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利用在2019年江蘇省營造林核查中獲取的江蘇最新造林實績數據,從工程類別、造林地類型、主要樹種組成、“三化”樹種占比、權屬分布、林種、混交現狀7個方面對造林實績進行了分類概述,從全省造林總量走勢、區域分化狀況、造林樹種結構等方面總結了2019年造林綠化成效特征,重點對各地造林綠化的三大推動力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就當前造林綠化地塊稀缺、長效保存隱患、基層力量薄弱等問題提出了3點對策,以供江蘇今后造林綠化工作參考。
關鍵詞 造林綠化;成效;推動力;問題與建議;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S 7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23-015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3.039
Effectiveness and Analysis of Afforestation in Jiangsu in 2019
WENG Yi
(Jiangsu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 Center, Nanjing,Jiangsu? 210036)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test afforestation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obtained in the afforestation verific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19,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afforestation performance in seven aspects, including project category, afforestation land type, main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three-types” tree species proportion, ownership distribution, forest species, mixed status, and summarized the total afforestation tre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status, afforestation tree species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hree driving forces of afforest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put forward thre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of scarcity of the suitable land for afforestation, hidden dangers of long-term preservation, and weak grass-roots forces for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afforestation 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Afforestation achievement; Effectiveness; Driving forc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Jiangsu Province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維持生態平衡、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等生態功能,還可以產出木材及多種林副產品,有助于消除貧困和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1-2]。植樹造林是擴大森林資源、緩解木材供需矛盾、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環境條件、維護和重建生態平衡、保證工農業順利發展的重大措施和主要途徑[3-4],是綠色江蘇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最主要的內容,是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重要助力。
江蘇省林業主管部門每年開展全省營造林核查工作,核查成果為科學評價當年全省營造林成績、客觀反映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以及全省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提供了數據支撐[5-6]。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關鍵之年。全省各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國土綠化工作的部署要求,凝心聚力,創新舉措,深挖潛力,應栽盡栽,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打下堅實的生態基礎。
筆者采用2019年全省營造林核查成果數據,從多個方面對2019年全省人工成片造林實績進行分析,歸納全省造林綠化主要推動力,并探討了造林綠化中存在的問題,對今后造林綠化工作提出了建議及對策。
1 2019年江蘇省營造林實績分析
全省2019年營造林實績面積44 207.4 hm2,均為人工造林。
1.1 按工程類型分
江河湖海防護林工程12 204.7 hm2,占27.6%;綠色通道7 302.0 hm2,占16.5%;丘陵崗地植被恢復工程4 684.3 hm2,占10.6%;城郊森林3 350.1 hm2,占7.6%;楊樹產業工程162.0 hm2,占0.4%;優勢特色經濟林工程6 799.5 hm2,占15.4%;其他工程9 626.9 hm2,占21.8%(圖1)。
1.2 按造林地類型分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0 295.8 hm2,占45.9%;更新造林11 326.5 hm2,占25.6%;低產林改造地140.6 hm2,占0.3%;四沿地4 607.5 hm2,占10.4%;其他7 837.0 hm2,占17.7%(圖2)。
1.3 按主要造林樹種分
喬木樹種造林34 458.6 hm2,占造林總面積的77.9%,針葉、闊葉林面積比為2∶98。其中,楊樹4 270.0 hm2,占喬木造林總面積的12.4%;女貞3 758.8 hm2,占10.9%;欒樹2 463.4 hm2,占7.1%;香樟2 056.7 hm2,占6.0%;水池杉1 680.2 hm2,占4.9%;落羽杉(中山杉)1 956.1 hm2,占5.7%;松柏類504.2 hm2,占1.5%;其他闊葉17 641.1 hm2,占51.2%;其他針葉128.1 hm2,占0.4%。
經濟樹種造林9 655.9 hm2,占造林總面積的21.8 %。其中,薄殼山核桃2 161.0 hm2,桃樹2 945.6 hm2,梨樹985.4 hm2,蘋果369.4 hm2,蠶桑1 047.7 hm2,茶葉70.6 hm2,其他經濟樹種2 047.1 hm2(圖3)。
1.4 按“三化”樹種分
珍貴彩色樹種造林面積24 988.4 hm2,占總造林面積的56.5%。珍貴樹種造林面積13 384.9 hm2,占“三化”造林面積的53.6%;其中,櫸樹5 277.9 hm2,占珍貴樹種造林面積的39.4%;香樟2 056.7 hm2,占15.4%;銀杏930.2 hm2,占6.9%;薄殼山核桃2 161.0 hm2,占16.1%;柏樹142.2 hm2,占1.1%;榆樹、椿樹、楸樹均不到100 hm2;其他珍貴樹種2 602.7 hm2,占19.4%(圖4)。
彩色樹種造林面積11 603.6 hm2,占“三化”樹種總面積的46.4%;其中,欒樹2 463.4 hm2,占彩色樹種造林面積的21.2%;水池杉1 680.2 hm2,占14.5%;落羽杉(包含中山杉)1 956.1 hm2,占16.9%;桂花603.1 hm2,占5.2%;玉蘭289.9 hm2,占2.5%;烏桕、樸樹、槭樹各300 hm2左右(圖5)。
1.5 按權屬分
國有造林面積3 921.2? hm2,占8.9%;集體造林面積20 665.4 hm2,占46.7%;民營造林面積2 146.9? hm2,占4.9%;個人造林面積16 765.4? hm2,占37.9%;其他造林面積708.5? hm2,占1.6%(圖6)。
1.6 按林種分 防護林25 715.5? hm2,占58.2%;用材林9 246.7? hm2,占20.9%;經濟林8 630.9 hm2,占19.5%;特用林614.3? hm2,占1.4%。
1.7 按混交方式分 純林26 320.5 hm2,占59.5%;混交林17 886.9? hm2,占40.5%。
2 全省造林實績特點分析
2.1 造林面積持續增長,延續“喇叭口”分化態勢
2019年,全省造林總面積再創“十三五”新高,同比增長1.9%,實現“四連增”,其中,蘇北地區積極實施“沿海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兩山行動”“百萬畝生態成片林”等綠化工程,掀起新一輪造林高潮,蘇北5市造林面積均為近5年來最高,其中,徐州、淮安市分別增長38.3%、11.0%,蘇中、蘇南地區借助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工作帶動面上造林扎實開展,有5市創2016年以來新高,其中,南京、蘇州、鎮江3市相比上一年增長超過50%。分板塊看,受用地、潛力、產業、財力等綜合因素影響,全省南北造林面積進一步分化,蘇北5市占全省造林面積比重首次超過2/3(68.4%);蘇中泰州、揚州2市面積保持平穩;蘇南多市造林面積增幅較大,相較于上一年的歷史最低造林比重有所回升(13.7%)。
2.2 造林樹種更加多樣,工程類型相對平穩
2019年,各地不同造林工程所占比重總體保持平穩,樹種選擇愈加豐富,全省各類樹種(包括科)達106種,一般造林樹種選擇較多的為女貞、楊樹、紫薇、柳樹,楊樹比重略有提升,但仍處于低位;“三化”樹種76種,造林面積2.5萬hm2,占總造林面積比重創2017年開展“三化”工作以來新高,樹種分布的集中趨勢更為顯著,櫸樹、薄殼山核桃、香樟占珍貴樹種面積合計超過70%。彩色樹種中,欒樹、水池杉、落羽杉占比超過50%。從板塊看,蘇南地區珍貴彩色樹種栽植傳統深厚,“三化”樹種造林占比突破80%,蘇中地區“三化”造林大幅提升至68.6%;蘇北地區“三化”比重穩中有升,除鹽城市造林樹種分布與長江兩岸地區相似外,其他4市仍以中短期經濟效益突出的林果樹種、一般喬木樹種為主。
3 全省造林綠化推動力研究
3.1 規劃先行,制度為基,造林綠化發展“路徑清,依據實”
完備的制度體系是造林綠化扎實有序推進的保障,多地借助多重戰略實施和機構改革帶來的疊加優勢,立足資源潛力與地方實際,在頂層設計、專項規劃、服務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足、針對性強的計劃、規劃、方案、導則,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造林可持續發展勾勒出清晰路徑。徐州市政府編制了《全市國土空間綠化提升總體規劃》,并印發了《徐州市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全市造林綠化目標任務。揚州市編印了《揚州市江淮生態大走廊林業建設規劃(2018—2035)》,闡明了林業生態建設目標任務、總體布局,明確了重點工程、保障措施,充分發揮了林業在“生態大走廊”建設中的核心作用。
3.2 財政“托底”,多元投入,激活基層造林活力
充分的資金保障是造林綠化高質落地的前提,多地著力發揮財政杠桿保障作用,制定了類型豐富、力度空前、執行高效的獎補政策,有效激發了基層組織綠化積極性,并創新政策大力引導社會力量投身林業建設,著力構建多層次、多主體、多形式的投入體系。蘇南地區多以加大市縣兩級財政投入,用高標準的補貼政策以點帶面發揮帶動效應,以重點工程為抓手,高投入打造配置合理、樹種多樣、色彩豐富的“小而美”景觀綠化工程;蘇北地區由于財政資金有限,多實施精細化獎補,將造林綠化與多種項目相結合,充分利用市場投入,積極引導集體產業,并實行獎補掛鉤考核制度,力保造林成效。
3.3 樹立品牌,注重品質,重點工程建設“特色足,影響大”
多地緊扣“創森創園 辦會辦節”主題要求,精準把握國土綠化在地方發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堅持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導向,結合沿江沿海、丘陵山區、平原農區特點,強化品牌創建意識,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綜合效益高、社會傳播好、百姓感受深的特色工程,推動面上造林綠化由片及面縱深展開。南通市圍繞“2019中國森林旅游節”軸心,堅持“兩沿三園”總體布局;鹽城市始終把大面積重點項目作為沿海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工程如期完成的關鍵,結合國家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拓寬新要求,持續打造沿海萬畝新林場;無錫市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優化城鄉生態環境為目標,將沿江沿路生態防護和城鎮生態景觀提升工程作為建設重點。
4 問題與建議
江蘇雖然綜合經濟實力在國內一直處于前列,但森林資源數量位于全國靠后的位置,屬于少林省份之一[7-8],持續增加林木覆蓋、全面打造“綠水青山”既是全省人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期盼所在,也是2020年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階段,全省造林綠化事業面臨新的情況和挑戰,為更好地完成造林任務,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及建議。
4.1 存在的問題
4.1.1 全省造林潛力挖掘面臨較大壓力。
全省造林空間受限、易造易活優良地塊稀缺態勢愈發顯著,根據全省數據和核查人員反饋,各地實際工程造林比重并不突出,多地新增造林“大頭”以主體自發經濟造林為主,部分縣區反映下達任務壓力過大難以如期完成。未來一段時間,多地受考核達標、創建完成等因素的影響,成片造林尤其是凈增地塊拓展動力下降,多地造林推進力度預計將出現一定幅度波動,全省成片造林數量或以2020年為轉折點進入相對偏弱階段,維持在高位的地區也將持續出現更新造林比重較大的狀況,森林資源凈增壓力增大。
4.1.2 造林成果長效保存形勢不樂觀。
特色經濟林果和林苗兩用林在全省造林面積中占比突出,擔負著資源擴量和興林富民雙重責任,在政府支持力度不斷強化、發展模式機制不斷完善的背景下,產業抗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但市場供求關系起決定性作用的地位沒有改變,對造林、保林積極性仍有較大影響,其中,經濟林果近5年種植面積平均占比約20%[9],根據江蘇統計年鑒數據,5年來全省果、桑、茶園面積反倒略有下降;林苗一體化造林也存在苗圃直接上報或“疏伐保留”落實不到位情況;少量暫未利用的建設用地、河道灘涂造林因防汛等政策被清理。
4.1.3 轉隸工作不到位,基層工作存在混亂現象。
在行政推動、獎補政策等因素影響下,部分鄉鎮報送積極性較高,但因縣鄉級轉隸工作未完全到位,出現了機構不全、職責不清、銜接不順狀況,已轉隸到位的也存在人員流失、新手偏多、業務生疏現象,以致縣級自查驗收過程中繪圖不規范,造成上報面積與實際不符,往年造林與有林地補植、單行林帶、合并小班上報等標準掌握不實和執行不嚴情況也有所增加,對科學合理推進造林綠化工作形成一定的阻力。
4.2 建議
4.2.1 扣準高質量發展考核方向,持之以恒做好資源“加法”。建議各地緊扣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揮棒”方向,把握增量考核權重提升至60%的新變化,借助國家、省等重大發展戰略機遇,緊扣“創森創園、辦會辦節”主題,結合區域自然稟賦特點,立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堅持量質并重、質量優先的原則,確立更科學、穩定、有序的森林資源增長目標,持續挖掘沿江沿海、湖塘渠蕩、交通干線、高效林業造林凈增潛力,不斷提高林木伐后復植力度。
4.2.2 實施科學造林,提升綜合質效。建議各地積極利用不同場合渠道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秉持近自然造林理念,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根據立地條件與營林目標科學選擇樹種,鼓勵不同喬木、喬灌樹種間搭配種植,加強林場、通道、山體等穩定地塊的珍貴用材樹種栽植力度,增加公園、村鎮、園區彩色化配置,提高農村造林多樣性和混交率,提升造林綜合效益,避免出現以集體形式營造連片低效純林狀況;同時,客觀看待楊樹等適地高大速生樹種在造林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木材價格穩定回升、優良品種培育有效的背景下,加大連片、帶狀宜造地塊新植復種力度,改變多地“談楊色變”的不理性認知,扭轉楊樹造林比重連續多年處于低位的態勢。
4.2.3 有序推進基層營造林核查建設工作。
重視基層技術提升,強化基層人才隊伍建設。針對基層林業部門新轉隸人員比例高、業務生的情況,建議各地分別舉辦下沉至鄉鎮的造林核查技術培訓,從深化工作認識、掌握技術規范、熟悉業務流程、熟練工具使用等方面提升林業信息化管理水平[10]。
參考文獻
[1]謝聰,徐晉濤.森林社會經濟效益問題探討[J].世界林業研究,2020,33(3):101-106.
[2] 劉斌.江蘇省2003~2012年植樹造林結構與成效淺析[J]. 江蘇林業科技,2013,40(1):10-12.
[3] 李思剛,曹國華,蔣婷婷,等.江蘇省主要造林樹種動態變化分析[J].華東森林經理,2017,31(2):28-31.
[4] 羅偉祥.國內外造林技術動態與趨勢[J].陜西林業科技,1991(2):1-8.
[5] 倪健忠,陳云,蔣婷婷,等.Google Earth在江蘇省級營造林核查中的應用[J].華東森林經理,2018,32(2):50-52.
[6] 李思剛,徐釗,蔣婷婷.江蘇省營造林調查監測技術方法應用研究[J].華東森林經理,2018,32(4):30-33.
[7] 徐釗,彭婷婷.江蘇省2016年造林綠化成效與分析[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7,33(3):63-67.
[8] 徐釗,李思剛,曹國華,等.江蘇省2017年營造林樹種分布與影響因素分析[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8,34(3):72-77.
[9] 徐釗,彭婷婷,李思剛,等.江蘇近5年營造林實績特征與分析[J].江蘇林業科技,2017,44(5):48-52.
[10] 張志軍.“3S”技術在造林核查工作中的應用推廣[J]. 防護林科技,2015(1):96-97.
作者簡介 翁軼(1988—),男,江蘇南京人,助理工程師,從事全省森林資源監測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