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娜++曲喜鳳
[摘 要]黑龍江省西部是我省典型生態環境脆弱區。為發展當地經濟林建設,近些年引進了以樟子松為砧木的嫁接紅松,初期看效果較好。為更好地發展這一經濟樹種,作者對紅松、樟子松樹種特性、異砧嫁接存在的問題及生態環境差異等進行分析,并對未來長久良種地發展這一項目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紅松;異砧嫁接;問題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S79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1-0220-01
1 紅松和樟子松的生物學特性
紅松,是我國東北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天然林中主要的森林組成樹種,紅松自然分布區,大致與長白山、小興安嶺山系所蔓延的范圍相一致。紅松是典型的溫帶濕潤氣候條件下的樹種,喜好溫涼濕潤的氣候、土層深厚、肥沃、排水和通氣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天然紅松需生長80年后方開始結實,人工紅松大約30年開始結實。紅松雄球花一般在6月初形成,雌球花一般在6月10日左右形成,紅松是當年受粉,翌年春天受精,9月中旬種子成熟,成熟期約15個月。天然林紅松產果期一般在80年,人工林紅松一般在20年開始結果到81年進入過熟林,結果期在60年。紅松結實3年一小豐,5年一大豐。
樟子松,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北部海拔400-1 000米的山地。樟子松分布區的氣候夏涼冬冷,年平均值0-6℃,極端最低溫達-40—- 5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樟子松為陽性樹種,根系非常發達,具有耐旱、耐寒,抗風等特性。喜光耐寒,又耐干燥瘠薄的土壤,在風積沙土、礫質粗沙土、黑鈣土壤上均能生長。一般15年生開始結實,25年普遍結實,豐歉年明顯,豐年間隔2-4年,花期5-6月,球果第2年9-10月成熟。
2 同砧和異砧嫁接紅松進展情況和前景
紅松是果材兼用的樹種,發展紅松對于調整單一傳統的林業結構,改變農村經濟落后面貌,充分發揮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具有重大意義。
同砧嫁接紅松建立堅果園,是一個成熟的項目,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前瞻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明顯, 通過選優技術,實施優良無性系的紅松同砧嫁接,實現紅松提前結實和增加產量與提高質量。
異砧(樟子松)嫁接紅松試驗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查閱網上資料顯示,全國到2006年底推廣近8000畝,這個數字不一定準確,但最多也超不過15000畝。異砧嫁接,首先砧木和接穗要有較高的親和性,才能保證嫁接成活;其次砧木與接穗的生物學特性要互補。紅松主要優點是木材質量好,果材兼用,綜合經濟價值高;缺點是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早期生長慢。樟子松是早期生長較快樹種,抗性強,耐旱,耐瘠薄。樟子松嫁接紅松從理論角度看,克服了紅松對立地條件要求高的固有的生物學特性,利用了樟子松抗旱耐瘠薄的特性。但從科研和生產實踐看,樟子松嫁接紅松有成功亦有失敗,標 20世紀80年代,黑龍江省提倡樟子松嫁接紅松,建立紅松無性系種子園大多數都已失敗告終。
3 在黑龍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區發展異砧嫁接紅松存在的一些問題
3.1 排斥問題
樟子松嫁接紅松的親和力在嫁接最初幾年表現還可以,樟子松嫁接紅松5—10年后這種不親合現象逐漸顯現出來,表現為嫁接口處流脂、“大小腳”、梳狀分離等異體排斥作用,嚴重的使接穗生長部分被砧木樹體擠出而枯死。還存在不明原因的單株或小面積枯死問題。
3.2 生長速度不同問題
樟子松和紅松,不論在早期還是在中、晚期,它們的生長速度是不同的。嫁接成活的植株生物量大于同期本砧嫁接植株的生物量的1至幾倍,營養生長旺盛影響繁殖生長,這也是普遍公認的事實。現象之一:樟子松嫁接紅松,由于春季是紅松生長旺盛時期,紅松主枝生長過快,而根部的樟子松供應的水份和養份滿足不了紅松生長需求,加之,春季風大氣躁,致使主生長枝側倒或枯萎。現象之二:“大小腳”問題。
3.3 壽命不一致問題
天然紅松壽命長達300—400年,在生長條件適宜的地方,壽命長達500年左右,人工林紅松主伐年齡81年;天然樟子松壽命一般年齡達 150 — 200 年,有的可達 250 年,人工林樟子松主伐年齡41年。
樟子松壽命是紅松的一半,人工營造的樟子松樹齡到50年就進入過熟林,其根、枝、干部早已開始老化,甚至枯死。不難看出,對樟子松嫁接紅松的紅松成活、成材、結實影響非常大。
3.4 紅松生長環境不適宜問題
營建樟子松嫁接紅松林的培育目標是紅松果林和紅松用材林,紅松結果、成材有其必要的條件。如果把樟子松嫁接紅松栽植在不適合的立地條件下,樟子松嫁接紅松將不能成樹、成材、成林,還可將導致樟子松嫁接紅松落花、落果、空粒和癟粒。
黑龍江省西部地區氣候環境惡劣,大于10度的有效積溫2716度,無霜期130天,日照2786小時,“十年九旱”,平均年降雨量為150—350毫米,且不均衡。
紅松對空氣濕度要求很高,適宜在空氣相對濕度60%—90%的溫涼濕潤氣候下生長,在空氣相對濕度低于50%的氣候條件下很難長時間生存。如果把異砧嫁接的紅松栽植在土壤瘠薄、土壤缺水、空氣干燥、冬春風大、少雨雪的、空曠的山上或沙地上,即使部分樹能成活,也難成樹,更難成林;即使前幾年能成活,后幾年也未果;即使結塔,也難結果。
3.5 極限氣候現象頻發
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極限氣候現象(如旱災、暖冬、冷冬、早霜、晚霜、冰雹、洪澇等)頻發,特別是暖冬和干旱對引進的紅松和異砧嫁接的紅松都是致命的災難,將造成部分或全部紅松損傷或死亡。
4 黑龍江省西部發展異砧嫁接紅松堅果的幾點建議
4.1 穩妥發展樟子松嫁接紅松造林。樟子松嫁接紅松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解決、尚未得出實驗結論之前,應在各個地類、各個區域繼續進行小面積試驗研究,不能盲目發展,大面積發展。不能片面的看、片面的聽,不能靠沖動和熱情,違背科學和自然規律大干快上樟子松嫁接紅松這個項目。
4.2 全面認識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在宣傳報道上要客觀、真實。向干部和群眾宣傳發展樟子松嫁接紅松的意義,實施樟子松嫁接紅松的條件、技術、資源和前景,以及發展樟子松嫁接紅松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不要用幾個點、少量的樟子松嫁接紅松短期試驗成果代表其他大部分樟子松嫁接紅松、代表樟子松嫁接紅松后期進展趨勢。不能夸大樟子松嫁接紅松的適應性、適宜性和后期的成林、成材、結實的預期,更不能夸大樟子松嫁接紅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多高。
4.3 積極穩健發展異砧嫁接紅松苗木。樹木嫁接技術是一個成熟的技術,嫁接技術較易掌握,易于普及。應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在國有苗圃、林場苗圃和其他有實力的實體單位培育異砧嫁接紅松苗木,降低苗木成本,但也不能盲目的大發展,要靠政府調控,要靠市場調節。
4.4 停止或少搞樟子松成林嫁接改造紅松。在樟子松幼林上搞改造嫁接,對于嫁接未成活的樟子松生長點遭到破壞,將使這些嫁接未成活的樟子松無法成林、成材。因此,應當把渦風向陽的樟子松地塊改建紅松,其他的地理位置不宜把樟子松改建紅松。
4.5 切實做好異砧嫁接紅松林營建各個環節的管理。
營建紅松果林最主要的是異砧嫁接紅松造林的成活問題,其次是紅松結實,紅松對立地條件要求很嚴格,如果在其自然分布區之外進行規模生產,使紅松成活、成材、結實,必須進行科學試驗,精心培育,規范經營,扎扎實實做好適生立地環境的選擇、結實型優樹的選擇、嫁接后樹木管理、越冬及土壤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