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薇
摘 ? ?要: 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辦出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關系到職業教育進入良性循環的關鍵和核心問題。本文分析了蘇州地區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現狀和存在問題,并從管理法規、評價指標、評價主體、評價手段、過程評價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教學質量評價 ? ?問題與建議
隨著高職教育規模的擴大,如何處理好高職教育質與量的關系逐漸提上工作日程,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辦出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關系到職業教育進入良性循環的關鍵和核心問題。高職院校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可行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發揮監督檢測和指導決策的功能,及時發現學校當前在教學相關方面存在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善。
一、蘇州地區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現狀
筆者通過對蘇州地區部分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調查發現,目前蘇州地區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評價多采用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外部評價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門評價和社會評價。教育主管部門通過制定《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在高職院校提交自評報告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實踐教學條件、師資隊伍、專業設置、教學管理與研究、社會評價等方面進行實地考察。社會評價主要是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和就業能力的評價。外部評價可以幫助高職院校理清辦學思路、明確辦學方向、規范教學管理和提高教學質量[1]。
內部評價一般是高職院校校內教學質量評價,多數由高職院校的教務處或質量監控處牽頭,由學院領導、骨干教師、教學督導等參與,對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質量等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校內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對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推動作用[1]。
二、蘇州地區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
1.評價理念不夠先進
調研中發現,一些高職院校缺乏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監控和評價,缺乏針對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培養方案、教材建設、教學目標等的深入研究。在教學質量評價中缺乏“以人為本”的思想,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常常以獎懲為目的,忽視以促進教學改革為目的,高職教育特有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全面質量管理理念不夠清晰;從學生學業情況方面進行的教學質量評價主要關注學生課程考試的成績,忽視學生技能的掌握、身心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2]。
2.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大多數高職院校設立了教學質量評價機構,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制度。但是很多院校只進行常規性的教學評價工作,評價方式單一,對評價數據缺乏科學的處理,還只是通過聽課、座談等形式進行,并沒有通過對學校的辦學定位、生源狀況、社會需求等做全面系統的分析,制訂一個客觀、公正、操作性強的質量評價體系。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主要偏重于教學計劃、教學實施、教學秩序、教學效果、課堂理論教學等,而忽視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研究、實踐教學過程、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偏重于教學評價的監控功能,而忽視教學評價的反饋功能。
3.評價標準不夠明確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多數高職院校對教學活動各個主要環節制定了評價規范,但是評價的標準不太明確,評價指標沒有區分重要程度。評價大多以學校領導、骨干教師為主,學生和企業用人單位對評價的參與度則很低,具體實施過程中摻雜了人為的成分,教師和學生對質量評價的標準缺乏認同,致使教學質量評價的效能沒有發揮出來,部分評價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4.評價反饋不夠到位
調研中發現,部分高職院校教學評價中存在嚴重的重評價、輕反饋的現象。多數情況下教師一般是在學期結束時從學校公布的評價結果中知道自己的教學排名及等級,而對于自己教學中的哪些不足和優勢導致的這種結果卻不明確。由于沒有教學評價后的反饋,教師很難了解學校期望目標與自身現實表現的距離,導致教學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在下一次評價中仍然存在。這種教學評價沒有真正達到評價的目的,沒有利用評價結果幫助教師在態度、行為、能力、責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實地提高,評價的改進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三、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建議
1.健全管理法規
作為進行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高職院校首先要制定教學崗位職責標準和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通過這些文件明確各教學單位、教師、管理人員和教輔人員的崗位責任,并以此評價教學質量。
教學崗位職責標準和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的建立一般是由教務處根據學校的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在校內外專家的指導下,廣泛征求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作為全體師生員工共同遵循的準則,對教師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過程、學校教學管理和畢業生質量等進行的全面檢查和監督。通過對上述相關環節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明確所有人員的崗位職責、權限,才能使所有的涉及方都成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的點,充分體現教學質量評價的全員性、全面性、全過程性[3]。
2.量化評價指標
在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及相應的評價標準的制定中,應當根據評價項目所反映的具體內容及其作用,對各個評價項目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計算評價總分時應將督導檢查、教學管理人員評價、教學資料、學生評教、教學成果與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相結合,并根據評價者的重要程度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與公正性。權重需在長期評價和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地修正,使得權重系數的選取更加科學。
3.完善評價主體
一個良好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利用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對教學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評估。所以,高職教學質量評價應該邀請院系領導、職能部門、用人單位、畢業生、家長、教師、學生等都參與到教學質量的評價和反饋活動中,形成對教學質量的多角度審視,保證教學質量評價的客觀合理性[4]。
另外,教學質量的評價不能僅僅針對單純的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教學其他環節,還要從教學主要要素延伸到教學的相關因素。除了理論教學外,實踐教學也很重要,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不僅要將校內一些實驗、實訓教學列入評價范圍內,更要將學生在校外完成的頂崗實習、社會實踐列入評價范圍[5]。
4.改善評價手段
在互聯網普及的信息化時代,基于網絡環境下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質量評價中,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評估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豐富學生參與教學質量評價的渠道,活躍“教”與“學”的關系,教師可以及時查看學生網上評教的結果,更快速地了解教學的反饋信息,為改進教學提供參考依據[6]。
5.重視過程評價
在教學質量評價上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而且應當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確定合適的權重。不僅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還要對教學的準備工作、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使教學質量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都得到及時的監控和評價。
建立合適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可以客觀地了解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狀況,督促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正確對待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教學和管理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思.湖北省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3.
[2]陳小瓊.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
[3]楊麗.探析影響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因素[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4).
[4]徐蘭.以企業為主導的第三方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10).
[5]張橋影.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研究[D].河南大學,2013.
[6]王玉,陸霞.職業院校教學質量多元化評價體系構建原則探究[J].山西財政稅務??茖W校學報,2011.13(4).
本文為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