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攸妮

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樂于助人的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高校“育人”、回饋社會的重要手段。而以上目的能否達成,很大程度受到志愿者服務態度的影響。本文以吉林外國語大學為例,通過調查,了解該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態度的現狀與問題,分析問題原因,最后針對志愿者服務態度的差異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建議。
大學生志愿服務已經成為各大高校培養人才服務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第七部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內容中,再次提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為了做時代新人和響應國家所提倡的精神,各大高校便有意的開展各種志愿活動,例 如成立各種志愿者服務社團,開展關愛老人、鄉村支教、照顧留守兒童和特殊弱勢群體等活動,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是,志愿者服務活動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志愿活動健康、有序開展的障礙。本文通過調查吉林外國語大學200余名學生,分析學生在志愿服務方面的態度問題,并針對問題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一、調查問卷概況
此次調查的對象是吉林外國語大學大一到大四的265名在校大學生,年齡在18-25歲之間,問卷的回收率100%。調查方式為問卷調查、個人訪談和參與實踐。
在265份問卷中,220人為女生,45人為男生。男女比例為9:44。大一人數為117人,大二人數為90人,大三人數為37人,大四人數為21人。
二、調查數據分析
(一)問卷分析
在265人當中,216人參加過志愿活動,49人并未參加過志愿活動,96%的大學生參與過志愿活動,4%的大學生并未參與志愿活動。說明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有過志愿服務的經歷與體驗,重視參與志愿活動。對于未參與過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學生,有27個人認為學習太忙,功課緊張,沒有空余的時間去參與,14個人認為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參與志愿服務,6個人認為志愿是個零碎活,學不到什么東西,2個人認為志愿服務是費力不討好,沒得到什么認可。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55%的人并沒有平衡好學習和志愿服務,很多大學生放棄了志愿服務,所以還需要對志愿者進行培訓,提高其籌劃個人學習、工作的能力。28%的大學生會認為沒有機會和平臺去參與志愿活動,說明學校需要建立志愿服務的渠道,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參與其中,了解志愿服務。17%的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是一種沒有意義的活動,對于志愿服務的態度。對于參與過志愿服務的學生,每天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長少于半天的有115人,志愿活動半天的是69人,志愿活動一天的21人,一天以上的是11人,這說明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時間較短,影響了志愿活動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性 。這需要志愿活動組織機構創造出更加新穎的活動內容去吸引廣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對于志愿服務的愿意度是251人愿意參與志愿,14人不愿意參與志愿,說明96%的大學生十分愿意參與志愿服務,4%的大學生不愿意參與志愿活動,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對待志愿活動的態度是積極的。在調查中,109人有機會才參與,91人積極主動留言志愿相關信息,33人做不做志愿無所謂,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志愿服務態度并不十分積極,只是被動的根據機會來進行參與志愿服務。
當志愿者遇到困難時,152個人會積極樂觀面對挫折,107個人會接受教訓,繼續工作,3個人會受到打擊,退出活動,3個人感到委屈,不愿參加活動。這說明大多數大學生抗壓能力較好,都能夠抵御困難并且不會放棄。
對于做好志愿服務的關鍵,66%的人認為需要有顆善良無私的心,30%的人認為要興趣愛好所在,4%的人認為要業余時間多,去參與志愿活動,對于“只有付出,沒有回報”這句話,95%的大學生不認同這句話,5%的大學生認同這句話。說明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明白志愿精神的內涵,需要擁有一顆無比善良、奉獻、樂于助人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奉獻精神、志愿精神。
(二)個人訪談
在個人訪談中,調查小組對14名在校學生進行了訪談,其中7位大一學生,4位大二學生,2位大三學生,1位大四學生,8位女同學,6位男同學。根據小組討論,這14個人當中所參與的活動可以分為社會實踐類,人文實踐類,環境保護類這三大類。在訪談過程中,我們就參與志愿的過程收獲、需要對待志愿活動的態度、對于志愿活動的想法以及對于志愿活動的遺憾和問題這四個方面進行調查與提問。
在志愿活動中,面對收獲,結果為:第一,大學生認為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能夠更早的去接觸社會從而積累經驗而不是處于一個真空的狀態,其二大學生認為有一種快樂感和滿足感,因為幫助別人能夠體會到參與志愿活動有一種充實感、責任感,體會到奉獻精神。其三能夠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加強專業知識,提高能力。其四能夠交到朋友和增強組織里同學的情感和凝聚力,在志愿活動中,體會到團結的溫暖。其五是弘揚了正確的價值觀給社會帶來了正能量。
對待志愿服務態度,接受采訪的大學生都是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負責任、熱情的態度去對待志愿服務,并且在參加志愿活動中保持著新鮮感和好奇心。說明大家對于志愿活動持正確、樂觀積極的態度。
對于志愿活動的想法,其一是需要將問題及時溝通并且能夠在組織中溝通更加方便,這樣能夠加快組織活動的效率。其二是要加強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責任感,這是應對志愿者被其他人所看輕的情況下。其三是希望組織志愿活動的組織要嚴格的選拔人選,讓志愿者認真的對待工作。其四面對志愿活動形式希望簡單化。其五將志愿服務看作是輕松快樂并且樂于奉獻的活動。
對于志愿活動的遺憾和問題,其一是后勤服務如反饋環節有待完善,其二是志愿者的心態是強迫心理和煩躁心理,其三是志愿者在志愿活動的后半段會出現消極怠慢的行為,其四是活動的時間過短,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其五是活動范圍過小,大部分為校內活動應要開展校外的活動。其六是志愿活動的機會不多,形式較為單一,宣傳力度不大。
(三)參與實踐
在假期中,我們小組成員進行了志愿服務的實踐活動,所參與的實踐活動分為三大類:社會愛心活動,關心弱勢群體活動,參與支教生活的活動。
在社會愛心義賣跳蚤市場中,小組成員召集朋友、同學進行社會義賣,在義賣過程中,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在用積極、認真的態度來參與志愿服務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認為周圍大學生都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和愿意為社會作奉獻的態度來參與活動,領略到這些做的義賣活動所掙來的錢是用來捐獻給貧困地區,體現了周圍大學生對待志愿服務的態度是樂觀積極的。
在一家殘疾人的愛心之家里,小組成員在食堂為殘疾人打菜,并且幫助他們完成他們的工作體驗他們的工作日常,在小組成員中,大家齊心協力的為殘疾人組織活動,大家彼此能夠感受到團結和溫暖的力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榜樣,用自己的力量踐行助人為樂和奉獻的精神。
在體驗教師生活中,老師要求大學生在團隊里討論出一份教案來輔助上課,大家獻言獻策,非常認真、努力的將這份工作完成,用心來教授這個課程,希望農村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能感受到大家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團結協作和責任感。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態度的現狀以及原因
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自愿參與志愿活動,但很多人參與的動機不同。面對志愿活動過程中的困難很多人會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迎難而上。但也有部分學生對于困難采取消極忍讓的態度。總體說來,大部分學生愿意參與志愿者活動,但參與的動機以及志愿活動中的表現各不相同,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分析原因如下:
(一)志愿者動機不純,服務意識淡薄,缺乏動力
目前,許多大學都將志愿活動與實踐學分掛鉤,以吉林外國語大學為例,學生每個學期都要進行20個小時的志愿活動,如果志愿活動沒有達到規定的時間,不予畢業。因此,大學生會以完成任務的心態去參加志愿活動,并不是以熱愛志愿活動,主動熱情的參與活動,以應付的心理來完成志愿活動,缺乏長期持續的動力。在志愿過程中,有同學反映一些志愿者不認真,在一些活動中經常無所事事,并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志愿者,更沒有發揮樂于奉獻的志愿精神,以被動的狀態來參與活動,態度冷漠。在這些大學生中,他們的服務于他人的意識淡薄并沒有領會到活動的真實意義也背離了志愿精神的初衷。
(二)志愿服務內容單調,形式單一,缺乏與專業結合
在問卷調查中,許多同學所給予的建議是志愿服務多樣化,多方面發展志愿服務類型,志愿服務組織盡可能提供多元化高質量的活動,擴大服務范圍,走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希望加強服務質量并且組織有序。根據這些建議,由此可以判斷出目前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過于單一,服務質量不是很高,學生在志愿活動中缺乏新鮮感和趣味性。在個人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其實多數志愿活動有重疊,大部分是校內活動而且多次去敬老院、火車站做志愿,還有圖書分類等比較簡單的志愿活動。志愿活動內容沒有多種樣式相對單一無聊,在一個短時間內接觸相同類型的活動,會產生許多抱怨的心理和煩躁的志愿服務態度。有些志愿活動離大學生的專業很遠,并沒有讓大學生在志愿活動中獲得專業上的鍛煉和培養。所以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缺乏專業性和系統性,并不能讓他們感受到專業和實踐相結合也無法更進一步達到學以致用。因此多數志愿活動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學業和志愿活動之間無法平衡
在問卷調查中,有同學無法主動參與活動的原因是時間太緊又怕耽誤功課,所以參與志愿活動的態度消極。有同學反映,許多同學會在休息日復習功課或完成作業,但是學校又安排了志愿活動,這種矛盾使很多同學不是主動、熱情的參與志愿活動。也有部分同學認為大學生首先要以學業為主,便會將志愿活動放于一邊。學校可以安排志愿活動,但不要太頻繁。這種情況要去大學生應當在學習和志愿活動中找好平衡,既要保證學業也要認真熱情的參與志愿活動,因為參與志愿活動也是一種鍛煉和成長,會積累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和提高與外界的交際能力。
(四)大學生缺乏系統培訓,缺乏后勤保障,志愿機會不等
在許多校內的志愿活動中,大學生并沒有進行專業性的培訓,從而不知道該如何進行專業的志愿服務。在一些活動中,也存在著后期協調工作、場地費用、志愿服務時間安排混亂等問題。這些情況一來會浪費志愿者的時間,二來會挫傷志愿者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志愿服務活動不積極、不信任的態度。在問卷調查中,有同學反映志愿機會不均等,有一些社團里的同學才有資格參加大型的活動比如說在青聯的學生,他們會有更多的機會參加一些大型活動,這種情況會使一些同學認為志愿活動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
四、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態度問題的建議
(一)樹立積極、向上的志愿服務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與根本觀點,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導向,它會影響人的行為習慣和對事物的認識。在面對志愿服務時,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清楚的認識到志愿服務的精神:勇于奉獻,樂于助人,敢于擔當,富有責任心和愛心。樹立積極、向上的志愿服務的價值觀,會使我們在志愿服務中享受一種快樂和滿足。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我們會以新鮮感和好奇心來享受志愿服務過程,會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面對這場志愿服務活動。
(二)面對困難要用于迎接挑戰
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會面臨許多挑戰,比如被組織者責備,被人所輕視,但我們要始終保持一顆愛心,只有這樣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迎接挑戰。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奉獻和幫助、擁有責任感和信心,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志愿精神;擁有強大的抗壓性,才能夠在阻礙與困難面前不低頭;擁有百折不撓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才會擁有樂觀、積極和認真的心態。在目前還未健全的志愿服務體系下,不能懼怕任何挑戰,半途而廢,李白曾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面對困難,要勇于挑戰、敢于挑戰 。
(三)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
在網絡時代,傳播信息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微信、微博還有網站都可以用來宣傳正確、樂觀、積極的志愿服務態度。很多大學生在調查中反映沒有機會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因而產生一些抱怨心理。如果學校在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前,便積極主動地進行宣傳,多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鼓勵,這樣便會提高志愿活動的參與度,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學校加強宣傳,也能夠使一些志愿服務態度消極的學生扭轉態度,提高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
(四)應加強志愿活動的規劃和管理
志愿活動的規劃和管理是否到位和科學,會直接影響志愿活動的效果,也會影響志愿者的工作態度。良好的規劃和管理,可以保證志愿活動的順利進行,也會促進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感;如果志愿活動的規劃和管理混亂,很可能導致志愿活動事倍功半,挫傷志愿者的積極性。因此,學校層面以及志愿活動的管理者,應對志愿活動提早規劃,預判困難,保證志愿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對志愿者的服務和管理。
(作者單位:吉林外國語大學文學院)
項目來源:吉林外國語大學學生科研一般項目“大學生志愿服務態度調查研究”,編號JWXSKY2020B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