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茜
摘要:古詩詞歌曲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瑰寶。作為一種新的藝術流派,它將中國古典詩詞與西方音樂創作方法和傳統音樂元素完美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技巧。本文重點從蘇軾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調式和調性、歌唱氣息的控制以及吐字、咬字等方面對古詩詞歌曲的演唱方法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蘇軾 藝術歌曲 審美
一、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概述
(一)藝術歌曲概述
藝術歌曲是一種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的音樂體裁。它是由浪漫主義大師舒伯特創立的,是一種獨立的歌曲類型。它融合了人類聲樂和旋律中最具感染力的兩種音樂因素,使藝術歌曲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優美的可觀性,成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藝術表現的獨特形式。其主要特點是歌詞采用當時著名的詩歌歌曲,大多抒發人物內心情感世界,謳歌愛情,曲調的表現手段和創作手法較為復雜,以鋼琴伴奏為主,伴奏占有重要地位。藝術歌曲的伴奏更加統一,與歌曲的旋律融為一體。作曲家創作藝術歌曲時,歌曲的旋律與伴奏往往是齊頭并進的。從產生到發展,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規范和特點。他們需要注意整體結構與作品細節的整合,才能充分理解藝術歌曲的本質。
(二)蘇軾作詞的藝術歌曲內涵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他在各個領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對后世的影響也極為深遠,他一生作品數不勝數,創作體裁眾多,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創作的詞總是帶有大家風范,大氣磅礴,但在豪放中不時會流露出曠達的情懷,他的詞作反映了詩人在同一時代背景下的不同心情和感受。探討蘇軾詞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意境所形成的詞風,有助于我們對蘇軾及其詩歌創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二、蘇軾作詞的藝術歌曲——以《大江東去》為例
(一)《大江東去》詞曲創作背景
《大江東去》是我國著名的音樂理論家、作曲家青主于1920年在德國留學期間創作的,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首藝術歌曲,這首詞被譽為中國“藝術歌曲”的開端。這種新的音樂(不僅是聲樂)具有不同于其他音樂的特征,體現出西方音樂創作中廣泛運用的和聲、旋律、復調、主題發展等技法。在分析這首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分析作品本身,而且要探索作者的創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內涵,從而表現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韻味。
《大江東去》歌詞出自詩人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創作中,運用了西方復調作曲技法,將蘇軾的詞與意通過音樂表現手法進行藝術創作,從而將美聲唱法帶入國內并逐漸發展,架起了西方歌唱技巧與中國藝術歌曲的橋梁?!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吩娫~總體風格是懷古抒情,作者以寬廣的胸懷描繪了他耗盡了英雄氣概,轉向關注歷史與生活。雖然蘇軾的事業坎坷不平,命運多舛,但他一生從未對生活失去過信心,這首詞集中反映了他這種復雜的心情。上闋是描寫赤壁風情的自然浪潮,具有寬廣的意境和深厚的感情,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并收筆下。下闋是通過周瑜來抒發自己的境遇,拿周瑜與自己相比,周瑜的成就受到了人們的贊揚,而他不能建功立業,壯志難酬,詞作抒發了他內心的情緒。但詞中并沒有太多的感傷,而是體現了蘇軾一貫的崇高志向,同時也描繪出他對祖國大江大河的熱愛。
(二)《大江東去》音樂本體分析
歌曲《大江東去》根據詞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外加一句coda,可以看作是一個帶coda的并列二部曲式。第一部是在G大調上和e小調間變化調性,在曲譜開始的左上角標注了“莊嚴的廣板”,凸顯出曲目的情緒情感。第二部分是“生動的行板”,前一部分以e大調為主調,音樂色彩變得明亮、廣闊、歡快,表現了周瑜的青春年少和“灰飛煙滅”的英雄氣概,給人以無限美好的遐想和美好的回憶。與此同時,音樂也伴隨著大膽而憂傷的氣氛,呈現出柔和的優雅。后半部分回到e小調,與前半部分遙相呼應,使整首歌曲緊湊而完整。音樂色彩也變得柔和,準確地表達了“生活”只是“夢”的意境。
上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所需要的是一種類似宣敘調形式的風格,演唱者需要在這里唱出一個完整而宏偉的意境,把觀眾帶進歷史舞臺。它是昆曲演唱風格的旋律板,并輔以朗讀性的宣敘調形式的寫法。在敘事性音樂人物中,往往會出現雄渾的旋律,基本上是一字一音。我們在演唱時,要想象是站在高山之巔俯瞰滔滔江水的氣魄,氣息需要飽滿、充沛,咬字吐字敏捷、迅速,要體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
本曲運用的是弱起小節,所以不要忽視弱起的規律,要將重音放在“江”字上,進行正確的演唱。在第一句的構成方面,雖然只有五個和弦,但因為和弦功能不同,必須改變觸鍵,使音樂的顏色和聲音都有變化。伴奏者在演奏前必須準備好自己的情緒,調整呼吸,運用手臂的力量,慢慢地觸摸琴鍵,用一顆沉重嚴肅的心彈奏這五個和弦。而演唱者的情緒需要穩定地控制,演唱中會發現強弱對比非常明顯,而在此后則運用了大量的八度音程及柱式和弦,用緊湊的節奏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闊意境,繼續推動音樂的變化與發展,也為觀眾描繪了驚險、激烈、壯觀的赤壁之戰場面,同時,也似乎描繪了江濤拍岸、浪高風傲的畫面。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這一句在氣勢上較為雄烈,表現出宏偉壯觀的赤壁,直到卷起千堆雪中的“千”字需要重點突出,將這首歌曲推向高潮階段;然而重復的這一句“卷起千堆雪”兩句想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結束第一段落。在第一句間奏后鋼琴做了一個rall,為演唱傷感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所以在第二句開始演唱時應該順著鋼琴伴奏的力度慢慢進入。本句的總體力度是弱的,與前面的“浪淘盡”作了呼應,它并沒有突出場面的宏大圖景,反而讓人想起那些埋在巨浪背后的英雄,這更是沉重。“卷起千堆雪”是整首歌中唯一的重復句,在歌唱中所重復的都需要表達情感抒發之處。聲樂中的重復句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賦予它更深刻的意義,否則就會失去重復的意義。接下來的一句話立刻又做出了強調的力度,這是第一句話的結尾,結尾以ff結尾,不僅顯示了江山恢宏,還透出了轉移、遐想背后的強烈反差?!耙粫r多少豪杰”是“千古風流人物”的變化模進,后半句上行,包含了蘇軾對英雄人物的憧憬,他深深地希望他們不要被大浪沖走,與現實做了一個尖銳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