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力障礙學生“隨班就讀”是融合教育在我國的實踐體現。智力障礙學生隨班就讀前景看好,但當前情形不容樂觀,文章結合自己的教研工作就智力障礙兒童隨班就讀這一就學模式和發展方向做一些探求和思考。
關鍵詞:智力障礙;隨班就讀;融合教育;策略
近年來,到學校聽課、調研,無論是城鎮學校還是鄉村小學,都會接觸到個別智力低下的兒童,即智力障礙學生。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兒童智力低下患病率在城市約1%,在農村約2%~3%,智力障礙兒童占全部殘疾兒童的70%以上。這些孩子在成長的初期,面臨的是如何接受教育,接受怎樣的教育的問題。我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普通學校應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并為其學習、康復提供幫助。”普通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適齡特殊孩子入學實行“零拒絕”。智力障礙兒童“隨班就讀”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種就學模式,是融合教育在我國的實踐體現。她的成長與發展使我國特殊教育有了質的提升,也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步伐。然而,由于隨班就讀的支持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有些學校對融合教育理念的認識與理解不到位,加之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因其自身的身心缺陷,在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心理健康、行為感知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導致目前許多智力障礙學生的隨班就讀成了“隨班就座”“隨班混讀”。那么,作為普通學校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如何依據這些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差異,幫助他們在相對學習困難的環境中獲得自信、資源和動力,以增強學習能力,進而促進其身心的有效發展呢?
一、 矯正不良行為,引領回歸主流
智力障礙學生由于身體的缺陷,通常存在著如下兩種不良行為:第一,放縱型。不受約束,任性固執,動輒打人、罵人、損壞東西,時而大笑怪叫,時而自言自語等。他們性格孤僻,任性固執,一切都從自己的情緒出發,從個人的興趣出發,我行我素,不聽老師的勸導;第二,抑郁型。缺乏應有的進取心,性格孤僻,無精打采,缺乏朝氣,活動時表現出畏縮和壓抑,喜歡“袖手旁觀”。
(一)原因探究
無論“放縱型”還是“抑郁型”智力障礙兒童,他們除了因認知受限外,更多的是周圍環境使然。智力障礙兒童通常缺少專門的教育與訓練,他們的辨別能力較差,模仿能力強,一些不文明的臟話可以毫不顧忌地說,不文明的行為也因為自身缺陷而輕易地被別人原諒。再有,智力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冷落、歧視、瞧不起,他們享受不到正常學生應有的權利和尊重,這樣長期的負面影響使他們要么破罐子破摔,制造事端、攻擊他人;要么形成消極的自我觀念,自閉抑郁,凡事都不敢嘗試,一味退縮。
(二)轉化契機
智力障礙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缺陷,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要想轉變他們的不良行為,必須把學習環境作為重要的內容。學習環境主要包括: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學習環境在教育與轉化智力障礙學生的不良行為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 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班風。在學校中,隨班就讀學生接觸最多的是同伴,與之交流最多的也是同伴,良好的班風對轉化智力障礙學生的不良行為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班集體具有更多的積極因素,如果絕大多數同學都能模范地遵守學校的紀律,有良好的品德,學習興趣濃厚,熱愛集體榮譽,團結向上,那么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智力障礙學生便能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和熏陶,向好的方向轉變。良好的班集體,容易形成積極的群體壓力使智力障礙學生“改邪歸正”,同時,智力障礙學生內心的自卑、恐懼、憂傷、焦慮、挫敗等不良情緒也會在普通兒童的關心與幫助下得以釋然,最終實現社會融合。
其次,要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自己要真正理解尊重智力障礙學生,人格上平等地對待他們,把他們看作正常的“人”。率先垂范,在方方面面做有心人,要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讓班級的同學都能接受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孩子的不良表現,不歧視他們,甚至淡忘隨讀的孩子智力障礙這個事實。教師不因智力障礙學生不良行為頻率高于正常學生,同樣的錯誤而采取不同的懲罰,“一視同仁”如同一個標桿屹立在所有學生心里。研究發現,行為不良的智力障礙學生對愛的需要、對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更為強烈。如果教師在工作中能給予真誠的關愛,能和他們建立融洽的關系,特別是遇到困難時熱情地拉他一把,便能觸動他們的心弦,引起強烈的情感震動和深刻的內心體驗。這是由不良行為智力障礙學生教育轉變的契機。
2. 調動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一個學生,對老師來說,或許只是幾十分之一,而對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促進智力障礙學生全面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老師,為了使學校教育折射到家里,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向其家長匯報孩子的進步,提供一些方法,使家長樹立信心,從心底里感覺“我的孩子是可以教育的”。同時讓家長(尤其高年級)隨時關注孩子生理變化,及時反饋信息,排除安全隱患。普通學校接收智力障礙孩子最大的擔憂是安全問題,安全不成問題,學校和家庭就能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就可以更好地教育隨班就讀學生,共同建立起為了孩子的明天而努力的信心。
二、 發掘殘存智能,增進殘健一體
(一)多“關注”發掘培養智能
隨班就讀,意味著智力障礙兒童的課程設置、教材選用等和普通學生無異,對于身心存在缺陷的他們來說學習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如果沒有特殊的關注,采取特殊的措施,他們在學習上會逐步落伍,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又使他們失去學習動力,放棄上進努力,從而使他們愈加遲鈍愚笨,如此惡性循環會和普通孩子差距越拉越大。因此,教師在學習上要多關注這些特殊的學生,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發掘培養智能。備課設計時,心里裝著智力障礙兒童,要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學情設計相應的指導環節;指導讀書時,尊重差異,注重示范,把特殊兒童放到教學的主體位置上;發言討論時,耐心聆聽,適時指導,給予智力障礙兒童同等的機會;作業練習時,適當降低要求,體現彈性,保證特殊兒童達到底線要求;個別輔導時,循循善誘,及時鼓勵,給予智力障礙兒童更多的耐心。
對特殊的兒童,要給予特別的關愛,這是真正的面向全體,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同時,教師要注重對特殊兒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創設個性化的教學情境,注重人文關懷,激發興趣,溫潤情感,培養意志力和耐挫能力。
(二)結“學伴”助力智力提升
對智力障礙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除了老師的精心輔導外,還應積極挖掘、利用好學生資源,我們可以讓優秀學生或班干部跟智力障礙學生結成互助學習對子,幫助他們進步,我們還可以將智力障礙隨班就讀學生與性格溫和、樂于助人、學習成績好、責任心強的同學安排為同桌,讓優秀學生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以孩子自己的方式,在課堂討論、課后練習時給他們必要的講解和幫助,達到兵教兵的效果。讓智力障礙學生感覺到遇到困難,老師和同學都愿意幫助他,更讓其知道大家注重的不是他的學習成績有多好而是他的每一點進步,克服心理上的懼怕,激起學習上進心和求知欲。
(三)用“成功”驅動智力發展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體驗能使學生產生自我滿足和愉快的情緒感受,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智力障礙孩子創設“成功”的機會很簡單:在知識的傳授上降低要求,減小坡度;在接受知識方面縮小容量,減少數量;在識記能力培養上勤練習,常鞏固;在方法上,通過回答問題、聊天等途徑,表揚其課堂表現,往往就是課堂上一個簡單問題的回答、老師不經意的一個微笑、一句鼓勵,便成為其前行的動力,待他們的自信心一點一滴地培養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的思維漸漸與大家同步。
三、 采取多元評估,促進和諧發展
智力障礙兒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及社會支持保障體系的不健全,導致出現了發展的滯后性和嚴重失衡現象,而目前對智力障礙兒童的評估還基本上以一維智能為標準。單一的智力評估加大了智力障礙兒童與正常兒童間的差距,單一的智力評估不能反映智力障礙兒童生命成長的豐富性,必須讓評估成為一面“多棱鏡”,透射出智力障礙學生的多彩光譜,映射出他們的生命全景。
“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優秀者。對智力障礙學生的評估應立足學生的生命發展,尊重智力障礙學生內在發展的呼喚,讓他們在評價中享受教育,在教育中成人、成才,對智力障礙學生的評價應充分考慮其多種能力的發展,要打破“考卷定終生”的傳統做法,不僅僅要關注知識是否落實,更要關注孩子情感態度上是否有提升,在評估中既評價智力障礙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還評價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特長、行為習慣與道德品質等康復與發展的亮點,使智力障礙學生盡可能地康復與發展。評估的實施要有發展性,要針對個體的不同特點展開,環境的設置應與實踐相結合,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時間和方式,全面宏觀地評估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結果。評估的結果不與他人比較,只將受評者自身的強項和弱項比較、前期和后期比較。評估的終極目的也只是為了給學習者以“建議”,促進其后續的學習。
多元化評估既有助于提高智力障礙兒童適應主流社會的能力,增強生活的信心,也給教師提供了對正常學生加強不歧視殘疾人教育的良好契機,讓他們善待特殊兒童,不再有標簽意識,促進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對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是一個艱辛、漫長、復雜的過程。也許智力障礙生永遠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但他們依然是文明社會的一員。我們要始終圍繞智力障礙兒童的特殊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服務,努力為他們今后自立、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打好堅實基礎,讓這些殘缺的蓓蕾絢麗綻放!
作者簡介:張德華,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淮北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