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夢熙
摘要:Q公司是一家從事軌道交通裝備開發的轉制科研院所,在軌道交通全球創新浪潮和產業自身技術引領的驅使下,以技術引領為目標,創新成為軌道交通企業的必選之路。然而,傳統的新科技、新產品或新服務等創新對于企業來說由于無法直接創造新價值,難以在企業推行。本文引入源創新理念,盤活轉制院所科技人才、多學科專業技術基礎和充足的科研投入等優良創新基因,搭建兩面市場模型,探索適應企業發展的科技能力創新生態體系,推動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已刻不容緩。
Abstract: Q company is a transform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engag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rail transit equipment. Driven by the global innovation wave of rail transit and the industry's own technology leadership, with the goal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only way for rail transit companies. However, traditional innovations such as new technologies, new products, or new services are difficult for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because they cannot directly create new valu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ource innovation, revitalizes the excellent innovation genes such 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institutes, multi-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 technical foundation and suffici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builds a two-sided market model, explores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t is urgent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關鍵詞:創新生態體系;創新能力;源創新
Key words: innovation ecosystem;innovation capability;source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F276.44;F273.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32-0172-02
0? 引言
隨著中國高鐵完成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三級跳”,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已成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自主創新程度最高、國際創新競爭力最強、產業帶動效應最明顯的行業之一。持續不斷的創新也成為軌道交通裝備企業保持領先的必然選擇。對于企業而言,創新的意義不在于新科技、新產品或新服務,而在于創造新價值,因為沒有價值的新科技或新產品不能帶來利潤,只是浪費資源。因此,基于企業以盈利為目標的性質特點,探索適應企業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公司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已刻不容緩。
1? 課題研究背景及現狀分析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劇和交通強國戰略的實施,外部環境不斷變化,全球技術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同時,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企業的生存環境逐步由相對封閉、穩定轉為具備靈活性、創新性和侵略性的“超競爭環境”[4]。尤其是隨著中國高鐵完成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三級跳”,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已成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自主創新程度最高、國際創新競爭力最強、產業帶動效應最明顯的行業之一,軌道交通裝備企業也掀起了新一輪的創新高潮。
Q公司是一家從事軌道交通機車車輛關鍵部件和系統研發與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企業,作為轉制的科研院所,本身具備較多的研發機構性質,長期以來技術創新多以依靠自身為主,分析企業創新結構特點和現狀如下:
1.1 科研院所創新基因和行業資源優勢明顯,科技創新存量仍有待釋放
Q公司擁有得天獨厚的科技人才、多學科專業技術基礎和充足的科研投入等優良創新基因,但我們也應看到隨著公司逐步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以及產業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科技創新現階段仍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過多依賴于支撐市場已有訂單產品的開發,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創新的研究上動力不足;二是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緊密度仍待加強;三是科技創新的科研人員雖多,但技術骨干工作量飽和有經驗卻無精力開展理論研究,青年科技人員受限于工作經驗,科研工作缺乏方向性,造成公司仍存在著較大的科研人員存量尚未釋放。
1.2 創新活動松散尚未形成體系,影響力和參與者有限
Q公司作為軌道交通裝備“四基”研發和產業化核心單位,隨著行業地位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在科技創新活動方面也開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工作,在社會、行業和公司內部都起到了一定的反響,為公司的科技創新氛圍營造做出了積極貢獻。但綜合來看,當前活動較為松散尚未形成體系,未在公司形成整體的創新氛圍營造。
1.3 創新生態缺乏統一的組織與規劃
Q公司目前主要以科技講座、論壇等活動作為創新生態的載體,由不同行政部門組織開展,在公司科技創新上的目標和初衷雖然一致,但組織方彼此之間的合作關系較為松散,缺乏統一的組織與規劃,無法做到點面兼備地開展公司創新生態體系的組織工作。
1.4 創新制度的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實施仍有待進一步激活
近年來,Q公司無論從科技體系的搭建還是預約獎勵制度等一系列舉措,都旨在引導和激勵技術人員不斷向技術高峰發起沖鋒,同時也為技術人員的創新工作提供容錯試錯的良好氛圍,鼓勵基礎研究和原始技術創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些舉措的實施仍停留在公司重大重點科研工作上,大多科技人員在從事研發工作和獲取相應的成果激勵、職位激勵的路徑上仍存在盲區。
2? 創新體系建設方案
2.1 創新的定義
在《重新定義創新》一書中謝德蓀教授將創新定位為三類:一是始創新指基于科學知識、實驗成果得到的新技術、新流程、新發現,也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自主創新”,不加以應用,其本身是不具備價值的;二是流創新指改善現有價值鏈的創新活動,靠運營、產品設計及銷售的能力增強企業在當前市場的競爭優勢;三是源創新指通過推動一個新理念,整合現有資源來創造新的價值[1]。
2.2 方案構建思路與目標
在這個生態體系中采用兩面市場模型[2],將企業與科技人員個人作為生態體系價值鏈的上下游,創新平臺作為兩者之間的平臺,組合一方的組員及能力為另一面提供價值。當企業作為上游時,通過向平臺輸入資源和市場信息,給科技人員創造創新機會,并通過給予物質和職位激勵提升科技人員的價值;而當科技人員作為上游時,科技人員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企業產品和服務增加價值;從而使得兩面的價值和資源量上升,建立起一個不斷加強的生態系統。
2.3 創新生態體系的構架
盡管目前公司已構建了以強化基礎技術的科技創新組織架構,然而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在繁重的產品開發任務和經營指標之下,現有科技人才資源尤其是科研骨干往往疲于應對訂單產品的開發,他們對公司基礎理論研究方向具有更加豐富的經驗和把控力但沒有足夠的精力投入這些工作;而公司青年科技人員中學歷結構層次較高,青年科技人員在科研領域有較好的理論基礎,但受限于工作經驗對科研方向的選擇較為迷茫。因此,需要通過搭建生態體系,打破人才存量這一創新要素之間的矛盾,提升生態體系中技術基礎研究的內生動力。
2.3.1 科技創新生態體系架構原則
基于公司產品開發與技術研究并重的原則,用活用好公司科技創新平臺,整合現有內外部科技知識資源,統一管理,常態化、固化、優化現有科技活動,構建立體化、開放化的人才型知識鏈模型;打破行政層面的層層傳達,搭建統一、暢通的科技教育資訊宣傳平臺,讓所有科技人員第一時間掌握公司科技教育信息;以課題池、青創客為載體,解決現有主產業基礎研究支撐力度不夠的問題;同時,鼓勵科技人員擴展思維、主動創新;輔以合理的物質激勵,雙軌并行,打破新老科研人員在精力與經驗上的矛盾,為科技人才鋪設出一條“方向引導-課題創造-成果產出-職位層級晉升”的職業發展通道,支撐公司前瞻性技術、基礎性技術、創新型產品的研發活動逐層有效推進;升級公司科技創新宣傳平臺,全面營造公司科技創新氛圍。
2.3.2 聚合內外資源,構建立體化、開放化的人才型知識鏈模型[3]
公司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的核心是形成知識和人才的良性循環,將人才和知識有效轉化為公司核心技術競爭力,因此,通過梳理現有內外部科技資源,基于邁克爾·波特“知識鏈”模型,提出人才型知識模型[4],打通知識的傳遞路徑。
①知識獲得:公司利用現有的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省級重點實驗室、省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承擔Q公司對外科技資源交流與合作。在該模型中由科技管理部/科協負責外部科技資源的歸口,對外部科技培訓進行記錄和管理,以此為抓手,為外部科技知識轉化和公司科技專家人才利用打好基礎。②知識選擇:本層面主要針對公司內部對知識資源的選擇,通過整合現有科技活動,設立公司科技專家講堂、有選擇性地開放各類技術論壇、設立企業科技論壇等形式,打通外部科技資源與內部知識傳播之間轉化的鴻溝,開放中間知識層,點面結合,擴大知識的受眾面和影響力,使知識易為組織所用。③知識生成:這個階段主要是指通過上述知識的獲取,科技人員對現有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啟發,從而發現和分化出新的知識,與內部創新優勢資源形成良性互動,彼此促進。④知識的內化:將已經獲得、選擇和生成的知識通過分發和儲存等方式進行了一輪過濾,最終可能以科技論文等形式進行儲存,從而更新和改變公司原有的知識資源狀態,即納入公司知識庫管理。⑤知識的外化:將知識融入公司實際科研工作,如科技項目、課題池或青創客等形式,最終為公司解決實際問題。
基于此,通過整合Q公司現有科技資源活動,形成完成的知識傳播與應用鏈,提供科技人才學習能力,解決公司實際科研問題,從而提升公司技術創新的核心競爭能力。
3? 實施效果
3.1 企業知識領域明顯拓寬,人才隊伍不斷優化
Q公司積極引入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外頂尖高校,圍繞5G在制造企業的應用等前沿先進技術、輪軌基礎理論等強關聯學科等開展專家講堂,為科技人員建立了多層次、多專業的長效學術交流條件。近兩年,Q公司共新培養博士后2名,國家萬人計劃人才1名,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1名等高端人才。
3.2 產學研合作質量和數量明顯提升
通過該生態體系的良性運作,近兩年科技人員與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主動互動明顯增多,產學研立項覆蓋面逐步擴大,項目質量顯著提升,其中技術研究類項目的比例逐年提升,為企業的長期、穩定、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2019年Q公司與澳洲某科研機構合作的項目獲得省級國際合作項目計劃支持。
4? 結論
Q公司結合企業自身特點,以源創新的思路搭建企業應用科技能力創新生態體系,利用現有公司科技資源盤活各創新要素,充分釋放每個環節的科技人才紅利,使得科技人才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獲取響應的學習機會和個人利益的同時,推動公司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謝德蓀.重新定義創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楊磊.基于兩面市場模型的平臺企業[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6.
[3]邁克爾·波特,陳小悅譯.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4]楊士偉,張田力,沈延斌.超競爭環境下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競爭情報合作研究[J].經濟界,2018(5):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