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震濤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手能夠讓大腦得到發展,使它變得更加明智起來;腦同樣也能讓人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富有創造性的聰明工具,變成思維活動的工具和鏡子。”這一番飽含辯證法的經典之論,意在表明“手腦互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與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的“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有異曲同工之義。就初中數學活動而言,“自制教與學工具”正是學生“手腦互動、協調共進”的實質性體現。教師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開展手腦互動下的教學具自制與應用活動,既可優化結構與過程,又能在善教樂學中把學生逐步引向“手腦互動”的良性發展道路。就初中數學來說,如何構建這種善教樂學的學科活動值得探討。
自制教學工具引導學生參與
“成功的教學不在于強制,而在于有效激發學生的情與趣。”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這一流傳甚遠的“成功情趣論”,意在啟示我們——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應當而且必須把“激發學生情趣”放在不容忽視、無可替代的首要位置,這是開展有效教育與教學活動的客觀現象和基礎前提。尤其對于聽障學生來說,無論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缺乏“情與趣”元素的豐富涵養和有效滋潤,要么是一種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的現象,要么是事倍功半、不了了之的效果。
在初中數學課程活動中,教師善于通過自制教學工具這一途徑和方法,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手、口、眼、腦”各類感官之間協調共進的良好意識和行為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強并深化學生的學習情趣和活動參與度。以“角的大小比較”知識為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一些硬紙板材料,親自動手制作大小不同的角,并用它們進行試驗與比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把進行比較的兩個角的“頂點與其中一條邊進行對齊”狀態下,再觀察“另外一條邊”的實際情況。整個課堂上,學生們不用揚鞭自奮蹄,他們在各類感官的良性互動中自覺主動地進行動手制作、試驗比較、相互討論、交流分享。這種課堂活動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自制教學工具激發學生內在潛能
宋代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就是說,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喜聞樂見的教學工具自我制作和實際應用,讓他們在喜聞樂見的狀態下“有事可做、有事想做、有事善做”,不僅是自主體驗狀態下“學用結合”的實質性體現,而且有利于在理論聯系實際中逐步培養實踐精神和創造能力。換句話說,這既是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現有實力,還是在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這種教學形式和學科活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被動式接受”狀態,難道還不足以充分調動學生群體的學習主體性嗎?
以《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為例,如果依舊采取“用普通話套講八股文”的授課模式,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教師引導學生一起設計并制作相關教學具——大小不等的兩個圓(在邊緣上著色);在此基礎上,借助“兩根線、長方形框架”,一邊移動兩個圓的位置,一邊觀察兩個圓的狀況,一邊思考并討論兩個圓的關系。就這樣,把兩個圓的“外離、外切、相交、內切、內含”等五種關系狀態直觀形象地展示了出來。由自己制作并尋找與總結而來的知識現象,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心理痕跡。
自制教學工具提高學習信心
眾所周知,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初中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性思維向抽象性思維與邏輯性思維逐步開發的過渡性發展時期。而數學活動需要的多元化、綜合性思維能力,對于初中生來說,往往形成一定的挑戰性和考驗力。尤其對于那些數學基礎差、學習能力不強和態度欠佳的學生來說,諸如抽象知識和定理性質之類的“攔路虎”現象越來越多,如果這種問題解決不好,勢必會逐步打擊他們的學習信心。正因為如此,教師善于通過自制教學具并自主體驗等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有效地實施“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學科活動,這不僅有利于攫取令人期待的“教與學”效益,而且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強他們的進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例如,在《三角形內角和》內容教學活動環節,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任意制作一個“三角形”,并且通過各自的實際度量,讓他們從中發現“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是180°”。然后教師提問:“能不能把三個角用‘和的形式拼在一起進行觀察呢?”以此激勵、喚醒與鼓舞學生以多人學習小組的方式,開展想一想、動一動、說一說下的自主性探究活動。經過啟發與點撥,學生們終于驚喜地發覺:把三個角拼在一起就是一個180°的平角。
結束語
數學科學以及學科活動,不僅需要認真地進行觀察,更需要與之相應的實驗。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善于提供動手操作的優良環境和更多機會,引導學生在“教學具自制和應用”中學習與體驗,這絕對是一種“功德無量、善莫大焉”的教學行為。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