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2020年10月26~29日,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為今后15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中國金融業要確立發展新方位,牢記初心使命,堅守服務實體經濟本源,努力建設開放、法治、創新、綠色、安全、協調的現代金融產業體系。
推動金融業雙向開放。“十三五”期間,中國金融業雙向開放進程加快,但開放程度仍不能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開放深度不足,資本市場仍以“管道式”開放為主,債券市場的便利性有待提高,會計、審計、稅收等金融基礎設施尚未與國際接軌,跨境金融服務功能有待加強,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偏低,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不強等。特別是在我國加入RCEP新形勢下,金融業如何助力“一帶一路”和自貿試驗區(港)建設,如何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十四五”期間,中國金融業要進一步推進雙向開放。一是在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基礎上,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條件和擴大資本項目開放。二是加強金融要素市場建設,提升我國金融中心城市競爭力,推進上海成為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三是抓住國家大力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建設契機,把握政策紅利,穩步推進自貿金融、離岸金融和跨境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四是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體系建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實現高質量發展。五是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提升中國金融業的國際話語權。
推動法治金融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法治建設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基礎金融法律為核心,相關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為重要內容的金融法律制度框架,為金融業深化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礎。隨著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提升,相關金融法規缺失和違法成本過低等問題也不斷凸顯。當前,我國金融法治缺乏完善的金融機構退出與處置的法律法規,缺乏嚴格的金融機構法人治理與內部監督制度機制,缺少嚴格的金融消費者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法律法規,缺少有效的金融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等。與此同時,金融司法和金融執法等方面的制度體系也有待完善。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十四五”期間,?我國要繼續加強金融法治建設。一是加強金融立法,根據《民法典》修改完善相應金融法律法規,制定普惠金融、小企業融資、民間借貸、金融機構破產清算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二是加強金融司法,建立金融監察和檢查機構,設立金融法院、法庭和仲裁機構。三是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賦予金融監管部門更多獨立執法權限。四是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執法力度。
推動科技金融創新。現代金融要與科技創新需求緊密結合,要在構建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加快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目前,我國科技金融發展還面臨諸多制約,科技創新企業高成長、高收益、高風險、無抵押、低信用等特點,使傳統銀行信貸模式很難適應其發展的需要,要推動構建覆蓋交易、擔保、債權、貸款、投資和評估等方面的創新型金融服務體系。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到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十四五”期間,我國金融業要在服務科技創新,打造現代金融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上做出新探索。一是加大金融創新力度,豐富金融服務場景,實現經濟活動數字化、智能化和生態化。二是加大對高技術制造業的融資支持力度,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提升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的能力。三是加強對科技龍頭企業精準支持力度,構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環保、節水節能、再生能源、清潔交通等綠色產業,是推動綠色發展的創新性制度安排。2016年,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列入“十三五”規劃以來,我國綠色金融獲得了快速發展,但仍存在著行業規模小、產品覆蓋面有限、協同發展條件缺失、金融機構參與度低等問題。在當前國際綠色債券評估、監測、發行等流程日益標準化背景下,我國在綠色金融產品構成、參與主體多元化、市場專業化和引領國際規則制定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十四五”期間,中國金融業應圍繞這一重大戰略部署,要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金融助力實現綠色發展。一是支持綠色直接融資發展,發起設立綠色融資服務機構,鼓勵通過債券市場融資,重視環保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二是擴大綠色間接融資,提高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占總資產比例,重點支持政府參與或主導的環保項目融資。三是頂層規劃金融業綠色發展,加快綠色金融人才培養和綠色金融產品開發創新。四是推動國際綠色金融合作,參與國際綠色金融規則制定,實現后疫情下的全球經濟綠色復蘇。
推動金融安全建設。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當前,我國金融風險總體趨于收斂,金融體系韌性明顯增強,主要金融指標處于合理區間。但全球疫情走向仍不明朗,國際經濟貿易環境更加復雜,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之間的關系。面對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盡可能規避外部因素對我國金融體系造成負面沖擊,防止經濟風險向金融風險轉化,研究經濟不確定性帶來的資產裂變壓力。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國家經濟安全。要積極穩妥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堅決維護金融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十四五”期間,中國金融業要繼續推動金融安全建設。一是繼續加強金融監管,推進系統重要性銀行、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礎設施等監管辦法的制定,筑牢金融安全的“防火墻”。二是健全跨境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切實防范開放環境下的金融風險。三是關注外部環境惡化帶來的輸入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四是繼續推進高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處置工作。
推動區域金融改革。中國金融業在支持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粵港澳、京津冀和長三角等區域金融利好政策陸續出臺,為區域產業融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當前,我國區域金融改革存在系統集成性制度缺失、開放壓力測試與風險測試不足、銜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差距明顯、“先行先試”法治保障不到位等問題。如何充分發揮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將是中國金融業亟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十四五”期間,中國金融業應圍繞這一戰略部署,持續深化區域金融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區域經濟發展力度。一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區域產業發展的支持,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二是探索區域聯合授信機制,完善區域一體化征信體系。三是推進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開展本外幣一體化試點,推動重點行業跨境人民幣業務和外匯業務便利化。四是提供差異化區域金融政策供給,完善區域金融創新容錯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