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程
演唱歌曲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培養集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這也是新課標強調的內容。小學中年級是一個過渡時期,書本中已經涉及合唱曲目,有效的發聲練習是未來學習合唱的保障。
小學中年級學生對音樂學習具有著一定的隨意性,容易運用不成熟或不恰當的發聲方法演唱歌曲,缺乏進行發聲練習的習慣與訓練意識。學生在長久的演唱中,能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使自身的歌唱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選擇合適的發聲曲目尤為重要。如何選擇適當有效的發聲練習引導學生,由此我萌發了對小學中年級音樂課堂發聲練習的有效性研究。
發聲訓練的研究背景及重要意義
發聲練習也稱之為“練聲”,發聲練習是歌唱的基礎。近幾年唱歌課教學倍受重視,沒有好的聲音,不管教學環節多精妙,也稱不上一節好的音樂課。為此,小學音樂教師要能夠進行發聲訓練情況的調查,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能夠給出有效的措施,如唱歌姿勢、聲音共鳴、調音訓練等方面的指導,在具體的指導中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的活動體驗,在培養學生進行發聲訓練的同時能夠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
在具體內容的呈現上發聲練習沒有固定、統一的教學模式和步驟,可根據學生學情與歌曲情況進行改變。但通過實踐及學習及時總結并掌握其中一些帶規律性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音樂教師教學水平以及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發聲訓練的基本要求
正確的發聲練習,首先要做到是科學的。科學發聲的三要素:呼吸、共鳴與吐字。
呼吸是歌唱的基礎,也是發聲練習的基礎。擁有規律的氣息方法,對演唱者掌握歌曲提供了有效幫助。唱歌時科學的呼吸方法應該是胸腹式聯合呼吸,吸氣沉入丹田,氣息進入腹腔,增強了呼吸的穩定性,避免虛音、氣短現象的產生,更易產生堅實、渾厚的聲音,以便靈活運用氣息演唱。
人的身體從上到下就像一個音箱,氣息把控到位后就會產生共鳴。共鳴訓練強調對發聲器官的控制練習,訓練時小學音樂教師應時刻提醒學生注意共鳴的位置,切勿隨意演唱,以達到理想的音質音色。這樣目的就在于通過練習學生能找到共鳴點,發出自然圓潤又清晰優美的好聲音。
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咬字吐詞能力還未成熟,吐字強調的是對發聲動作過程的控制,目的是要做到在歌唱時吐字發音準確清晰。在訓練時音樂教師可以請學生用氣讀詞,長久下來能鍛煉學生的吐字感覺。
歌唱藝術,提升審美能力,這種審美感知離不開優美的音色,更離不開歌唱語言的清晰。
發聲練習的教學實踐探索
訓練歌唱體態,培養學生良好發聲習慣
歌唱體態是發聲練習中的重要因素,培養學生唱歌的必要素質和先決條件。歌唱是一種藝術體驗,良好的演唱體態有助于小學生更自然的發聲。“坐(站)姿挺拔、眼睛向前平視稍高位置、切勿咬緊牙關、精神飽滿……”這些都是最基礎的體態要求。而實踐中我發現,小學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氣息與共鳴控制,而忽略體態。導致在發聲時出現聳肩、頭部或身體僵硬等狀態,這樣的姿態會對發聲練習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在發聲練習前通過簡單的身體放松練習,例如做拉伸運動,活動筋骨,讓學生身心都放松下來,沒有負擔的進行發聲,是最重要的。
聲音共鳴練習,引導學生找準發聲方法
小學生的發聲器官有其獨自的特征,他們的聲帶較成人而言還是短的,肺活量也小,發聲器官較為柔軟,因而他們在發聲時需要教師的指導。最開始的共鳴練習我選擇較平穩的音進行,如“u”。這類音比較容易保持喉嚨打開的一個狀態,更好的形成空間,小學生更容易理解“共鳴”。
“無連貫,不成曲”,歌唱的表現力在于連貫優美。為了使聲音更具連貫性,教師可以用“wu”“lu”等輕聲進行不同的發聲練習,學生模仿。在課前堅持 5至 10分鐘發聲練習,經過一段時間,小學中年級學生能夠逐步掌握正確方法,從而提升其歌唱水平。
靈活運用不同發聲曲目,提升課堂發聲練習的有效性
基礎訓練曲,豐富“發聲”:發聲練習的曲目一成不變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感,不同有效的發聲曲目有助于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在音樂發聲練習最開始由簡單的單音練習入手,接著加入音程練習(跨度小——跨度大),學生熟練后可選擇簡單的旋律用“lu”模唱,體會流動性與旋律感。在實踐中我發現,小學課堂需要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情景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在發聲練習時我會適當與學生互動,例如“師:mimimi,生:mamama”,很簡單的練一個上行、一個下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邊聽老師的聲音邊模仿邊練習。在互動的同時,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不到位的地方,學生能模仿老師的聲音進行改進。這一方法的好處不僅是學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也得到加強。
在教唱歌曲前我會選擇與歌曲節奏相類似的旋律讓學生進行發聲練習,提前感知,訓練了聲音也為歌曲學唱做鋪墊。
歌曲片斷,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選擇歌曲中的難點樂句,放在發聲練習的環節先跟學生練習。在發聲練習中提前學習了歌曲的樂句,提前感知,訓練聲音的同時也為之后的學習做鋪墊,可謂是一舉兩得。例如在教學研討活動中我執教的《親愛的回聲》,在第一個環節與學生打招呼運用了歌曲中的“回聲”,學生在與我親切回應的過程中,感受回聲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達到了發聲的目的,這樣的發聲練習十分有效。學生們在不斷的進步中,慢慢的體會聲音的美妙,從而增強了自信心。
歌曲復習,檢驗成果:發聲曲目的選擇我還會尋找學過的歌曲。目的不是簡單的復習歌曲,而是尋找與即將學習的歌曲有共同點。在組內研討課《杜鵑》一課中,我選擇《白鴿》作為這節課的發聲練習,原因有兩個:1是《白鴿》這首歌曲對聲音要求很高,是學生發聲練習的必要選擇(聲音要求:自然、統一);2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首《白鴿》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輪唱”,考驗學生們對歌曲的掌握情況的同時,也是在考驗他們學習基礎知識的扎實性,并且《杜鵑》這首歌曲也需要學生用輪唱來演唱。
好的發聲練習能使音樂教學事半功倍。小學音樂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應勤動腦,多思考,將發聲練習與歌曲學習串聯起來,是教學能力的一種體現。
聲音的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只能慢慢來、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發聲方法。沒有投機取巧的好辦法,更不能速成,沒有時間的積淀,是練不出好聲音的。經過一年的研究,學生們一點一滴的進步,令我十分欣慰。訓練的過程有枯燥、有失敗、有打擊;但更多的是進步、喜悅和滿滿的收獲,沒有這艱辛的訓練過程,就不值得我們去珍惜了。但是在發聲訓練的具體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短板問題,今后的目標是要能夠善于引領學生進行發聲練習,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發聲方法,讓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提升歌唱水平,從而為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奠定好的基礎。
(常熟市張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