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試卷講評課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查漏補缺的重要依據之一。如果教師能夠高效講評,對知識進行有機的歸納、梳理和拓展,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就能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對試卷講評課的探索和研究是教師們應該重視的課題之一。
關鍵詞:初中英語;試卷講評課;誤區;對策
一、 試卷講評的誤區
許多老師對試卷講評課重視不夠,沒把講評課放在一個重要位置上,考試過后反饋不及時,有時候教師們往往把大部分精力傾注到新授課上,看輕了講評課的分量,對講評課重視不夠,很多時候學生犯的錯誤和偏差得不到及時糾正和修正,錯失了鞏固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大好機會。
教師有時把講評課視為簡單的訂正答案,輕描淡寫,淺嘗即可,有的老師甚至直接把答案抄在黑板上或投放在大屏幕上了事,學生成了抄答案的機器,學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所云。
有的教師習慣把試題從頭至尾,按部就班地從第一題講到最后一題,喋喋不休地“滿堂灌”前面出擊,沒有重點,不分主次,總覺得漏掉某道題,就會不放心。其實一套試卷中各道題的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考查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學生水平不一樣出錯的數量和程度肯定也是不一致的。在講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重點,事無巨細,教條地從第一題講到最后一題,結果出力不討好,學生不買賬,甚至會導致學生心生厭倦,沒有興趣聽,不愛聽。
再者試卷講評大多數僅是就題講題,就題論題,停留在淺層次上,不重視解題的過程和方法,不重視知識的聯系和遷移,不能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生通過試卷講評所掌握的僅僅是“某個題目”的答案,知識是零散的,片段性的,缺乏系統性,造成學生學習的“簡單地機械重復”和“低效高耗”。習題的講評既要給學生提供正確的答案,更要重視對解題方法、思路、步驟和技巧的點撥和滲透,真正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才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講評中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第一,指導學生正確快速審題、理解題意,正確把握答題思路;第二,指導學生理清答題步驟和過程,注意答題的規范性和條理性;第三,指導學生注意把握答題速度,如遇較難的題目,也能靈活機動應對,不至于慌場;第四,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總結歸納同類題目的做題方法和技巧。
也有的教師習慣唱“獨角戲”,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教師是一枝獨秀、獨步天下,讀題、分析、解答自個兒包圓了,學生不能自主參與,被動接受,結果教師講得口干舌燥、熱火朝天“碎碎念”,而學生聽得索然無味,昏昏欲睡,講評的效果可謂是大打折扣。
二、 對策
以上這些情況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了試卷講評的效果。那么,如何上好試卷講評課呢?怎樣才能使講評收到預想的良好效果呢?
(一)準確無誤閱卷,及時講評反饋
“準確及時”是上好講評課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考試過后準確反饋、及時講評,趁學生思維火花絢爛之際,會收到“立竿見影”的功效。每次測試完畢,學生心里都充滿了期待,想盡快知道自己的成績,并且對自己的做題過程記憶猶新,如果立即講評便于回顧試卷,趁熱打鐵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也可以借用其他課型的教學流程,把講評課分為講前、講中、講后三個環節
1. 講前
(1)仔細研究分析試卷
對整套試題的總體結構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哪些是常規題目?哪些是典型性、針對性和綜合性的題目?認真做好調查統計,分析試卷所考查的知識點以及考點分布情況,判斷試卷的難易程度以及重難點的考查比例,參悟出題者的意圖,查找平時教學中疏忽的“教學盲區”,把握出題用意、命題規律,及時調整復習方向和方法,從而找到取得高分的秘訣。
(2)統計、分析學生答題情況
對學生答題情況進行研究,既要總體分析學生的整體水平,又要逐項細致分析每個學生各題目得分率、準確率、失分率等情況。老師們可以嘗試在每次講評試卷前選出有代表性的試卷來進行錯誤統計與分析,逐項分析答題的錯誤及失分原因,了解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了解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不足和缺陷,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在考試中的表現做到了如指掌,以便有的放矢。
(3)確定講評的重點
根據試卷特點和學生答題情況,明確講評重點內容,一堂課突出解決幾個突出問題。試卷講評課應該分類進行。一般來說可分以下幾類:第一類,沒有或很少出錯的正確率比較高的題目,通常少講或不講,點到為止;第二類,部分學生有錯的題,視具體情況適當講評;第三類,大多數學生有錯的習題,這類習題往往屬于陷阱型、綜合性較強的難題,應著重講評,同時教師也應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存在某個知識點講授不清或遺漏的現象,以便及時彌補。
(4)選編鞏固性練習
針對學生的錯題,借助“導學稿”或課件、展合投影儀等精心設計補償訓練,訓練題目應是重點錯題的變形或延伸。
2. 講中
(1)自查自糾
課前提前發給學生,教師出示正確答案,學生自行瀏覽試卷,對考試中已經出錯的題目認真進行分析和自我反思,查找失分原因,并嘗試改正試卷中的錯題,借機回顧試卷內容。此環節可以用小組交流(或同桌交流)的方式進行。
(2)合作互助,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
盡量引導發動學生參與試卷講評,把課堂還給學生,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研討、合作交流,采取一幫一,一幫多的方式,把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內先解決掉,最后讓學生找出組內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標記出來,交給教師,教師最后集體講評。
(3)課堂講解“少而精”,有針對性,突出重點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就剩下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時就該教師登場了。教師就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只講易錯點、易混點,恰當使用精煉、準確的語言說明問題的實質、直至要害,抓住主打題型,少講精講、講透,耐心點撥,精心設疑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在單位時間內創造最大的價值。有時候,比較典型的題目,可以讓做對的學生講一講他們的做題過程和思路,為其他的同學做出正面示范。也可以讓犯典型錯誤的學生談談他們當時是如何思考的,現身說法,了解他們出現錯誤的根本原因,也利于糾正犯有相同錯誤的其他學生思維上的偏差。
(4)重視知識的延伸拓展
以某個題目為引子,“做足文章”,拋磚引玉,加強知識的縱橫聯系;登高望遠,把題目的知識點向深度廣度上加以延伸,同時進行歸納總結,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把與這題目相關聯的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達到“解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的目的,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同時,也有助于克服“題海戰術”弊端,學生既能下得了海,又能上得了岸。
(5)注重解題方法和技巧的點撥,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師要把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貫穿試題講評的全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每一種題型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培養一定的應變能力。或者教師可以直接給學生分析、滲透每個題型的命題特點和規律,考查方向和考查重點,不但教師自己心里清楚,讓學生也知道了解,就能做到知己知彼,對出題人的意圖了如指掌,揭開中考神秘的面紗。例如,單選題重點考查語言知識在特定語境中運用能力,從2015年開始由以前的15個小題縮減為10小題,考查的語言知識和語法項目主要集中在:名詞、冠詞、形容詞(比較等級)、動詞(動詞短語,重點時態、語態,情態動詞)、副詞、連詞、介詞、代詞等。這方面的內容直接向學生言明,假以時日,學生會慢慢領悟,并找到做題的突破口。再如2015年的新增題型閱讀填空,它不同于以前的選詞填空題,也是完形填空的一種變式,在語篇中設10個空,一般直接提供單詞的有6-7個空,其余的3-4個空不預設單詞,這3-4個空難度較大,不過也有規律可循,出題者著眼于考查冠詞、代詞、介詞、連詞、常用句式結構、固定短語等,注意引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去考慮。閱讀表達題,也是很多學生比較頭疼的一種題型,與傳統的閱讀理解不同,該題在閱讀的基礎上,增加了書面表達的成分,既有語言的輸入,也有語言的輸出,文章相對較短,層次性強,一般脈絡清晰。該題最顯著的特點是問題包括結合文中的語境翻譯句子和開放性問題,有時要求考生發表個人的觀點、看法,就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進行討論、評價等。出題類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種①主旨大意概括;②完成句子;③英文釋義;④句子翻譯;⑤封閉性問題;⑥開放性問題。題目的特點、做題方法和技巧,每種題的突破口在哪里,在平時的講評中都要多滲透。
3. 講后
(1)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消化沉淀講評內容
講評后,要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個別消化吸收講評內容,要求學生在講評的基礎上再認真回顧一遍,梳理自己的失分點,深刻剖析自己的錯誤,及時修改。
(2)整理錯題,充實錯題本
課下讓學生把自己的典型錯題抄寫在錯題本中,增強記憶。養成及時整理錯題的習慣,記下把握不太大的、因知識缺漏和能力不足所導致的錯誤,力求徹底弄懂理解,以便隨時查閱反思,消除知識死角,避免下次再犯類似的錯誤。
(3)補償鞏固練習
試題講評完后,及時把課前準備好的補償練習發至學生手中,用于學生的補救練習,對于剛糾正的知識進行強化訓練,當堂完成,加深印象鞏固提升。
(4)總結反思,自我總結
學生自己分析本次檢測卷總體難易度,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找出自己丟分原因,自查自己存在的問題,矯正學習方法,調整學習策略,消除短板,確定努力方向。
(5)落實個別輔導
課堂教學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個性差異在課堂上很明顯,個別學生在解題中的問題在課堂上往往無法得到足夠的關注。因此,為了不讓任何一個學生不掉隊,教師課后有必要進行個別輔導,以幫助學生徹底弄清沒有弄懂的問題強化講評課效果,大面積提高成績。
總的來說,試卷講評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反饋和總結,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增加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力爭讓學生把知識學活,這樣的試卷講評課才真正具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榮.初中英語試卷講評課的教學方法研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9(16):661.
作者簡介:王強,山東省日照市,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