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揚
【摘 要】基層社區治理,是城市網狀治理結構的基礎組成部分,對于維護城市和諧穩定、促進地域經濟健康和有效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城市基層社區治理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價值,同時其行為模式也具有自組織的特征。基于耦合理論視角下對于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研究,就是從影響治理效果的關鍵要素出發,尤其是著眼于社區內部各利益關系及相關主體間的相互作用及影響,進而本著協同治理、多元參與的原則與理念,以提升社區內部隔離利益主體間的行為耦合程度為目標,最終將城市基層社區打造成一個科學、和諧、穩定而完整的“生態系統”。對此,本文在就基礎概念加以論述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構架與策略。
【關鍵詞】耦合理論;城市社區;社區治理;治理架構;治理對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城市基層社區治理及創新策略的研發與實踐給予了高度注重與持續關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環節,也是基礎環節,更是關乎廣大居民是否能夠獲得幸福感與獲得感的關鍵舉措。尤其是現階段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于城市基層社區治理問題的研究極具現實意義。當然,城市基層社區治理在實際推進過程當中也面臨著諸多難點,不僅人少事多,還需要協調各方。如何才能夠有效協調社區內部各方力量的利益訴求的同時,能夠有效調動局面參與到社區治理,使社區治理更加精細、到位,這是現階段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難點問題,卻也是重點問題。對此,可以基于耦合理論來深入認知與有效創新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新模式。
一、主體概念界定
(一)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概念
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復雜的生態系統,就其一般概念來講,可以認定為:在特定公共區域內由密切相關的不同利益主體(政府、社區、居民),為實現社區和諧、穩定及可持續發展,達成價值共識或形成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在建立相互協商與談判機制的基礎之上,通過合作、互動與交流來處理社區事物的一種政治與社會活動過程。
(二)耦合的概念
所謂“耦合”之“耦”,原有兩人并肩耕地之意,“耦合”則指的是取合力相乘,即在相互聯系、影響與作用之下,實現力的最大化。“耦合”更加側重于強調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與良性互動,當然,實現“耦合”還需要一定的條件,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其一,不同系統之間是相對獨立而并非絕對獨立的關系;其二,不同系統之間存在著交流與聯系;其三,各系統內部及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與作用。
二、基于耦合理論的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架構
在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過程,本身就是各相關主體就相關事務進行互動、談判、協商與處理的過程,而且以追求和實現和諧、民主、有序、有效的基本價值共識的利益為最大公約數,與耦合理論所呈現的組織行為及特征高度契合,換言之都集中體現了耦合關系。對此,為了進一步理清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當中各關鍵要素和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進而為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就需要基于耦合理論來制定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架構。
其中,在治理主體的架構當中,政府方一方面要讓渡部分權利,來使社區逐步承擔與行使越來越多且越來越主要的治理責任和權利;另一方面也要為社區和居民的進一步自治搭建可靠平臺。在政策和制度設計當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性制度,從總體上來規范城市基層社區的運行;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社區及居民的主體作用,鼓勵通過互動協商來推進多樣化、精準化、細致化、人文化的執行運作類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在社區治理具體過程當中,要選用合法合理合規的社會治理工具,比如基于協商共治,實現由政府、社區、居民、企業單位等多主體來形成良性互動與合作;另外比如基于多元治理主體的相互約束機制,來明確各主體的權、責、利范圍。在治理結果運用當中,是衡量治理成效并為今后城市基層社區治理工作提供指導的重要階段,在此過程當中要結合多個維度、多個標準來進行,比如各利益主體是否能夠在社區治理平臺上有效參與且擴大利益交匯的空間,廣大居民是否能夠廣泛參與等等。
三、基于耦合理論的城市基層社區治理對策
(一)宏觀層面
城市基層社區治理雖然是社會治理的一個基礎環節,但同樣面臨著由原來的行政力量單一化管理或單一部門碎片化管理向多元化管理轉變,復合治理以及合作治理成為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當前及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趨勢和潮流。當然,在此過程當中,城市基層社區治理實踐當中,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對此,為更加妥善而有效地處理多元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基于耦合理論來就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宏觀形勢層面加以有效設計,尤其是要理順、理清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與社區間的關系,包括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多元組織的組織機構。
1、促進社區治理共同價值達成
從國家角度來講,要做好戰略評估,從戰略角度來總體引領和切實規范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同時,也要將公共價值切實滲透到、鑲嵌于整個治理的過程當中。從各級地方政府角度來講,要積極尋求社區治理之“道”,即由政府引領,組織社區、居民、社會組織、企業單位等相關主體來通過協商、交流、溝通與談判等,來達到共同價值。
2、創新有效實踐并增強制度自信
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開發與創新治理政策及制度的過程。新時期,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所面臨著的內外部環境發生著巨大變化,而為了更好地適應與促進社會轉型發展,當前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應當鼓勵公眾廣泛而深入的參與到社區治理的實踐創新之中,群策群力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和落實協商共治,為城市基層社區管理的創新實踐提供更多的可能。另外,在基層社區群眾參與的過程當中,還應要有制度自信,要在互動與協作的基礎之上,集中力量辦大事。
3、著重于制度的設計與完善
深度加強并切實發揮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耦合性關系及耦合性作用,加強制度的設計與完善,以發揮頂層設計的引領與規范作用,以保障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以保障政府的有效分權等等。
(二)微觀層面
1、明確權利邊界與責任地圖
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相關主體的權利與責任必須加以明確,以確保治理過程、治理行為及治理結果的合法、合規、合理、合情的同時,實現國家政策與居民利益訴求的無縫對接。為此,要建立健全針對社區治理主體的監督與約束機制,明確不同行為主體間權利與行為邊界的同時,由社區居民來對治理主體加以監督與問責。
2、強化主體間的溝通與協商
城市基層社區治理過程當中,涉及主體較多且各主體利益訴求的重心也有所不同。對此,要進一步強化主體間的溝通與協商,著力于為價值共識的形成構建有效“平臺”,比如就某一具體社區治理問題或議題開展協商與談判實踐,社會治理的直接主體及間接主體共同參與完成。
3、完善社區治理的制度規定
在城市基層社區治理過程當中,除國家相關政策法律規定之外,社區內部的制度規定同樣可作為治理依據。對此,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社區治理的相關制度規定,而在此過程當中需要決策者廣泛地征求社區居民意見,以耦合理論為指導,通過協商、談判來就制度規定達成一致。
總而言之,耦合理論不僅僅從深層次角度揭示或反映了城市基層社區管理所存在的內在邏輯,同時也為新時期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視角。
(中南民族大學2018級社會學碩士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0)
參考文獻:
[1]蔡書芳.以保基層運轉為抓手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建設[N].西安日報,2020(06).
[2]何凌超.抓頂層抓精細激發社區治理服務新活力[N].中國社會報,2020(01).
[3]楊蕊.新時代背景下城市社區治理創新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9(12).
[4]王志立.基層社區治理的時代之困與創新路徑[J].領導科學,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