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辰 王凱鴿


導語:2018年被認為是中國開放銀行的元年,截至2020年11月,我國已有超過50家銀行上線或者正在建設開放銀行業務。開放銀行的“連接”能力,給了銀行業今后的發展以極大的想象空間,似乎讓金融服務無處不在的理想終于有了解決方案。一時間,開放銀行成為各家銀行發展數字銀行的發力點。但是,在概念的熱點與浪潮過后,市場開始趨于冷靜,也不禁讓人開始思考:開放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發展開放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開放銀行未來能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作者主要通過梳理目前已有的開放銀行業務模式,討論了開放銀行的發展方向,總結了開放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開放銀行背景概述
開放銀行發展背景
開放銀行是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必經之路,它代表了一種平臺化的商業模式。從市場驅動的大量商業銀行實踐中可以看出,開放銀行已經是銀行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金融業務的突破發展要不斷融入非金融場景,即金融與場景融合。
銀行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多種場景平臺和機構合作,以形成產品與服務、資源與能力等方面的優勢互補,這也是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結果。同時,2019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中也表示“要借助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軟件開發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借助各行業優質渠道資源打造新型商業范式,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在此背景下,具有一定金融科技實力的商業銀行開始搭建自己的開放平臺,以達到節約成本、統一接口標準、服務更多場景、融合更多場景等目的。
開放銀行實施路徑
開放銀行的誕生伴隨著“產品輸出”“場景”“合作”“生態”等諸多標簽,在這樣的屬性之下構建開放銀行,有其獨特的實施路徑:從產品輸出到與場景平臺的合作,進而通過豐富的場景平臺有針對性地構建自身的金融生態(見圖1)。金融與場景的融合以及開放生態的建設要隨著合作伙伴之間的深度合作而不斷深入,這不僅是通過開發某一個平臺就能實現的,還要內部組織結構配合調整,并且在短期內無法實現收益和成效,故需要站在長遠角度對“開放”的合作模式進行全面布局。所以,要正確認識開放銀行的發展路徑。并且,開放銀行的本質決定了其需要經過一個長時間完善的過程,需要實現產品的供給與需求兩側更契合的對接,更需要有不斷創新的勇氣與試錯精神。總之,開放銀行的建設需要一個日積月累、不斷打磨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戰略定力并開始提前布局。
開放銀行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開放銀行的實現方式主要是通過建立開放平臺,但并不是所有的銀行均公開了開放平臺,大多數銀行的開放平臺只在內部使用與維護,當需要與合作方對接的時候再進行調用。原則上,當銀行建立起自己的公開開放平臺時,就有了一定的“被動”獲客能力,即用戶或者場景方可以通過開放平臺上的文件與服務指示,自行申請與開發,自助獲得相應的服務。
需要強調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銀行業務都適合“被動”獲客。其中,用戶認證、賬戶管理、支付結算、投資理財等需求標準化程度高的業務較為適合“被動”獲客;但在涉及到信貸、運營等類型的服務時,仍需要“主動”獲客并進行定制化處理。當然,目前公開的銀行開放平臺均具有一定的“展示”意義,其宣傳推廣的意義大于獲客的作用,大部分銀行的開發平臺文檔與技術支持并不成熟,仍有較大的完善空間。
開放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開放銀行的業務實現模式目前已較為清晰且標準化。2020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商業銀行應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規范》對于商業銀行與外部機構通過API或SDK調用接口與服務進行了詳細規定。因此,除底層基礎技術的更新外,在業務流程層面的創新空間已不大。
開放銀行的產品與服務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從開放銀行機構的角度來看,開放銀行的競爭力體現在敏捷組織能力、科技開發能力、數據資產能力、生態構建能力等方面;但從綜合性的角度來看,開放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可以分為開放產品的能力、運營維護能力和定制化能力。
開放產品的能力
開放產品的能力是指開放銀行選擇開放的產品或場景解決方案的能力。某一種產品或者場景中需要多個API接口配合,才能將產品的整個流程做到“開放”,以供合作方選擇所需要調用的服務。
目前來看,各大開放銀行選擇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共性,普遍包括支付產品、賬戶產品和資管服務。支付和賬戶產品是銀行的基礎產品,相應的功能模塊已非常成熟且容易標準化,進而形成模塊化的API接口。但是,這兩類產品已高度同質化,在支付領域,銀行對比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并沒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很難在此類產品中做出特色。資管服務主要是開放各家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目前開放的產品種類較為單一,普遍只有貨幣基金這種門檻低、流動性高的產品,并且也會采用直銷的模式以降低業務流程的復雜程度。
除了共性的內容,各家銀行也在開放平臺中注入了自身的特色服務。例如:工商銀行在開放平臺中加入了員工薪資服務,包含向開通銀企互聯財務室功能的企業提供支付轉賬與查詢服務; 眾邦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浦發銀行的小金卡業務;招商銀行的一網通業務,等等。在開放銀行平臺中加入自己的特色產品不失為打造自身開放銀行品牌的有效途徑之一(見表1)。
在各銀行開放平臺產品大致趨同的情況下,開放產品的能力愈發重要,會對各開放銀行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起到決定性作用。開放銀行只有在開放平臺中嵌入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吸引更多的場景方合作;而只有滿足各種場景下的客戶需求,才能形成生態。因此,銀行需要把開放銀行的發展提高到產品戰略的層面,統籌規劃整個產品線,以解決什么產品適合放在開放平臺上、目前合作的場景方中有什么新的需求、目前已有產品的局限性是什么等問題,即開放銀行的發展戰略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固定套路,而是不斷持續更新的動態模式。深挖場景需求,持續不斷地豐富產品體系,永遠是保持開放銀行活力的關鍵。
運營服務能力
另一個能夠讓開放平臺繼續保持活力的是平臺的運營與維護能力。目前國內開放銀行的運營能力普遍較低,與國內頭部金融科技公司有較大的差距。以支付寶的開放平臺為例,目前支付寶平臺除了擁有大量的API產品介紹、行業解決方案、文檔中心外,還配套了“社區”與“支持”兩個運營服務。社區方面有交流專區和學習專區。其中,交流專區可供用戶提出在使用支付寶API開發產品時遇到的問題,并由開放社區管理員或者其他用戶進行解答,此外還有每月社區話題等內容,形成與開放平臺使用者的良性互動;學習專區是通過視頻課件的形式對支付寶開放產品進行講解,進而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率。支持方面分為技術支持和代碼市場。技術支持提供了大量產品的幫助文檔、快速診斷和接入助手的自主工具、意見反饋、智能與人工客服等支持;代碼市場則是在代碼下載板塊提供了餐飲等四個場景下的模板小程序源代碼,供用戶下載與學習使用。
當然,目前銀行的開放平臺“被動”獲客程度較低,對于運營的重視程度不夠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這不能否定運營能力對于開放平臺的重要性。要想做到金融服務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開放平臺的“被動”獲客非常重要。尤其是隨著合作機構的增加, 開放銀行不可能對所有合作機構逐一進行詳細介紹與技術支持, 平臺與場景主動與銀行合作,自行進行服務調用是開放銀行的大趨勢,所以對于運營的統籌與規劃就需要提前布局。前期可以通過與現有的合作機構進行充分的交流,了解接口調用、文檔使用等環節存在的痛點,從而提煉出開放平臺優化的方向,以增強平臺的運營能力。
定制化能力
成熟的開放銀行已具備產品標準化的能力,與此同時,定制化能力也同等重要。開放銀行的核心仍是以客戶為中心,因此大量不同背景、不同行業的合作平臺調用同一套產品與服務時,一定會存在需求方面的差異(尤其是難以標準化的產品),此時就需要開放銀行能夠對其個性化的需求進行及時反饋,建立新的接口或者擴充接口的功能。如浦發銀行的網貸場景API中涵蓋了大量網貸公共服務,包括網貸準入校驗、授信申請、貸款利率查詢等功能,此外還有20個產品定制化信息推送,即因不同合作方信息推送的要求不同而單獨開發的API,包括用友、金蝶、聯通沃易貨等。如何能夠在標準化產品的基礎上,利用最小的成本做出定制化產品,即定制化的需求如何與已有的標準化產品相結合, 是開放銀行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開放銀行未來的發展空間
近三年來,消費金融行業增速已開始放緩,各場景頭部平臺也開始出現業務增速下降、資產質量下滑的情況,商業銀行借助開放銀行對消費信貸的支持模式也已較為完善,大幅創新與發展的空間可能較為有限。但是,2020年年初以來,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商業銀行整體在企業貸款,尤其是小微企業貸款或普惠型小微貸款方面,持續發力的效果非常明顯,這也成為新的“藍海”。隨著新基建與新技術的推動,各類企業的生產、銷售、稅務需求正加速線上化,造就了金融與場景融合的新契機,也為開放銀行的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此外,開放平臺已經開始與云平臺或者各家生態體系內的其他供應商合作,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多樣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把開放平臺作為自身提供綜合服務的工具之一,如支付寶平臺的服務市場可以為商戶提供豐富的第三方服務,包括創意設計、圖文打印、工商資質代辦等。銀行方面,工商銀行也將自己的開放平臺和云平臺進行結合,聯合第三方服務公司推出了包括教育、物業、人力資源、與浪潮合作的財資等場景的解決方案;建設銀行將自己的開放平臺放在建行云內,成為眾多行業平臺中的一部分。這種開放平臺與云平臺或自身生態結合的方式,也給開放平臺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空間。
綜上所述,開放銀行的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離不開技術、人才、組織能力、戰略定力等諸多關鍵要素,商業銀行還處于培養能力與轉型的階段。雖然開放銀行承載了數字銀行美好且宏大的理想,但從發展的角度來說,開放銀行才剛剛起步而已。
(作者單位:億聯銀行戰略發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