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區位熵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的集聚水平進行了測度,以我國東部、西部和中部26個省份2012—2017年的面板數據為樣本,通過構建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分別對三大區域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的集聚水平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裝備制造業的集聚狀態以及對區域經濟的效應均存在空間異質性。對于東部,汽車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的集聚度對區域經濟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對于西部,金屬制品業拉動了區域經濟增長,而汽車制造業和鐵路、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對區域經濟具有負面影響;中部的金屬制品制造業同樣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汽車制造業對區域經濟產生負效應。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區域經濟;產業集聚;區位熵
引言
產業集聚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學術界關于產業集聚效應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馬歇爾的空間外部性[1]。產業集聚的正外部性主要通過規模經濟、知識溢出、基礎設施共享等效應,對區域經濟產生正向促進作用,而產業集聚負外部性主要產生于集聚的中高級階段,由于集聚地生產成本高、技術創新難突破、擁擠效應與環境污染等問題對區域經濟呈現負面影響[2]。國內學者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一、研究內容與模型選擇
1.研究內容
(1)區域劃分?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我國裝備制造業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等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八個細分行業。
本文選取我國26個省份為研究對象,年限區間為2012—2017年。而且隨著我國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裝備制造業對區域經濟的促進效應不斷增強,差異性也越來越顯著,故本文將研究對象劃分為如表1所示的區域進行分析。
(2)變量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基于本文研究目的,選取了各個省份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代表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并作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即為各個省份2012—2017年裝備制造業八個細分行業的區位熵指數。此外,王建(2012)、趙立波(2015)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政府干預、地區開放程度以及資本投入的影響,所以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為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財政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所用數據均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網站以及各省的經濟統計年鑒。
2.模型的選擇
為了得到較為穩健的計量結果,通過對各變量進行F值檢驗及hausman檢驗,最終采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對其進行研究,其一般形式如下:
其中PGDP表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JS、TY、ZY、QC、YS、DQ、JSJ、YQ分別代表裝備制造業的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設備制造業、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產業集聚度。PTZ表示各省的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CZGDP表示政府的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JKGDP表示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ε表示殘差。
二、裝備制造業的集聚水平測度與空間分析
本文綜合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對裝備制造業集聚狀態的精確反映,采用產業部門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單位數作為裝備制造業集聚水平的衡量指標。根據我國東部、西部、中部26個省份2012—2017年裝備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的區位熵計算結果可知,我國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的集聚狀態在空間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基于2017年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的區位熵指數,對我國三大區域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集聚水平的差異性進行了分析。
1.東部地區的裝備制造業集聚狀態
從東部地區各行業集聚分布來看,我國東部地區的汽車制造業、鐵路、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四個行業的集聚水平區域差異性較大,而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設備制造業的集聚狀態較為集中,區域差異性小。從整體來看,東部地區中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轄市的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的區位熵均處在較高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福建省裝備制造業的集聚水平基本處在全國平均水平,而海南省除了汽車制造業以外的其他七個細分行業均處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
2.西部地區的裝備制造業集聚狀態
從西部各行業區位熵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汽車制造業和鐵路、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的集聚水平較為分散,區域差異性很大,如重慶市的這兩個細分行業的區位熵指數遙遙領先于其他省份。而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六個行業的集聚水平區域差異很小,均在全國的平均水平上下小幅度波動。在我國西部地區的七個省份中,四川、廣西和陜西省的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集聚水平基本處在全國平均水平,而云南省、甘肅省以及貴州省的裝備制造業的區位熵值較低,均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
3.中部地區的裝備制造業集聚狀態
從中部地區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集聚水平的分布可以看出,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中汽車制造業的集聚水平區域差異性最大,吉林和湖北省遠領先于其他省份,而金屬制品業等其他七個細分行業的區位熵值則比較集中,均在全國平均水平上下小范圍浮動,而且整體來看,我國中部地區八個省份的裝備制造業各細分行業集聚水平大多都是處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
綜合以上分析,我國東部、西部和中部裝備制造業的集聚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東部地區裝備制造業整體集聚水平相比較而言更高。而中西部地區裝備制造業的集聚水平則略顯落后。從區位熵指數也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對汽車制造業和鐵路、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較為重視,各地區均存在高集聚的汽車制造業和高集聚的鐵路、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省份。此外通過分析也反映出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的集聚水平不僅和區域的產業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有關,也和區域的經濟狀況有一定的聯系。
三、裝備制造業的集聚水平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本文基于個體固定效應模型,使用Eviews10.0對我國東部、西部、中部裝備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的集聚水平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影響進行了回歸分析。
1.東部區域的回歸結果分析
資本投入、地區開放程度對人均GDP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政府干預對人均GDP的影響不顯著。從回歸系數來看,鐵路、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分別通過1%、5%、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其中汽車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的集聚度對區域經濟呈正向促進效應,影響系數大約為0.2,即每當行業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增加1個百分點,人均GDP就會隨之增長0.2個百分點。此外,兩個行業對區域經濟的正向效應大于社會資本投入的影響,但小于地區開放程度的影響。而鐵路、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集聚則對東部地區的區域經濟產生了負效應。原因可能是東部地區中的北京和天津的汽車制造業比較發達,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而鐵路、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起點高、技術成本高、創新性難突破,而且該行業集聚水平的區域差異性較大,所以對區域經濟未能呈現促進作用。?
根據模型截距項分析,東部地區裝備制造業八個細分行業的集聚水平對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區域經濟的正向影響更為顯著,而對河北省和海南省的負面效應較為顯著。而且綜合來看,裝備制造業各行業對東部地區區域經濟的影響較小,差異也較小。
2.西部區域的回歸結果分析
從西部地區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社會資本投入對人均GDP有顯著的正向促進效應,而政府干預和地區開放程度的影響微乎其微。裝備制造業的八個細分行業中,金屬制品業在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下對西部地區經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且影響系數為0.51,說明西部地區金屬制品業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數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人均GDP就會增長半個百分點。而且金屬制品對西部地區經濟的拉動效應超過了社會資本投入的作用。與東部地區相似,鐵路、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在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下同樣對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具有負效應,這和該行業的特點和區域差異性有直接關系。此外,裝備制造業的另外六個行業對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沒有顯著的影響。
從回歸結果的截距項分析,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集聚對西部地區經濟的影響也較小,相比較而言,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集聚對西部地區中重慶市市經濟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對甘肅省呈現顯著的負面效應,對其他省份卻影響不明顯。
3.中部區域的回歸結果分析
從分析中部地區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社會資本投入對中部地區人均GDP的正向作用顯著,政府干預和開放程度的影響不明顯,裝備制造業的八個細分行業中,金屬制品業在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下對中部地區的區域經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影響系數為0.5,即金屬制品業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數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人均GDP就會增長半個百分點。而且金屬制品業對區域經濟的正向效應大于資本投入。汽車制造業則在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下對中部地區的區域經濟產生了負面效應,雖然中部地區的吉林省的汽車制造業比較發達,但是由于區域差異的影響,整體中部地區的汽車制造業和其他因素相比較而言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從分析結果的截距項可以看出,大多數城市的截距為負值,包括河南、湖南、安徽、黑龍江等省份,說明這些省份裝備制造業各細分行業集聚對區域經濟的作用與政府干預、資本投入和地區開放程度等控制變量的作用相比較較小。而吉林省和湖北省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集聚水平則對區域經濟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四、結論和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我國裝備制造業細分行業的集聚狀態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也存在空間異質性,而且裝備制造業各細分行業對區域經濟效應的大小和方向和產業特點和區域經濟狀況也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在我國裝備制造業未來發展過程中,各地區要有選擇性地對各細分行業進行培育、扶持和發展。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使其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做貢獻?!?/p>
參考文獻:
[1]趙玉林,汪美辰.產業融合、產業集聚與區域產業競爭優勢提升——基于湖北省先進制造業產業數據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3).
[2]吳傳清,申雨琦.中國裝備制造業集聚對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效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36(5).
[3]謝雄軍,何紅渠.基于空間面板計量的產業集聚與省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4(3).
作者簡介:楊玉竹(1994-),女,漢族,河北滄州人,碩士,主要從事技術經濟及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