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欣
摘? 要? 媒介生態深度融合的環境下,傳統主流媒體積極探索傳播新樣態重塑品牌,在守正創新堅持輿論導向的同時,布局場景化、人格化、靈活化的主流話語傳播路徑。Vlog的應用成為傳統主流媒體在智媒時代技術發展驅使下破圈的典型代表之一。文章分析了Vlog與短視頻和第一人稱紀錄片的重合屬性,研究其在主流話語傳播中的應用路徑,即主要表現在內容策略、敘事模式、傳播路徑方面的創新,繼而提出Vlog在為主流媒體傳播賦能的同時所面臨的問題,對其進行反思與前瞻。
關鍵詞? Vlog;主流媒體;短視頻;第一人稱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4-0013-02
1? Vlog的發展衍變與本質特征
1.1? 視覺文化驅動的發展邏輯
Vlog即視頻博客(video blog),又稱視頻日志,興起于海外視頻平臺YouTube,它具有原圖文網絡日志中通過評論轉發等方式雙向互動的社交性質,用視頻的方式記錄生活中的事件。可將Vlog視為傳統日記的自我傳播形態從紙質的物理媒介逐漸轉移到電子化媒介之上。移動社交媒體時代,私人文本與公共領域的邊界逐漸消解,大眾傾向于利用視覺敘述形式來公開表露自我,公開分享的視覺博客提供了創作者構建社交關系的媒介,可以將個體情緒和自身經歷感知等內在社會化產物嵌套進公共影像中。這種主動式的人際互動,使視頻博客成為個體需求與公共需求的公約數,具有了公共傳播的功能。
1.2? 外在屬性:短視頻形態的外延
短視頻與Vlog的關系可以視為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基于時間維度、內容維度和價值維度分析,Vlog是為短視頻的分支和外延。在時間維度上,短視頻一般以秒計時,“抖音”15秒,“微信小視頻”15秒,數秒內以期達到受眾視覺刺激閾值,而Vlog在一定范圍內拉伸了短視頻的時長,多為四到十分鐘左右,對于時間的補償使視頻日志內容呈現更多的思想性;在內容上,Vlog注重分享性和敘事性,降低了短視頻的表演意味,內容窄化并深耕于擅長的垂直領域;在價值維度上,由于Vlog從短視頻中泛濫的低俗化、審丑化內容偏好轉向注重個人精神氣質、敘事生活化的傳播語態,使Vlog延伸了短視頻的媒體屬性發展向強社交屬性。受眾在觀看視頻中尋求自己情緒狀態、個人想法與創作者的共情歸屬,從而引發擬社會關系中的良性互動。
1.3? 內在屬性: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特征
第一人稱紀錄片又被稱作“私紀錄片”或“日記電影”。第一人稱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在敘事過程中使用第一人稱的聲音,并以第一人稱帶領觀眾進入故事講述者所經歷的世界中,是一種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1]。Vlog的形式與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特質高度重合:具有明顯的私人化傾向,影像表達往往含有創作者外化的主觀思想、自我訴求和情感表露,通過碎片化、生活化的敘事,口語化的視聽語言,成為了創作者的思維展示媒介。但對于第一人稱紀錄片中自我與自我表露的關系相對寬容許多,同時允許含有更暴露的個人存在和精準地傳遞個體思想,但內容未經篩選整合的,未去“人格化”的Vlog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一人稱紀錄片,在這種形似主觀的非正式紀錄片的Vlog中私人領域和公共區域的界限被模糊,其內在屬性與第一人稱紀錄片特征高度重合。
2? 主流話語的傳播新形式
2.1? 內容策略:嚴肅內容的軟著陸
受到新媒體技術不斷沖擊和重塑著媒介生態格局的影響,主流媒體話語傳播面對傳播權分散和內容影響力式微的困境,主流媒體vlog的應用試水是作為傳統專業內容生產機構“跨界”的重要舉措。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從組織化的新聞生產向社會化新聞生產轉型”[2],“Vlog+新聞”的獨特社交屬性打破了傳統新聞報道固有的刻板印象,同時拓寬了傳播內容,不同于嚴肅的語態和敘事風格,填充了傳統新聞報道中不可見的“后臺”元素部分。例如在康輝拍攝的《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Vlog中,內容和題材的選擇更加豐富多元,從會前準備的行李箱必備品、公務護照到衛兵穿著,采用康輝的親歷視角,和普通vlogger一樣邊拍邊聊的對話式語態,創新表達語態的網絡化和親民化,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受眾與現場新聞的距離感。
2.2? 敘事模式:體驗型視角的共情效果
全民影像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Vlog的本意即記錄和分享個人生活,是個體意識表達和社會參與的空間場域,第一人稱“我敘事”營造體驗感與沉浸感,產生的在場效應的真實效果具有強視覺說服力。戈夫曼將表演的舞臺分為前臺和后臺,梅羅維茨進一步提出網絡環境提供了名人展演的“中區系統”。在極少數人能接觸進入到的兩會現場,通過記者拍攝Vlog的形式展示真實兩會工作狀態,受眾可以跟隨創作者營造的“中區地帶”參觀直播廳,記者會前準備、圍觀開選題會等以往“前臺展示”中見不到的“后臺”部分,營造了與新聞人物“平視”的狀態,兩會報道在視頻中顯得更加親民。
2.3? 傳播路徑:創作主體多元聚合與跨平臺協同傳播矩陣
傳統主流和權威媒體發揮對資源的整合力與信息的把控力優勢,提出公共議題,新媒體捕捉到熱點話題迅速做出反應,第一時間直接記錄新聞現場的不同散點切面。傳統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平臺聯動,在信息傳播的黃金時間點,以專業的新聞生產機構、高信息處理效率整合了碎片化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素材。如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為展示真實武漢情況的《武漢:我的戰“疫”日記》中,創作者正是由傳統媒體與社會個體共同組成的。主流媒體攜手商業視聽平臺和自媒體,全景式書寫人民共同戰“疫”的歷程,聚合了平民化碎片化的影像。
傳播渠道的相融,有利于構建有效的協同傳播矩陣,戰“疫”Vlog以“臺網聯動”的形式,借助各新聞客戶端以及抖音等第三方視頻平臺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進行多級裂變式傳播。同時在Vlog社交屬性的加持下,擴大了信息到達率與影響力。在“人人都是傳聲筒”并且社交平臺為受眾提供互動空間的作用下,戰“疫”Vlog傳播效果長尾化,用戶的轉發和評價等方式延長了傳播節奏,產生共情反應的用戶持續下沉,可能會吸引更多的vlogger進行相關主題的創作。
3? 視頻博客在主流話語傳播中的思考
清晰關注焦點回歸新聞重心,構建全媒體團隊協同發展。主流媒體作為專業新聞生產機構,在報道中加入Vlog形式,打破了新聞的傳統模式,本身重大時政新聞的屬性是理性莊重的,但在同類時政報道Vlog紛紛出現之后,呈現出了作品之間同質化的傾向,內容重點偏向“花絮”的性質,跟隨記者的視角模糊了新聞事件原本的焦點。亟待構建全媒體團隊協調Vlog與專業報道之間的平衡,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更迅速的優勢,在自建新媒體平臺或聯動傳播的平臺展示新聞第一現場,完善報道鏈條,提升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能力和報道品質。
引導受眾自我議程設置,培養正確價值導向的網絡意見領袖。在這種凝縮了公共空間的視頻博客中,一旦創作者在這個過程中粉絲規模積累達到質變時,創作者經過群體賦權成為該群體的意見領袖。當意見領袖設置某一議題后,群體會自發選擇追隨、支持和強化,形成熱點。而媒介融合語境下議程設置逐漸由自上而下的傳統媒體主導的議程設置演變為自下而上的網民自我設置和選擇[3]。移動媒介的便攜性使人人都可能擔任“前線記者”的角色,例如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媒體很多第一信息源需要依賴身處第一現場的受眾,UGC成為Vlog拍攝的主力軍,因此,基于意見領袖角色的重要性要求,應該培養正向價值導向的網絡意見領袖。
4? 結語
主流話語傳播中的Vlog應用是一次成功的本土化編碼嘗試,多維度視角立體化的傳遞主流話語,同時傳播渠道多元化,MCN機構使vlogger們進一步獲得了從自我傳播到影片人際傳播的自由,豐富了用戶的互動程度和話題的多元程度。主流媒體在使用Vlog作為載體進行話語傳播時運用議程設置引導熱點話題,凝聚了社會共識,促進了傳統主流媒體與新媒體的互融建設。
參考文獻
[1]錢藝.數字媒體時代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發展路徑[J].當代電影,2016(2):185.
[2]馬雯.論融媒時代傳統主流媒體話語權再構建[J].中國報業,2018(9):65.
[3]劉燁.探析新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的新變化[J].傳媒論壇,2019(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