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芳
小學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雖然存在差別,但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和方向,都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高尚品質。小學道德教育泛指學校在思想品德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規范性引導和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注重培育小學生的心理綜合素質和整體素質的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階段,要使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只有關注每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端正他們的行為道德規范,才能培養出健全、擁有良好品德的人。筆者認為,小學道德教育要從心理健康教育開始,培養學生從小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樹立正確的處事觀,幫助他們將來成為一個道德品質優秀、高智商、高情商的綜合型人才。
共同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
家庭與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兩大主陣地。筆者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影響比學校更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個孩子都是家庭基因和倫理價值觀的縮略圖。因此,對學生進行完備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求家校配合,班主任要與家長多交流學生在家中的情況,了解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態度影響,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學校要經常召開家長學校專題講座,結合社會不健康心理甚至犯罪心理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告知家長不可拔苗助長,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幫助孩子發展,學會建立平和的心態看待生活中的諸多問題。這就要求家長提升自己的言行素養和處理日常矛盾的能力,特別是在遇到生活挫折時的心態,將成為孩子日常的學習榜樣。學校要經常組織家長參加閱讀會議、親子關系社團、心理成長沙龍,定期組織校園家長關愛等活動,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共同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奠定根基。
情境中潛移默化
學校在思想品德授課時,應當將其涉及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穿插到課堂上,并千方百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中學習,以提高德育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走進大自然”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學校的小樹林,或附近景色優美的花園,讓學生親身感受溫暖的太陽、和煦的春風、生機勃勃的花草,并教導學生:面對大自然的美好要懂得感恩,不要傷害花草樹木;要像太陽一樣溫暖大家,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要像小草一樣,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學校要積極創設現實情境,對學生潛移默化中進行德育,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身臨其境,理解他人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特別是班主任在課堂上應結合學生實際,努力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感受,學會理解他人,有利于建立學生的良好人際關系。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有關“規則”的相關內容時,為了使學生能正確理解并合理運用規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幫助學生明白生活中遵守規則的重要性。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并列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交通規則、游戲規則等方面的相關內容,以及不遵守規則時產生的危害。經過激烈討論后,學生紛紛列舉出了不遵守交通規則會導致車禍、交通堵塞、人員傷亡等危害;而諸如尊老愛幼、鄰里團結、禮尚往來、和睦共處以及愛護公共設施等,是我國社會生活規則的重要體現。在指導學生區分和理解這些規則內容后,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守則》的相關內容,列舉課堂教學中學生大聲喧嘩會破壞教學秩序,缺少課堂規則約束力,阻礙教學的正常進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以后日常生活或學習中嚴格遵循規則,懂得了這些文明的規則更容易理解人,培養了學生的同理心,便有了良好的品德風尚。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學生的心理健康是記載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筆者作為班主任為每位學生編寫心理健康的動態概況,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參考。如筆者班上曾有位學生在教室里屢次拿走其他同學的東西,有一次被教師沒收后,詢問原因后才發現該生因為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幾乎沒有給他買過零食。第二天,筆者悄悄地給他買了一些餅干等零食,并告誡他:換作別人拿走你最喜歡的東西,你同樣也會不高興;盡管家庭條件不好,但不經別人同意就拿別人東西的做法是不對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請求別人。后來他慢慢改正了這個不良習慣。筆者認為,正是自己注重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表現,用心關注學生的心理表現特征,并采用有效的激勵與修正手段,才很好地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讓德育教學更顯成效。
結束語
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壓力的增加,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學習壓力導致自殺的心理健康案例很多。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的生命成長、優秀道德品質形成至關重要。學校需要經常組織諸如“我的生命不只屬于自己”“人為什么活著”等活動,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教學內容。學校在開展道德教育時,更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突破口,全力以赴,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信仰、生活觀和價值觀,這是班主任工作核心育人的最大意義。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