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閱讀圈是一種學生以小組形式共同來完成閱讀任務的教學活動方式,它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由小組成員共同來研讀文本、提問質疑、各抒己見、交流心得,最后向全班匯報成果,教師則始終作為主導者,起引領、解惑、協助的作用。文章以課堂實例來呈現閱讀圈在初中英語課外閱讀中的重構,以期讓閱讀圈教學模式不僅僅局限于文學作品,而是能深入到更多的課外閱讀中,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互相幫助,互相促進,推動整個班級的閱讀水準。同時,文章也反思了重構閱讀圈所產生的一些現實問題,日后的教學中會不斷調整方法,鼓勵學生,以達到最優的模式。
【關鍵詞】閱讀圈;課外閱讀;重構;反思
【作者簡介】薛鳳華,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
一、引言
英語課外閱讀是學生提升語言能力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大量且深入的閱讀,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養成一定的語感,還可以讓學生從優秀的作品中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感悟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英語學科素養要求學生在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各方面都能得到長足發展,而英語課外閱讀是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方面有所提升的最有效方法,在閱讀過程中,引入閱讀圈教學模式能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激勵學生深入思考、互相協作,以此來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讓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得以發展。
本文筆者通過對閱讀圈教學模式的探索,根據學情來重構閱讀圈,結合典型的教學案例,分析了閱讀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重構閱讀圈后的反思,以期讓這一模式在初中英語課外閱讀中發揮最大化的優勢。
二、閱讀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 令人擔憂的英語閱讀現狀。目前很多學生的英文閱讀狀況是令人擔憂的,尤其是在一些鄉村學校。一方面,家長不重視英語,學生從小缺少大量的閱讀,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導致詞匯量成為影響學生閱讀和表達的一個大問題;另一方面,要從繁重的課業中擠出時間來閱讀,對于某些學生來講也比較奢侈。有的學生只是走馬觀花,看個故事情節,并沒有靜心去細細體味深層次的內涵,速食閱讀讓閱讀失去了靈魂,而教師也很難檢測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此外,也有一小部分學生會因為各種原因中斷英語閱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持之以恒。
2. 閱讀圈教學模式的優勢。閱讀圈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以小組形式共同研讀文本,每個小組有不同的研讀角色,如discussion leader, analyzer, predictor, summarizer, passage person, connector等,成員可以根據不同的文學作品來選取不同的研讀角色,通過個人研讀——小組討論——集體展示成果的自主學習流程,來達成閱讀目標。
基于對農村初中英語閱讀現狀的了解,筆者在課外閱讀中引進了閱讀圈教學模式,以小組的形式共同研讀文本,深挖內涵,當學生都有自己的研讀任務后就會把閱讀當成一種責任,這樣就能推進整個閱讀氛圍。學生也能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相監督促和促進,以此來提升自我的閱讀水平、表達能力及思維深度。
三、因材施教,重構閱讀圈教學模式
閱讀圈模式在國外研究運用得已經比較成熟,在我國一些大城市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而對于二三線城市,尤其是農村學校來講才剛剛起步,模式照搬反而有些弄巧成拙。筆者也在不斷嘗試和探索中,發現一個小組多個角色的模式對于大部分初一學生來說并不能勝任。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平時語言輸入不夠,導致文章看不懂,領悟不了作者的意圖;第二,小組中各個角色有自己的任務,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不夠;第三,即使能看懂文章,能領悟作者的價值觀,但是表達能力欠缺,心中所想所感不能用英文順利表達出來。
鑒于種種原因,筆者嘗試重構閱讀圈,把全班分成四人一組,同一小組共享同一角色、研討同一任務,通過合作來降低閱讀及思考難度;也會根據不同內容的閱讀文章,選取合適的角色,并不是照搬所有角色任務,此方法更適合初一學生或者英語初學者,班上會有兩三組同時研讀這一任務,在最后展示成果中又經常會碰撞出新的火花。集體的智慧是不可比擬的,重構閱讀圈,使學生在研讀、思考和匯報方面基本能順利進行,達到閱讀預期目標。
以下是筆者重構閱讀圈教學模式的一個案例:
本節課運用《二十一世紀報》2019-2020學年初一版第四期的一個酷文解碼“Be kind to those who serve”,文章講述了一個十歲的男孩點了一份普通的冰激凌而不是價格較高的圣代,用節約下來的十五美分來付小費。文中的waitress一開始因小男孩多問了幾個問題感到有點impatient,到最后發現桌上的十五美分小費時而臉紅,這一轉變讓男孩的善良不僅僅讓人感動,更多的是感化,讓人能把善良傳遞下去。
本課難點是學生不理解小費文化,也就感受不到男孩的善良以及waitress態度轉變的原因。所以課程的導入部分就是讓學生看一段視頻,以此來了解小費文化。
1.Lead in
播放一段視頻,解釋何種情況、怎樣、為何要給小費。本部分也是閱讀圈中的一個角色任務,即culture collector,鑒于學生為住校生,無法利用課余時間去搜集材料,故這一角色由教師充當,直接給學生文化熏陶。文化背景學習對聽、說、讀、看、寫教學都是一種有機的補充和促進。
2.Silent reading
帶著這些文化意識,閱讀文章,然后回答問題:
(1)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is story?
(2)What did they do?
回答兩個問題,梳理故事情節,以此來理順文章脈絡,最后根據兩個人物角色一連串動作的流程圖來復述故事,達到語言的第一次輸出。
3.Group reading(閱讀圈教學)
(1)教師給學生分組,分配任務,每個小組明確自己的角色任務。
設計這三個角色是根據語篇的需求來的,剖析人物性格,發現人物思想的轉變,推測waitress會受小男孩善心的感染而來提高服務質量,把kindness通過不同的方式一路傳遞出去,最后總結者綜合這些分析,再來把故事重新講述一遍。
(2)學生按照自己的角色任務先獨立研讀。沒有思考的閱讀是膚淺的,是沒有靈魂的,而只依賴于他人、沒有自己見解的合作也是低效的,所以討論前的自我深入研讀是必不可少的。此環節的目的是了解更多文本細節、深入理解文本信息點之間的聯系、解讀作者意圖和隱含意義。帶著任務,有目的地閱讀,重新審視作品,力求與作品人物對話,尋求與作者的共鳴。
(3)開始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把最后統一的觀點整理成筆記。小組討論是集體智慧的碰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分享自己心得體會的同時,也能聽到他人的高見,擇優展示,得到老師的贊許和同學敬仰的目光是組員認真研讀、潛心分析的動力和驕傲。
討論、整理筆記的過程需要語言的第二次輸出,英語初學者尚不會用英文思考和表達,往往是腦袋里想中文,然后再翻譯成英語,這時翻譯出來的表達方式比較生硬,多少有點Chinese English,而同伴互助可以彼此糾正一些不地道的表達方式,在交流中,學生也在自我完善。
(4)各小組向全班展示本組的成果。(展示成果的過程中,教師會不斷追問Why、How,這時就考查了學生閱讀的深度。此環節對于學生來講是最困難的,有些組別挖得深度不夠,如character analyzer分析那個waitress時,學生會說:“At first, the waitress felt a bit impatient.”但是當教師追問“Why was she impatient”時,有的小組就回答不出,或者說不知道怎么來表達,因為課后再跟學生交流時,學生的大膽揣測是很多的,如“小男孩問題太多了”“可能當時人很多,她無暇顧及”“她想多賺點小費”,諸如此類,學生的想法是很多的,但是語言表達限制了他們的精彩表現。至此筆者更加堅定地認為,只有大量閱讀、不斷輸入,才會有更多更好的產出。
4.Writing time
此環節是閱讀圈角色connector脫離了小組,變成全班每一位同學的任務,聯系實際,來談談someone who did something kind for you,然后寫成自己的故事,作為語言的第三次輸出,也是訓練“寫”這一模塊。
5.Homework
課后繼續把故事分享給同伴,讓每個人都有展示的機會。
四、重構閱讀圈教學模式后的反思
1. 重構閱讀圈教學模式的好處。首先,重構閱讀圈模式,把原有的八個閱讀角色簡化為四個,其中一個由教師擔當,剩下的三個由全班同學分組擔當,把任務簡單化,學生閱讀起來更有信心。
其次,同一小組研究同一任務,在研讀的過程中有商有量,大家協作得更愉快,更得心應手,一個疑問會有幾個解答,讓研讀者不再孤獨無援,大家群策群力,提高了合作效率,也讓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提升。
最后,匯報成果時,成員表述不到位,其他成員會補充或者糾正,讓匯報者更有信心,更能感受到集體的力量。
2. 重構閱讀圈教學模式的不足。班級學生英語能力本身參差不齊,小組成員中也是能力有強有弱,重構的閱讀圈模式,讓一些不愿意動腦筋,害怕當眾發言的同學有了逃避的機會,因為總是有能力強的學生去替他們完成任務。筆者也一直在反思,如何鼓勵這些學生參與閱讀、思考與表達。在以后的教學中,也會嘗試來制定更合理的評價制度,分配不同的閱讀任務,鼓勵多元化的閱讀,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閱讀,愛上閱讀,讓英語閱讀成為每日的必修課。
五、結語
閱讀之路上充滿了各種艱辛,在這個速食主義顧問嚴重的社會中,給學生辟出一塊時間,讓他們能靜心閱讀,能深層次思考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的堅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更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閱讀圈模式的引入讓閱讀不再那么枯燥、孤獨,學生在互助和良性競爭中推動了閱讀進程,激發了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我們不斷探索各種有效途徑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重構閱讀圈模式來增加學生閱讀的信心,提升閱讀的深度和廣度,讓閱讀的靈魂始終存在,讓每一本書、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有心與心碰撞的火花。
參考文獻:
[1]梅德明,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李新華.基于文化視角的英語文本解讀策略[J].中學外語教與學, 2020(3):34-36.
[3]葛炳芳.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讀后活動:理念、策略與思考[J].中學外語教與學,2019(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