同的農民需要開展不同的課程,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培訓,增強培訓的實用性。
3 結語
經濟薄弱的社區,應建章立制,加強管理,形成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機制,促進集體資產在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升值效果。1)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加強集體經濟財務方面的管控。2)清產核算制度。在實際的集體經濟經營過程中,保證資金財產的來源安全。3)加強民主監督,最大限度實現集體經營的管控效果。在重大的投資項目建設中,對于項目的投資和落實,要經過全體村民代表大會的認真討論后再實施,避免出現經濟上的糾紛。4)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對集體經濟的財務管理,同時提高村級財務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郭家瑜,曾惠敏.新農村社區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9(4):116-118.
[2] 崔偉華.關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幾個重要問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2):56-57.
[3] 凌新,周小霞,李廣平.城鄉一體化視野中的農村社區建設[J].湖北社會科學,2009(12):40-42.
[4] 陳偉東.政府與社區:共生,互補,雙贏,以武漢市江漢區創新社區治安運作體系的實驗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0(3):20-24.
[5] 陳偉東.論城市社區民主的制度結構——以武漢市江漢區社區建設實驗為例[J].社會主義研究,2001(3):
58-60.
[6] 劉君君,楊光.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探索[J].南方農業,2019,13(2):113-114.
[7] 王巷超,張璨龍.創新社會治理共創和諧鄉村——省政協月度專題協商會聚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J].湖北畫報,2019(9):14-17.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