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易軒
摘? 要? 近年來,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為影像藝術發展帶來無限的延展性與可能性。虛擬現實技術賦予了傳統影像以全新的架構模式與藝術特性,打破傳統影像單一的線性敘事,身體作為敘事的元素參與到敘事中,VR影像愈發強調交互的“身體性”,通過提供術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知覺的體驗方式,強化參與者的代入感、沉浸感與參與感。具身交互成為VR敘述系統中一種新的自組語言,VR影像中交互敘事策略發生了變化,本研究從具身角度出發,探析VR影像的具身性交互敘事轉向,對于解決VR影像敘事策略構建問題具有重要探索意義。
關鍵詞? VR影像;身體;具身性;交互敘事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4-0137-02
隨著影像技術的迭代發展,把人類的感知一步步的推向愈加真實的體驗,虛擬現實技術(VR:Virtual Reality)的革新,為VR影像提供了全新的拍攝技術和體驗方式,將“真實的體驗”推向生理和心理的層級,VR影像敘事運作機制不可避免的發生變革。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1]。在VR影像中,鏡頭畫框的限制徹底被消解,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邊界彌散。參與者可以自由的在360度的場景中探索,通過身體與設備的連接,沉浸在VR影像的“再造現實”空間中。
VR影像敘事方式已經初見端倪,谷歌新聞實驗室提出“我們從聽故事轉變為‘體驗故事,可以參與、共情、化身”。約翰·布赫強調參與者在故事中的“探索”。身體成為了VR影像敘事的重要元素。身體的認知參與使得VR影像發生具身交互敘事轉向。身體的自身認知根植于身體的行動,梅洛·龐蒂認為“我們的身體首先不是在空間中:它屬于空間”[2],身體體驗,直接訴諸觀眾的感官與行為方式,使觀眾體驗真實空間的快感。身體的參與,所帶來的VR影像中交互敘事策略的變化,使得具身交互成為VR敘述系統中一種新的自組語言。
1? VR影像空間的身體“在場”
關于VR影像空間的身體“在場”,主要分為兩種,其一是身體的具身性,其二是身體的離身性。唐·伊德《技術中的身體》一書中,提出了“真實生活的身體”與“虛擬的身體”兩個概念。通過設想跳傘者的“思想實驗”,感受“具身的跳傘”(體驗自己就是跳傘者本身)和“離身的跳傘”(旁觀虛擬自己跳傘)。具身性是身體是更逼真的身體“在場”,是知覺的轉化和增強。2016年迪士尼攜手HTC Vive推出了VR影像《奇幻森林》顯然蘊含著“身體”的隱喻。在VR影像中的場景與電影中場景一致,參與者戴上VR眼鏡宛如身臨其境般進入電影中森林空間。在猩猩王的洞穴中,參與者被預設為原片中的小男孩的角色,以主觀視角體驗猩猩王的怒視,突顯氣氛的緊張與空間的逼仄,研究發現身體在場的帶入使得VR影像中參與者的恐懼情緒體驗、心跳和體溫等生理反應會更加強烈。2012年,諾尼·德拉佩娜創作的VR影像《饑餓的洛杉磯》,通過第一視角的方式再現了等待救濟的病人暈倒的新聞事件。通過全景影像、自由視角、交互敘事、真實的細節展示的方式將參與者與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達到身體的在場感。
此外,VR影像中的身體符號是去肉身化的身體,是賽博空間中無差別的符號的顯現。正如唐·伊德所認為“可以被賦予政治、文化、社會等各種可能的含義,……這種身體不受性別、時代、文化、階層的限制,其對應的文化視角就是我們身體的具象化。”[3]例如,2014年英國“身體交換”實驗,通過VR影像讓參與者在虛擬空間中變換身份,變化不同的膚色、年齡,通過不同感官來傳遞的信息,感受一個人的身體等同于感受他者。在VR影像中,身體作為無差別的符號,更好地“治愈”種族主義或其他偏見。
2? “身體的參與”成為交互敘事的語言
VR影像的交互敘事打破了傳統影像的線性敘事,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方式,多方位的具身體驗重構了交互敘事語言,大大的提升了VR影像的敘事能力。VR影像可以利用參與者自由視角、位移、選擇等“特權”[4],通過引導的方式帶給參與者更好交互敘事體驗。通過手柄、交互體感服裝等其他外設裝置,震動、電擊等觸覺方式加強在場的真實,延伸具身交互語言的可能性。身體,成為敘事的手段存在于虛擬空間中,以人類的身體為基礎進行交互敘事。
譬如,2017年墨西哥電影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自編自導的VR影像《肉與沙》中,導演通過現實展示空間對VR影像中沙土環境的還原,多感官的刺激,以具身性敘事方式講述美國與墨西哥邊境跨境難民沙漠遷徙的故事。影片采用“Walk-Around VR”的影像制作模式,參與者允許在一定范圍內移動,可以自由改變觀察點的高度,參與者被要求赤足踩在鋪滿沙子的地面上,VR影像里的刺耳的聲音、閃爍的強光,近距離觀看難民驚恐、痛苦的表情,通過第一人稱視角進行具身交互,多感官的刺激下,參與者與劇中人物共情,讓參與者更加真切的體驗到遷徙過程的艱難、恐懼與無奈。虛擬技術與身體的關系是多重感官的集合,并非單一知覺的延伸,虛擬技術將物理空間與賽博空間的身體聯結,技術作為輔助的手段滲透進人的知覺和身體經驗中。
3? 敘事體驗轉向:身心一體
敘事,是一種基于敘述的體驗活動,它的產生離不開主體內在的體驗感知。交互機制融入故事的敘事,創造了全新身心一體的敘事體驗。體驗感成為敘事成功與否的衡量元素,參與者的體驗感有利于敘事的產生。通過交互裝置的連接,身體和心理共同融入故事中,身體的感知功能被媒介所“延展”,在多感知全沉浸空間中達到心流體驗的高潮。
在VR影像中,客觀世界中身體的運動軌跡與范式以代碼形式輸入賽博空間的身體中。梅洛·龐蒂的最基礎的“肉體意向性”喚起了“行為意向性”,在內在精神感知與外在感官刺激下身心融為一體。敘事體驗產生離不開身體參與度、認知經驗、情感傳遞。當參與者在VR影像中感受到與認知經驗相一致的空間場景,通過感官、情感的激發,進而更深層次的沉浸在故事中。例如具身體感服Teslasuit,內置觸覺反饋,運動捕捉,恒溫控制和生物特征識別,通過電刺激的觸覺技術增加多種體驗感。
勞瑞·安德森和黃心健VR作品《沙中房間》在2017年威尼斯電影節中獲得“最佳VR體驗”獎。這部VR影片并非任務指向,而是更強調身體的自由體驗。在VR影像中觀眾將孤身一人穿梭在不同的灰黑色的虛擬房間,以超越肉身的飛翔姿態探索這個由破碎粉筆文字覆蓋的世界,場景中設計了一些可觸點,空中充滿了沙礫和塵土,通過身體的體驗將虛擬與現實聯結,身心一體點敘事體驗。勞瑞·安德森說“我的目的,就是讓觀眾能夠感受到真正的自由。”
人機交互發展從觸摸、嵌入到具身經歷三個維度的迭代,在VR影像中的身體、認知與技術進行了重構。正如唐·伊德認為“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將技術融入到我的經驗中,我是借助這些技術來感知的,并且由此轉化了我的知覺和身體的感覺。”技術融合進參與者的身體與認知,身與心驅動著我們的行為,改變了我們講述故事的方式,呈現出VR影像敘事體驗轉向的獨特性。
4? 總結
技術的迭代發展,人類講故事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變化著,身體的參與豐富了VR影像的敘事機制。埃德蒙·胡塞爾在《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觀念》中認為“身體是所有感知的媒介”,身體的參與給我們帶來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無限的延展性。虛擬現實技術重構了身體、認知與技術,空間的身體“在場”,身心一體的敘事體驗轉向,改寫了敘事內部語言結構,演進了敘述范式。VR頭戴顯示器、遙感手柄、全身具身體感服以及未來嗅覺、味覺和觸覺能夠被完全擬真,技術成為自我的延伸乃至義體、賽博格,身體作為敘事的元素會進一步更深層次的參與故事的敘事中去,VR影像將會構建全新多維度的具身交互敘事新范式。
參考文獻
[1]李振華.虛擬現實技術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3.
[2]Merleau-Ponty[M].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Trans.by Colin Smith.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02:171.
[3]DonIhde.Bodies in Techology[M].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70.
[4]楊易軒,賈秀清.虛擬現實影像的視覺引導與視線交互研究[J].當代動畫,2019(4):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