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展業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和拉動性,其對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綜合影響力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會展業既要應對沖擊,又要實現發展。對此,文章基于重慶市會展業發展現狀,探討了會展業主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打造成渝會展共同體、創新會展發展模式、做強會展市場主體等舉措,提升會展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建議。
【關鍵詞】重慶市;會展業;“會展+”;新常態;產業關聯;會展創新
會展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要部分,其產業聯動系數高、帶動效應強,在拉動消費、增進交往、擴大城市影響力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因此,立足區位優勢和產業布局,推動會展業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20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圍繞建設內陸國際會展名城,培育引進國際會展品牌,完善會展功能配套,優化生產性、生活性會展服務,高水平籌辦特色展、專業展。
一、重慶市會展業發展現狀
(一)會展規模效益穩步增長
2019年重慶市共舉辦各類展會活動513個,展出面積由2015年的702.3萬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992萬平方米,重慶市會展規模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在較高的產業聯動效應帶動下,會展業綜合效益持續增長,2019年重慶市會展業實現直接收入213.8億元、同比增長17.7%,其拉動餐飲、住宿、旅游、娛樂和購物等消費約1924.2億元、同比增長22.1%,這有效促進了重慶市經濟的發展。
(二)會展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在會展業數量規模擴大的同時,重慶市展會質量和層次也在不斷提升。除了西洽會、智博會,重慶在2019年還舉辦了市長顧問團年會、亞太零售商大會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點展會,其引進了藥機展、藥交會、全國糖酒會等知名品牌展會,培育了立嘉機械展、摩博會、汽車工業展等本地品牌展會,發展了潼南菜花節、大足五金展、巫山紅葉節等區域性會展與節慶活動。
當前,重慶市會展業已呈現出規格層次較高、展會品牌響亮、區域特色鮮明等特點,這成為了重慶城市營銷的一張靚麗名片。
(三)會展政策體系趨于完善
2009年1月,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意見》(國發〔2009〕3號)確定把重慶打造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的“會展之都”。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文件精神,重慶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會展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渝府發〔2015〕59號)、《重慶市節慶展會論壇活動管理實施細則》(渝會展辦發〔2015〕6號)、《重慶市會展業創新提升行動計劃(2018—2020年)》(渝府辦發〔2019〕36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其涵蓋了宏觀指導、規范管理等多項內容,對扶持會展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會展硬件環境不斷優化
重慶市已建成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重慶展覽中心、重慶農業展覽館、重慶規劃展覽館、三峽博物館等6個會展場館,展場總面積達到約50萬平方米,規模位列全國第三。同時,場館周邊區域交通、餐飲、休閑等配套功能不斷完善,如悅來片區軌道6號線、10號線均已通車,30萬平方米公園已完工,服務能力日益提升。在場館功能建設中,重慶市以數字化為導向,不斷推進5G網絡全覆蓋、一站式智能化服務平臺打造,這有效增強了用戶的觀展服務體驗。
二、重慶市會展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品牌化規模展會數量不足
重慶自辦展會的專業性題材相對偏少,且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展不多,其存在專業展少而展銷會多、流動展多而品牌展少、低端展多而高端展少的“三多三少”現象。真正能夠辦出影響和規模,并能持續發展的展會鳳毛麟角,這需進一步培育和發展與地方產業基礎相融合的專業展會和品牌展會。
(二)市場主體綜合實力不強
重慶市具有舉辦大型或國際會展經驗的展覽公司較少,多數會展企業的市場運營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有限,其對展會的組織和宣傳力度不強,且布展水平不高,從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同時,會展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力較弱,存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政府的現象,其在市場競爭中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這不利于會展業長久發展。
(三)會展市場碎片化現象嚴重
重慶市會展行業中存在多頭辦展、重復辦展的現象,而同一題材的展會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惡性競爭、多頭泛濫等問題,這就使得辦展質量參差不齊,從而極易造成會展資源的浪費。同時,部分會展業發展重點區域對會展業發展定位和布局不清晰,其缺乏對資源整合的有效引導,因此會展行業發展的整體協調功能和行業自律機制還有待完善。
(四)會展高端人才相對缺失
重慶市會展從業人員與行業實際需要有著較大缺口,高端策劃人員、高級管理人員以及互聯網專業人員等高端人才嚴重短缺。同時,從業人員的專業結構與工作需要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其在會展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方面也還有待增進,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會展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五)會展配套服務能力有限
雖然重慶市會展配套建設已有較大進展,但總體而言仍較為滯后,特別是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周邊配套建設和發展進度較為遲緩,其在吃、住、行等方面的設施對接不夠全面,如高品質餐飲配套不足等,這與會展業發達城市的“無縫接駁”還存在較大差距。同時重慶市會展行業在提供與會議、展覽相關的商務辦公、同聲傳譯等服務技能方面也有待提高。
三、加快重慶市會展業發展的思考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地會展業發展進度遲緩,展覽項目數量和規模都有所減縮,會展產業鏈面臨業務暫停、利潤減少、線下模式短期內難以恢復等問題和挑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會展業既要應對沖擊,又要實現發展。對此要立足實際,突出特色,著眼提高會展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創新會展業態模式,提升會展服務水平,從而真正形成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具持續性的供給體系。
(一)打造成渝會展共同體,形成一體化發展
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機遇,加大區域間會展資源要素的整合,創新會展新題材新模式、籌劃特色品牌展會,形成優勢互補的會展平臺。
第一,強化統籌合作。對此要樹立川渝一盤棋的全局觀念,加大統籌協同力度,加快推進成渝兩地會展融合發展與合作機制建設,加強兩地會展發展思路、項目布局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對接,從而打造多層次、多領域、優勢互補的會展業合作平臺。
第二,加強資源整合。政府要加快成渝兩地會展場館及配套設施、會展品牌、會展人才等軟硬件資源的深度整合,推動會展項目、參展企業、會展服務、會展人才等要素在城市間合理流動和有效聚集,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實現互利共贏。
第三,推動聯合辦展。對此要結合發展實際,創新“一會兩地”“共同舉辦”“輪流舉辦”模式,加強標志性重點展會合作,籌劃特色品牌展會,提升會展經濟競爭力。同時,要理清雙方共同優勢產業,結合產業鏈條做大做強專業展。另外,要利用川渝兩地的文化特色,聯合餐飲、娛樂及服務策劃消費類展覽項目。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戰略,謀劃新的會展題材,如“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展”等。
第四,突出差異互補。成渝兩地在會展供給規模、行業結構、要素資源等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在推動會展業發展中要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發展目標,實現功能重構、優勢互補,從而避免區域重復辦展和惡性競爭。
(二)創新會展發展模式,激發增長新動能
重慶市應緊隨數字經濟趨勢,推動會展業態模式的創新運用,以創新增強展會的粘性和影響力,提升會展核心競爭力。對此,首先要構建線上展會平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政府要引導并扶持會展企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舉辦線上展會。同時,要深化智能化手段在企業間對接、洽談等溝通合作過程中的應用,從而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多贏;其次,要推動線上線下辦展融合發展。推動辦展模式的創新發展,能夠促進展會項目的數字化轉型,對此要引導線下展會項目開通線上展覽,探索線上會展和線下實體會展融合發展新模式,從而實現相互補充和共同促進的效應;再次,推進會展跨界融合。政府應緊抓會展經濟的溢出效應,實施“會展+”戰略,推動會展與農業農村、工業信息、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協同發展,促進“會展+文創”“會展+旅游”“會展+賽事”“會展+美食”等互動融合,從而提升會展整體效益;最后,促進會展產業鏈協同。政府應培育發展會展營銷、會展專業審計、科技、旅游、體育等現代會展服務新業態,從而為展覽項目提供高效的全方位服務,這將促進會展產業鏈整體協調發展。
(三)做強會展市場主體,提高市場化水平
為做強會展市場主體,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此可通過政府的扶持引導,實現會展業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雙提升。
第一,壯大市場主體。政府應支持會展企業通過兼并、參股等資本運作方式,擴大經營規模,奠定國際化發展基礎。同時要鼓勵優秀的會展企業拓寬視野,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有序開拓國內外市場。另外,要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會展企業,強化行業示范效應。
第二,引進培育品牌展會。政府應積極發展以智能制造、軟件和信息技術、醫藥研發等優勢產業和服務為內容的展會,促進會展專業化提升。同時要梳理國內外重點展會清單,主動對接國家部委、國家級行業協會組織和大型組展公司,積極申辦和承接行業品牌展會。
第三,加快國際化步伐。政府要增強國際合作意識,引導支持企業加入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等國際會展組織,爭取更多展覽獲得國際認可。會展企業要加強與國外知名會展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第四,促進市場化運作。政府要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會展項目的組織實施流程中,對此要開展市場化專業服務,激發會展業市場化發展潛能和活力。同時,政府應進一步簡政放權,通過加強行業監管和提升政府服務能力等方面,優化會展業營商環境“軟實力”。
(四)夯實會展發展基礎,優化配套服務功能
重慶市會展業應當借鑒會展發達城市的優秀經驗,夯實會展配套服務設施,并提升舉辦展會項目地承載能力和服務能力。
第一,先要完善會展配套建設。重慶市要以悅來會展城為重點,加快國際博覽中心周邊的交通、餐飲、娛樂等基礎配套建設,推動中高端餐飲等集中布局,更好地實現與國際接軌。
第二,要突出智能化改造。重慶市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與會展產業的互動融合,以創新應用促進會展行業管理和服務模式的轉變,提升會展政務服務效率。
第三,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重慶市要規范會展經營服務、從業人員資質和信息技術等一系列行業標準,推進辦展標準化,建立健全會展業信用體系,推動部門間監管信息的共享和公開。會展業自身要提升多國語言翻譯、同聲傳譯等專業服務水平,提高舉辦國際商務、政務會議的服務水平。
第四,重視人才建設。重慶市要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引導學校和會展企業間構建起合作培養會展人才的平臺載體,從而通過形成理論和實踐循環互動的良好機制,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發展。另外,重慶市應大力引進會展高端人才,特別是在會展經營、行業管理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復合型人才,在入戶、住房和子女入學等方面要給予其一定的支持。
(五)健全會展體制機制,形成發展合力
重慶市要充分發揮體制機制的導向作用,完善會展業發展各項政策措施,有效保障會展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一,健全管理機制。重慶市要建立健全會展業主管及關聯部門的溝通協作機制,及時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共同促進會展業的健康發展。探索建立市、區、展館三級聯動保障機制,充分調動宣傳、交通、文旅、海關、衛生防疫等部門的工作積極性,提升舉辦國際性展覽、國際性會議相匹配的服務保障水平。
第二,完善政策措施。政府應順應會展業發展客觀規律,結合地方實際,不斷完善已有的規范管理、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文件的宣傳力度,提升不同層級政策文件的落地實效。拓展會展融資渠道,設立相應的發展基金,引導和扶持會展企業加大創新發展力度,打造和樹立優質會展品牌,提升發展的質量。
第三,強化宣傳推介。政府應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資源,借助西洽會和智博會等重大展會活動,通過品牌宣傳、招商推介、經貿交流等方式宣傳重慶形象,并要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會展行業發展的熱點主題交流活動,不斷擴大“全統計監測制度。另外,要建立會展統計指標體系和會展大數據庫,這能為會展業科學管理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同時,政府要建立重點企業的監測制度,從而及時掌握企業經營情況,幫助和引導企業更好地解決問題,進而保證會展業的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
(中共重慶市渝北區委黨校,重慶401120)
參考文獻:
[1]郭牧.2019中國會展產業年度報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2]趙駒,梁正.基于雙鉆石模型的成渝會展業合作發展探析[J].西部論壇,2013(3)
[3]成功偉,楊娟.中國西部城市會展業競爭要素比較分析——以成都、重慶為中心的研究[J].城市觀察,2016(2)
[4]趙富森.新常態下中國會展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6
[5]顏晶.新常態下對重慶會展經濟發展的思考[J].現代商業,2016(29)
[6]周健華,胡桃境.“一帶一路”倡議下重慶建設長江上游地區會展之都的策略[J].工業經濟論壇,2017(6)
作者簡介:馬麗(1986—),女,新疆烏魯木齊人,經濟學碩士,重慶市渝北區委黨校講師,主要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