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組塊教學建立在認知心理學基礎上,是基于組塊原理的教學策略。組塊,是一個記憶單位,又是一種記憶策略,還是一種學習策略、教學策略。組塊化使組塊的功能得以發揮,聯結使組塊化得以實現,組塊順應了語文課程、語文學習的規律。組塊,將線形教學轉變為塊狀教學,有效解決了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不完整、不確定、不充分”等問題。
關鍵詞:組塊教學;組塊內涵;組塊機制;課程邏輯
中圖分類號:C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1A-0016-05
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多采用直線型教學設計,圍繞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先是初步理解,然后逐段分析,最后總結提升。在這種線形教學中,語言知識和語言方法是在理解文本過程中隨機插入的,很難按照語言發展和語言學習規律展開教學,薛法根將其概括為“不完整、不確定、不充分”。一篇課文從頭教到尾,遇到知識點就教一個知識,表面上似乎教得完整了,實質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樣的教學隨意、零碎、泛化,呈現出一種呈碎片化狀態,而且教得越多,忘得也越多。薛法根形象地將其比喻為:“要么像猴子下山摘玉米,掰一個丟一個;要么像乞丐拾金,行囊里裝滿了知識的金塊,壓得邁不開步子。”[1]針對線形教學的問題,薛法根創立了組塊教學。組塊教學“在結構上突破線性思路,采取板塊式的教學結構”[2],有效地解決了小學語文線形教學的弊端。
“語文組塊教學是基于組塊原理的教學策略。”[3]薛法根借鑒“組塊”這一認知心理學理論,順應語文課程材料(語文教材)邏輯、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拓展、豐富“組塊”的涵義,破解、創生“組塊”的形成機制。
一、拓展與豐富:廣義界定“組塊”的含義
組塊源于認知心理學。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從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組塊理論,也就是“神秘七加減二”理論,他在《神奇的數字7±2:人類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了“組塊”這一概念。
我國對組塊進行研究最早的文獻是吳漢民所著《內部思維機制的組塊論模型》(1991)。2015年后,這方面的研究呈現一個高潮。2015-2019年,用“組塊”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到的文獻分別為36篇、38篇、39篇、56篇、36篇。這些文獻的研究視角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認知方面,如《人類組塊理論研究》(牛書杰、呂建斌,2005)、《認知組塊化策略與高效率學習的實現》(劉文慧,2017)等;二是計算機方面,如《統計和規則相結合的漢語組塊分析》(李素建、劉群、白碩,2002)、《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漢語問句語義組塊分析》(余正濤、樊孝忠,2005)等;三是英語詞匯教學方面,如《詞匯組塊教學——二語教學的一種新趨勢》(劉曉玲、陽志清,2003)、《“組塊”與語言結構難度》(陸丙甫、蔡振光,2009)、《從語言組塊研究談語言定式教學法》(靳洪剛,2016)等。
所謂組塊,是將若干小單位聯合成大單位的信息加工,也指這樣組成的單位。米勒認為,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于感覺到的信息只能記住7±2個單位,就是5-9個單位,每個單位是一個組塊,也就是一個信息單位。如果能抓住每個組塊之間內在的聯系,擴大其信息量,就能減輕短時記憶的負擔,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所以,組塊也叫短時記憶策略。比如24357682793這樣一串隨意組合的數字,很難記住,但是同樣一串數字的手機號碼,比較容易記住。兇為前者是毫無聯系的11個數字,超出了短時記憶的容量,而對13606251962這一手機號碼,人們可以按語塊編碼記憶:136(臺號),0625(區號),1,9,6,2,共6個語塊;如果1962是某人的出生年份,1962可組成一個語塊,6個語塊可減縮為3個語塊。可見,記憶者將信息組成了較大的有意義的單位,即減少了語塊的數量,記憶的效率就可以提高。這就說明人類能夠通過組塊來打破接受信息的束縛。
著名科學家、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能的創始人之一司馬賀(西蒙)等人也對“塊”進行過研究,他們通過弈棋等實驗研究了在解決問題時人如何調用記憶中的信息塊的問題。協同學創始人哈肯說:“不少人提出思維是成塊產生的。”[4]他用“成塊思維”作為其所著《協同學——自然成功的奧秘》一書中章節的標題。司馬賀認為,“組塊就是人們熟悉的一個單元”[5]。我國學者吳漢民從思維角度闡釋了組塊的概念,“對推理來說,直接構成推理的單位不是概念,而是由概念組成的語句。這種由較小元素組成的,能作為一個獨立單位整體調用的集合,就是組塊。這樣,由三個語句構成的推理可以看作是由三個組塊聯結構成的思維鏈,組塊是思維的單位”[6]。
關于組塊的特征,劉文慧分析指出,組塊作為基本的信息加丁單位,具有動態性、擴容性和自主性等特征。組塊的動態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靜態組塊通過信息再編碼進入組塊化階段,這個過程呈現動態性特征;二是組塊內容和大小會根據學習者個體和記憶材料性質的變化而變化。擴容性使通過信息再編碼后形成新的、更大的組塊得以實現,對人類成功學習的意義重大。組塊的自主性體現在每個單位組塊都獨立地自成一體……組塊內部的自主性特征使大腦在存儲和識別組塊過程中大大減少了時間和認知資源的浪費,有效提高了單位時間的認知學習效率[7]。
吳漢民則認為組塊具有整體性、多元性、獨特性等特征。整體性是指由于組塊內各元素結合緊密,組塊在使用中總是作為一個元素集合的整體出現。多元性是指組塊構成的多元素性,即組塊往往是由若干元素組成的集合體。獨特性是指組塊同思維主體個人的具體情況密切相關。組塊是一個熟悉的單元,這就意味著組塊同思維主體相關。對于同一對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熟悉程度,因而會產生不同的組塊[8]。
把組塊引入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提出的是薛法根。1999年,薛法根在《語文教學要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一文中提出“精心設計組塊教學”[9],并在《<大海的歌>備課思路》中設計了“訓練組塊”[10]的教學環節。之后,薛法根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對組塊的內涵、特征進行了研究和概括。
關于組塊的涵義,薛法根認為:“所謂‘組塊就是將零碎的信息組合成更大的意義單位……改善人腦中組塊的容量與數量,可以提升心智活動的質量,促進智能的發展”[11]。“組塊既是一個記憶單位,又是一種記憶策略。”[12]薛法根對組塊內涵的界定,具有作為記憶策略的組塊的基本含義。他又根據語文課程的特點,做了個性化的解釋:“在閱讀圖式理論里,‘組塊相當于‘圖式……而我們將它移植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13]。他指出,“‘組塊則是認知過程中的一種組織策略和整合行為,是一種學習方式,具有重組、整合的功能,它可以提高記憶的容量和效率”[14]。于是,組塊還是一種語文學習的方式,是學生閱讀的方式。作為教學模式,組塊教學中的“組塊”,還是一種教學方法。薛法根組塊教學中對“組塊”的界定是廣義的,拓展了“組塊”的內涵。
二、破解與創生:揭示組塊形成的機制
組塊,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另一方面,經過重新編碼,每個模塊就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可以提高工作記憶的能力,這便是組塊化。組塊化是指大腦中已存儲的組塊通過與新信息重新編碼,融合形成更大、更有意義的組塊的過程和能力。組塊化過程一般從兩方面進行:一是把空間和時間上很接近的單個信息單位重新編碼結合,形成一個更大的信息組塊;二是利用以往的知識經驗,把信息組塊重新編碼形成一個有特殊意義的信息單位。
吳漢民也對組塊的形成作了分析,他指出:“思維元素組塊是思維主體認識的產物,它的形成有這樣幾個環節:接受,貯存,形成有個體思維特征的組塊群”[15]。接受,是主體獲得思維信息的環節。思維主體通過外部感官、行為活動、內部感受三個方面,形成思維信息。貯存,是組塊信息單位進行記憶的過程。人們以熟悉的相互緊密聯系的元素組成組塊,作為一個記憶單位進行信息貯存。思維信息貯存除了符號外,還有形象記憶、動作記憶、情緒記憶等多種貯存記憶形式。他進一步分析認為,內外部條件的任何差異都會影響到組塊構成的差異,組塊內容的千差萬別完全取決于個體的具體實踐活動過程和主體內部的接受過程。這種過程就表現為思維主體的個人經歷,因此,組塊群是獨特的。吳漢民的分析揭示了組塊形成的機制。
組塊對于學生學習的意義巨大。在學習當中,我們可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對自己需要的信息進行分類組合,可將信息組合成自己熟悉的較大組塊,也可把信息進行等級分類,組成有意義的組塊,這樣在學習過程中盡可能將某些機械記憶轉化為意義記憶,并且同時又能鞏固與其相關的知識,可謂一舉兩得[16]。
對于語文學習、語文教學的組塊形成機制,薛法根提出并闡釋了“相似塊”的概念:“貯存在大腦中的信息單位稱為‘相似塊,也稱為‘圖式。人們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信息單位、知識單元(相似塊)。”[17]相似塊是一個能在相似的環境與條件下,被相似激活、相似選擇、相似匹配、相似重組、相似創造的信息組塊。人們大腦中的相似塊不是靜止的,它一方面和感覺器官輸入的信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又和其他相似塊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形成新的相似塊,這便是“組塊遞歸”。換言之,就是一個組塊標記將另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其他結構塊納入自己控制范圍的過程,被嵌入的結構塊降格成了組塊成分。
人們對外界的認識常常要依賴“相似塊”的存在和“組塊”的心理活動來進行[18]。“語文學習過程是個體心理‘相似塊重組、整合的運動過程,語文學習過程中感知、理解、體悟、積累、運用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組塊的積極活動。”[19]薛法根從組塊內容角度對相似塊進行了分類:如語言相似塊、情感相似塊、形象相似塊等[20]。
至于組塊教學中組塊的內隱機制,薛法根引入了“聯結”這一重要概念:“語文組塊教學不停留于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也不滿足于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著眼于深層次地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與認知結構,關鍵在于學生思維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無論是自主、合作還是探究,究其學習的心理機制而言,都是一種聯結性學習”[21]。在薛法根看來,聯結是一種學習方式,是個體發現、把握并重構知識經驗之間的邏輯關系而得其智能意義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語境中學會聯結,實現言語交際并形成言語組塊(經驗),從而改進認知結構與心智模式。聯結性學習運用情況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組塊。薛法根指出,“在語文學科中運用聯結性學習,可以促進字詞句篇及聽說讀寫之間的順暢轉化;在學科之間或學科與生活之間運用聯結學習,可以實現學科的跨界統整”[22]。
如何聯結?因何聯結?薛法根創生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內核”(也作“核心”)。譬如,“以語匯為內核的內容板塊”“以語用法則為核心的內容板塊”“以讀寫策略為核心的內容板塊”[23]等。這個“內核”起到十分重要的關聯作用,是塊與塊的聯結點,也是學習和教學組織的起點,可以視為“聯結鍵”。
三、契合與順應:基于組塊的課程邏輯
一種教學模式的確立應該與該課程教學與學理機制相吻合,應該生長在本課程肥沃的土壤之中。薛法根的組塊教學,順應了語文課程、語文學習的規律,是扎根沃土的教學模式。
組塊,是語文文本呈現的規律,也是語文教材構成的規律。語文教材是用于語文教學的材料,而文本是語文教材最重要的材料,字詞、短語、句子、語段則是組成文本的具體元素。字詞在文本中起著敘事、說明、表情達意的作用,“無聲的符號,有聲的語言”的標點符號也是表情達意的重要載體。兇此,字詞、標點符號可以視為“點性”材料,由點組成的句子則是“線性”材料。據此類推,句與句組合成的語段則是“面”,段(面)與段(面)組合成的篇則是“塊”。串點成線,聯線為面,組面成塊。可見,組塊是語文教材的邏輯。
在實踐中,薛法根提出了“定篇”“類篇”等概念。他指出,“類篇的內容板塊以‘文類為主線,以‘文類要素為內核。按照文本類型對選文進行重組,不足的增補,不好的刪改。每一組圍繞一個‘議題進行比較閱讀,以發現同一‘議題在不同語篇中的變與不變,探究其中運用語言的規律和奧秘”[24]。薛法根所說的“類篇”概念,是從“篇與篇組合成更大的塊”的角度闡釋語文教材的呈現邏輯,與現行統編教材的單元結構相契合。
現行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為雙線結構、單元教學,是十分典型的組塊結構。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一是按照“人文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二是將語文素養的基本兇素,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組成線索。很顯然,如果把一個單元視為一個大“塊”的話,那么,組成單元的一篇篇課文、其他閱讀材料則是由字詞、句等點線組成的一個個“面”,或者說是“小塊”。
由此可見,基于組塊原理的組塊教學,與語文教材的呈現邏輯一致,組塊教學是有“土壤”的教學模式。
另外,從學生語言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直至流利地用母語表達,由“媽媽”“媽媽抱”“媽媽抱我”到說更復雜的句子、語段,就是一個由字詞(點)、句(線)、語段(面),到篇章(塊)的過程。可見,人的語言發展過程,就是運用組塊的過程,是組塊化的過程。這也是組塊能運用于語文教學的重要因素。
在對組塊概念內涵界定、組塊機制揭示的基礎上,薛法根對組塊教學的內涵做了這樣的界定:“語文組塊教學是建立在語文學習心理學原理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即以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主線,將零散的語文訓練項日整合成綜合的語文實踐板塊,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充分和諧的整體發展”[25]。他又做了兩方面的補充:“從‘組塊教學的教學形式上看,是將線形的教學轉變成塊狀的教學,即在同一個教學活動中,實現多個教學目標,以提高語文教學的高效率”;“從它的教學內容上看,是將零散的教學內容整合成具有內在聯系的內容板塊,有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26]。隨著認識地不斷深化,薛法根對組塊教學概念做了進一步闡釋:“語文組塊教學是基于組塊原理的教學策略,將零散的教學內容整合、設計成有序的實踐板塊,引導兒童通過聯結性學習和自主性建構,獲得言語智能的充分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并建構具有組塊特色的語文課程,實現語文教學的科學化”[27]。這里,薛法根從課程的角度提到了“建構具有組塊特色的語文課程”。2019年,他對組塊教學的內涵又再一次作了闡釋:“語文組塊教學,即將零散的教學內容重整、轉化為綜合性、立體化、板塊式的言語實踐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聯結性學習和自主性建構,獲得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28]。
總體而言,我們可以從四個角度去理解組塊教學的內涵:一是教學價值視角,組塊教學是為了學生獲得言語智能的充分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二是教學內容視角,組塊教學是將零散的教學內容整合成具有一定聯系的板塊內容;三是教學形式視角,組塊教學是將線形的教學轉變成塊狀的教學;四是學生學習視角,組塊教學是將零散的教學內容整合、設計成有序的實踐板塊,引導學生聯結性學習和自主性建構。其中,“將零散的教學內容整合、設計成有序的實踐板塊…‘將線形的教學轉變成塊狀的教學”,則是組塊教學最根本的特征。
參考文獻:
[1]薛法根.“根”的事業“慢”的藝術[J].江蘇教育研究,2017(IB):20.
[2][17][18l[19][20]薛法根.為言語智能而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6):11,10,10,10,10.
[3][12][21][22][23][27]薛法根.組塊教學:指向言語智能發展[J].語文建設,2016(8):28,28,30,31,29,28.
[4]哈肯.協同學——自然成功的奧密[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88(4):172.
[5]司馬賀.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23.
[6][8][15]吳漢民.內部思維機制的組塊論模型[J].現代哲學,1991(3):42,42,43.
[7]劉文慧.認知組塊化策略與高效率學習的實現[J].教育評論,2017(11):141.
[9]薛法根.語文教學要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J]人民教育,1999(1):44.
[10]薛法根.《大海的歌》備課思路[J]人民教育,1999(1):45.
[11]薛法根.指向言語智能發展的語文組塊教學叫.江蘇教育研究,2017(S1):77。
[13][25][26]薛法根,楊偉.走向充滿智慧的語文教學[J]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4(11):5,5,5.
[14]薛法根.言語智慧教學,基于組塊的閱讀教學策略[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09(12):24.
[16]康建敏.“組塊”學習法[J].河北自學考試,2001(5):42.
[24][28]薛法根.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的實踐研究[J]人民教育,2019(3-4):66,67.
責任編輯:顏瑩
作者簡介:沈正元,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局(江蘇蘇州,215200),蘇州吳江區教育學會會長,高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蘇州市名教師,蘇州市學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