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辛
摘要:“互聯網+”視域下我國形成了多元化文化共同發展的局面,傳統音樂藝術的發展也迎來了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現狀。海安花鼓作為江蘇省南通市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有十分豐富的藝術特征。在當前環境下,海安花鼓如何與互聯網結合,獲得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需要進一步探索。本文將從海安花鼓的起源出發,闡述海安花鼓發展與傳承的意義,結合實踐論述“互聯網+”視域下海岸花鼓的發展與傳承模式構建。
關鍵詞:海安花鼓? 互聯網? 發展? 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1-0035-03
海安花鼓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音樂藝術,其藝術形式融合了音樂、舞蹈、雜技、器樂等多種藝術形式。海安花鼓表演藝術有著豐富的藝術特征與鮮明的地域性,主要講述了女性漁民與村民的日常生活與勞作,體現了女性的勤勞與智慧。但不幸的是,最古老的海安花鼓表演形式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失傳,我們現在所欣賞到的廣場舞海安花鼓是由后人在原有表演形式的基礎上改編與創新出來的。海安花鼓的失傳直接證明了建立系統發展與傳承模式的重要性。當今環境下,如何構建海岸花鼓的發展與傳承模式,筆者將在下文結合實踐進行具體論述。
一、海安花鼓的起源與發展
海安花鼓的表演藝術最早起源于我國明代的嘉慶年間,因當時江蘇省的南通地區的人們世代以打魚為生,當地的藝人便將生活中的故事改編成了舞蹈藝術,生動表現出了女性漁民的生活與勞作過程。海安花鼓最初的流傳得益于民間戲曲在南通地區的盛行,作為戲曲中的表演節目,海安海安花鼓最初的人員配置為一旦角、一丑角及一生角。因表演技巧的技術含量較高,海安花鼓隨著戲曲的傳播迅速,被世人所熟知并逐漸脫離戲曲成為了獨立的表演節目。眾所周知,傳統音樂藝術最大的特點在于獨特的傳承方式,因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撐,傳統音樂藝術在傳播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言傳身教或口口相傳,而經過不同人的演繹,相同的藝術形式會形成不同的藝術特征。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海安花鼓也形成了“十里花鼓舞不同”的藝術魅力。但不可否認的是,言傳身教、口口相傳等自然的傳播、傳承形式雖然有著鮮明的特色,有助于藝術形式的創新與發展,但在傳播的過程中也難免遺失很多藝術特色,這是非常可惜的。直至今日,我們雖然能夠欣賞到群芳艷舞的現代海安花鼓,但海安花鼓最初的表演形式已經無法考證。只有將海安花鼓的表演形式記錄下來,后人在創新的過程中才能有據可依,發展與傳承才能更加全面。
每個時代都有一個代名詞,而當今時代是互聯網的天下,海安花鼓也因為互聯網傳播的便捷性與廣泛性迅速由江蘇地區擴展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我們也應該借助時代的特征與時俱進,幫助海安花鼓建立健全的發展與傳承模式,為我國傳統音樂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堅實的根基。
二、海安花鼓的藝術特征
(一)獨特地域性的音樂特征
海安花鼓表演藝術最鮮明的藝術特征莫過于音樂與律動的獨特地域性。首先,從音樂方面來看,海安花鼓的伴奏均取自于當地的民間音樂。據有關資料記載,早期作為戲曲表演節目的海安花鼓采用的伴奏為戲曲的曲牌以及南通地區的民間小調。首先,在曲牌方面“花鼓調”“蓮湘調”這兩個曲牌最為常用,其中“花鼓調”為湖南地區特色劇種花鼓戲的音樂素材,而“蓮湘調”是蘇北地區地方戲曲的曲牌,海安花鼓舞蹈動作中“十八翻滾蓮湘”便是在蓮湘調的基礎上創作、發明的。其次,早期的海安花鼓也會采用一些民間小調作為表演的伴奏音樂,如江蘇地區“倒花籃”與“穿心調”,其中“倒花籃”為江蘇地區的傳統舞蹈節目,“穿心調”則是由安徽地區傳來的一首節奏強烈的民間小調。從伴奏音樂的舉例中可以看出,海安花鼓伴奏音樂的取材均是當地流傳度較廣,且音樂的風格也舞蹈息息相關。音樂與舞蹈較高契合度是決定海安花鼓藝術性與觀賞性的重要因素。
隨著海安花鼓在民間的傳播與傳承,伴奏音樂雖然有所變化,但選材卻繼承了江蘇地方音樂的特點。如近年來根據傳統海安花鼓創編的廣場舞音樂方面選用了花鼓戲具有特色的律動與節奏,而伴奏則是江蘇地區民歌的融合,系統創作與創編使海安花鼓的藝術特色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現,而表演內容也獲得了較大擴充。與此同時,電子樂的加入是現代海安花鼓音樂的特色之一,電子樂特有的音色使得音樂的地域性更加突出,從而使音樂更具有辨識性。
(二)平易近人的舞蹈藝術
舞蹈是海安花鼓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主要特色體現在舞蹈動作的平易近人。在早期的海安花鼓中,舞蹈帶有一定的劇情性。根據清代吳錫麟所著《新年雜詠抄》中記載:“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姐,田公,漁婦,裝態貨郎,雜喳燈術,及博觀眾之笑”,從敘述中可以看出,早期的海安花鼓有著明確的角色分工,而舞蹈方面主要有:風擺柳、麻雀移步、頷首搖擺,顫悠相濟、欲動先出胯,舉步微微顫五個動作。單從這幾個動作的字面意思看雖然看不出與其他舞蹈動作的不同,但是,在實際的表演中,這幾個動作表現的確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細節。如“頷首搖擺,顫悠相濟”動作,就表現了女性漁民勞作時熟練的手法與悠然自得的心情。
現代的海安花鼓與傳統海安花鼓相比減少了舞蹈中的劇情性,而通過系統的創作與創編增加了舞蹈的藝術性。在角色方面,現代海安花鼓一改此前男女混合的角色劃分,改為女子群舞的形式,從氣勢與整齊上獲得了較大的改變。與此同時,在舞蹈道具方面,傳統海安花鼓所使用的扇、花棍與銅鑼統一改為了右手花扇,左手花鼓的形式。扇子是女性柔美的象征,而花鼓又能體現出內心的澎湃與激情,扇與鼓的結合從剛柔并濟的角度進一步對女性進行了細膩的塑造。
三、海安花鼓發展與傳承模式構建的意義
(一)古老藝術的傳承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海安花鼓隨著不斷的傳承已經被新的形式所覆蓋,而最初的表演形式已經失傳,這也直接證明了建立系統的發展與傳承模式的重要性。首先,系統的發展與傳承模式可以起到記錄歷史的作用。雖然在古代時期也有海安花鼓的相關記載,如清代民俗畫《三十六行風俗畫》,通過繪畫的形式記錄了海安花鼓的舞式與舞姿,但繪畫畢竟無法真實還原動態性較強的舞蹈藝術,而當今時代則可以利用視頻的形式將表演形式被記錄下來,這樣一來不論海安花鼓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怎樣的發展或以怎樣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人們都能夠查閱到此前記錄下來的數據,從而為研究、創新提供更好的參照。其次,構建海安花鼓發展與傳承模式還能夠有效地促進海安花鼓的傳播。在傳統的傳播模式中,傳統音樂藝術的傳播需要依賴人口的流動,而依靠人口的流動進行傳播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發展與傳承模式的構建可以對海安花鼓的傳播進行系統的策劃,如可以將海安花鼓與互聯網相結合,形成“互聯網+傳統音樂”的傳播模式,利用互聯網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特點將海岸花鼓推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傳播范圍的擴充則更有利于海安花鼓的發展與創新,形成連鎖的發展效應。
(二)文化自信的建立
最后,海安花鼓是古老的傳統音樂藝術,感受、學習海安花鼓能夠幫助人們建立堅定的“文化自信”。眾所周知,在互聯網發展以及音樂多元化的大環境下,新興的音樂形式通過網絡迅速傳播,許多所謂的“神曲”迅速得到了人們的青睞,筆者并不反對人們在疲憊之余欣賞所謂的“神曲”,而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的是能夠散發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藝術形式,紅極一時的網絡歌曲顯然無法達到幫助建立、提升“文化自信”的要求。而海安花鼓作為古老的傳統音樂藝術,學習、欣賞不僅能夠提升文化藝術修養,同時能夠讓人們了解到古時人們的生活與智慧,從而建立起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自信,海安花鼓建立“文化自信”的功能也是其他新興藝術形式無可比擬的。
四、“互聯網+”視域下海岸花鼓的發展與傳承模式構建
(一)反本修古的形式傳承
構建海安花鼓的發展與傳承模式首先需要一個“點”,這個“點”可以理解為構建模式的基點。基點的選擇很多人會認為需要一個系統的方案或是深入研究海安花鼓,從而創新出更具藝術性、技巧性的舞蹈動作或表演形式。針對以上觀點,筆者認同需要建立系統的方案對海安花鼓的研究與創新,但這并不是構建發展與傳承模式的基點。創新的前提在于傳承,只有了解最初的形式,在縷清發展的脈絡基礎上,才能對內容進行創新。而這樣的創新才能在更準確的基礎上將傳統音樂藝術發揚光大,否則即使再新穎的創新也僅是有其形式而無其內涵。所以,當下最主要的任務乃是深入研究海安花鼓的起源與發展過程,盡可能地還原海安花鼓最初的表演形式,在最初的表演形式上了解每個時期海安花鼓的發展脈絡,這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海安花鼓的藝術內涵,更重要的是能夠了解當時人們創作和表演海安花鼓時的初衷與想法。在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在傳承的過程中將每一個動作展現得更加到位與傳神。
(二)結合時代的內容創新
傳承固然重要,但一味的傳承便會使發展停滯,最終也將會被時代的車輪所淘汰。創新是傳統音樂藝術最薄弱的環節,很多瀕危的傳統音樂藝術并不是因為傳承的不夠到位或后繼無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沒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內容。眾所周知,音樂藝術的發展需要獲得欣賞者的支持,而欣賞者的審美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一種藝術形式一直保持在原有的基礎上沒有創新,那么欣賞者便會產生審美疲勞,從而選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欣賞。所以,若想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站穩腳跟,收獲欣賞者的青睞,海安花鼓就必須時刻保持創新的狀態,結合當下環境選擇符合人們審美的元素對內容進行創新。在創新意識方面,海安花鼓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在傳承的模式上,海安花鼓并沒有選擇戲曲有板有眼的傳承模式,而是在民間自由地傳播,這也形成了“十里花鼓舞不同”百花齊放的局面。其次,在與時俱進方面,海安花鼓近年來的發展可謂是可圈可點,除了在表演內容上進行了精心的創編以外,還融入了近年來新生的藝術形式廣場舞之中,而最具亮點的便是在伴奏音樂中加入了電子音樂的元素。當然,些許的成就并不意味著可以停止創新的步伐,面對互聯網發展如此迅速的大環境下,海安花鼓唯有保持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才能永葆活力,不被時代淘汰。
(三)雅俗結合的運營模式
運營模式是保證海安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很多音樂藝術的運營都會面臨同一個問題,那便是雅俗的取舍,如果走高雅化路線會收獲專業人士的擁戴,但會失去大量的平民群體,平民參與較少也會導致海安花鼓表演人員的稀缺。反之,如果選擇大眾化的運營模式則無法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缺少專業舞蹈人員的研究,海安花鼓便會無法得到創新,同樣也會影響長久的發展。所以,只有雅俗結合才能長期立于不敗之地。所謂雅俗結合其實就是“度”的把握,結合海安花鼓當前的發展形勢,與廣場舞結合共同發展是最好的辦法,這是因為廣場舞也面臨著雅俗取舍的窘境,而海安花鼓表演中涉及了諸多高難度的舞蹈技巧,正好可以彌補廣場舞深度不足的缺憾,反之,廣場舞有著非常高的群眾基礎,海安花鼓也可借助廣場舞被更多人所熟知。兩者的結合可以形成優勢互補、互相促進的共同發展局面。
(四)“互聯網+”傳統的傳播策略
在“互聯網+”視域下,很多人認為只要專攻互聯網方向便能夠獲得較好的發展。但問題在于,海安花鼓屬于實踐性較強的舞蹈藝術,互聯網運營只能幫助其獲得較為廣泛的傳播,而真正的發展與創新仍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工作者不斷地實踐。在制定傳播策略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互聯網+”的涵義,結合并不等于選擇其一。所以,海安花鼓在進軍互聯網的同時一定不能放棄傳統的傳播模式,從上文的分析也可看出,傳統的傳播模式有利于海安花鼓的創新。這樣互聯網加傳統并行的傳播模式可以使更多不同表演形式、表演風格的海安花鼓在互聯網中傳播,人們在欣賞時就不會產生審美疲勞,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海安花鼓的起源出發,分析了海安花鼓發展與傳承模式構建的意義,在實踐的基礎上闡述了當前環境下海岸花鼓的發展與傳承模式構建思路。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只要運用得當就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而盲目的跟風也會將自己埋沒在網絡的海洋中。這也進一步要求海安花鼓在模式構建的過程中需更加謹慎,在熟知優勢與劣勢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制定策略。
參考文獻:
[1]何際峰,周亮.海安花鼓的歷史源流與當代傳承反思[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02):99-102.
[2]劉同春.廣場舞蹈"海安花鼓"的動律特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9(02).
[3]鄧瑩.淺談南通地方民間舞蹈海安花鼓的風格特征淺談南通地方民間舞蹈海安花鼓的風格特征[J].大舞臺,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