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威
【摘要】現在,中國的社會經濟正在加速發展,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因此,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各行各業都不需重視綠色環保技術的應用。同時,經濟建設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主要對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和研究,進而對目前的現狀進行探討,同時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希望對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有所幫助。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環境;關聯性
水土保持是預防或治理活動,對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引起的水土流失現象所進行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又是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類活動變得活躍,活動范圍也逐漸擴大。人類的行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現在,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眾多生態環境建設項目中,水土保持是必須掌握的重要領域,在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1、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水土保持是對人為損害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進行預防和治理的一種對策,是通過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來實現的,是創造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先決條件。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很多,取決于原因是什么,補救措施是多元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自然生物構成的相互作用的共同能量,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有利保障,水和土地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生產生活與水和土壤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的逐步發展,水和土地資源被浪費和掠奪,導致水土流失問題加劇。水土流失問題對整個土地結構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導致土壤恢復能力降低,使土壤荒漠化和硬化,增加了干旱、半干旱等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
2、我國水土流失與生態環境現狀
我們的地理位置是獨特的,例如,根據第二次全國水土流失調查的結果,新疆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麓、盆地和平原地區,風蝕總面積超過90%,造成部分地區石漠化和草原荒漠化的趨勢日益加劇;黃土高原,因為它的大部分領土位于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區,土壤貧瘠,濕度高,此外,由于嚴重的人為干預,導致它成為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不僅是在我國,甚至是世界上,它的土壤流失面積為45.4萬平方公里,侵蝕模量超過8000噸(a·km2),極強烈水蝕面積達到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此類面積的64%[2]。
2.1 水環境的現狀
現在我國的水環境現狀比較惡劣,很多地方都存在水土流失問題。水土流失問題進一步加重水環境問題,對水質產生嚴重影響,也影響水生動植物的生活,使水生動植物的數量減少。水土流失問題發生時,將大量土壤推進到地勢較低的地區,導致江河湖海的蓄水能力大幅下降,對資源開發無益。另外,由于水土流失,上游的污染物流入下游,進而引起下游地區的二次污染,污染面積不斷增大,對現在的水質產生嚴重影響。由于水土流失引起的水污染問題比其他水污染嚴重得多,因此水土流失問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極大。現在我國水土流失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分別是物理影響和化學影響[3]。首先,水土流失引起的物理影響是,由于水土流失的流動性,上游泥沙中的一部分有害物質和一部分腐敗物質進入下游,導致下游的水質發生變化,例如下游水體的顏色和味道發生變化。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污染物,下游水體中浮游物的數量不斷增加,浮游物的數量增加,會影響水中動植物的生長,對水環境產生嚴重影響。再例如,隨著浮游物的增加,水底受到的光能量減少,影響水底的溫度,從而影響水底動植物的生長。其次,水土流失的化學影響主要反映在水生態環境和農田生態系統的破壞上。由于水土流失,上游的土壤行進到下游,導致下游土壤層增強,對水生動植物的影響非常大,例如,會影響產卵水生動物的繁殖和生長。隨著水土的流動性,將垃圾推進到下游,對下游的環境造成嚴重的垃圾污染,下游的水質會變壞。再例如,下游水體中的磷和氮含量增加,加快水生植物的生長速度,進而威脅水生動物,導致水生動物數量的減少[4]。
2.2 土壤環境的現狀
土壤對我國來說是非常稀少的資源,土壤的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由于沒有再生能力,因此加強土壤環境的保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水土流失的發生,土壤中的養分被帶走,進而影響上游植物的成長。由于養分流失,上游植物的生長無法保障,一部分植物出現營養不良和枯死現象,影響生態環境。
2.3 林業生態環境的現狀
土壤質量對樹木的生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森林面積的多少與土壤直接相關,土壤與森林的關系相互依存和制約,一般來說土壤質量直接影響著林業生態環境的狀態。林業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氣候,良好的林業生態環境提供清新的空氣,對環境綠化也有重要影響。因此,為了保證我們生存環境的良好狀態,應該加強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禁止濫伐,避免對森林造成惡劣影響[5]。
2.4 生態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加重
生態環境中的許多因素都是影響水土流失現象的重要因素,如降雨、植被覆蓋、地形地貌等。其中,地形地貌決定了地域的植被構成,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氣候。氣候類型決定雨的頻度和降水量,形成閉環。一旦這個生態環中的某部分被破壞,原始自然平衡被破壞,水土流失加重,洪水災害、山崩、滑坡等自然災害紛紛到來。
2.5 社會環境的現狀
水土流失的問題不僅影響水環境和土壤環境,也對現在的社會環境產生嚴重的影響。大部分水土流失發生在經濟落后地區,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水土流失問題不能及時有效的治理。隨著水土流失問題的發生,會對當地的經濟和生產產生嚴重影響。例如,水土流失會影響當地農地的種植,進而降低農民的種植熱情,農民的收入會大幅減少。因此,水土流失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另外,隨著水土流失的發生,容易引起疾病傳染,給社會穩定帶來一定的影響。想要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強水土流失問題的解決和預防很重要[6]。
3、生態環境隨水土保持的作用
3.1 凈化空氣
凈化空氣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受工業等排放物的影響,現在個別地區空氣質量達不到標準,需要對此進行科學管理。水土保持對凈化空氣有一定的作用,植樹造林是凈化空氣的主要方法,樹木吸收二氧化碳,同時釋放氧氣,對空氣有一定的凈化作用。同時,樹木也能有效地吸收空氣中有害的粒子,對美化環境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功能的研究有一定的意義,凈化空氣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方法。
3.2 涵養水源
水資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但是現在全世界的水資源不足,這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同等面積的林地與裸地水資源儲量不同,森林有一定的涵養水源的能力,例如,洪水的時候,水流可以通過森林來減緩速度,降低災害。因此,現在我國退耕還林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特別是在西北地區,森林對風沙的侵入能起到一定的障礙作用,可以有效減少土地破壞面積。
3.3 改善土質
改善土壤質量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方法,通常通過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如建造高垅、防護林等。另外,落葉等枯落物腐爛后,被土吸收成為樹木的養分,有效增加土壤的養分,改善了土壤質量。積極改善土質的理化性質和土壤養分,對提高土質有重要作用,如此形成良性循環,有效抑制水土流失現象,改善土壤中有機物質流失問題。人類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改善土質,其目標是減少土質的成分流失,實現保護土質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功能[7]。
4、水土保持促進生態環境建設
4.1 水土保持工程可防風固沙
水土保持對凈化空氣有很大幫助。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此外,綠色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空氣粉塵和有害氣體,對空氣凈化有著重要作用,可以說,綠色植物在空氣凈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綠色植物不僅凈化空氣,對植物的多樣性、防風固沙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風沙形成后,綠色植物中的葉子和樹干起到一定的阻擋作用,可以有效減弱風力,減少風沙對當地人的影響。大部分樹的樹冠起伏大,風沙到來時形成旋渦,旋渦中的湍流減弱了風沙的力量。有些綠色植物的根系非常發達,對水土能起到很好的牢固和保護作用[8]。
4.2 水土保持工程中的荒草植被恢復
在我國的北部和高原地區,荒漠草原作為主要植被,有著獨特的種類構成、結構和功能,而且地理分布規則、自然景觀獨特,被稱為亞洲中部特殊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近年來,由于破壞性的人類活動,荒漠草原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導致干旱頻繁,一部分地區沙漠化、鹽漬化。恢復荒草植被,使其發展進入良性循環,能夠有效保持水土。恢復荒草植被的方法主要是圍欄封育、配合設置灌木帶和人工施肥、配合松土播種和草種包衣。實施植被恢復措施后,荒漠草原的植被覆蓋率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加,地表徑流大幅減少,荒草植被恢復是抑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
4.3 水土保持工程可治理洪水災害
根據歷史經驗可知,水土保持可以解決洪水問題,這是一項重要的應對措施。這是因為管理的水庫、土壤蓄水池和水保工程可增加攔截地表徑流和泥沙的能力,有效減少河流和泥沙發生洪水災害和河流淤積的可能性。在實地開展水土保持工作之后,干旱、水災和風災的發生率略有下降。根據中國西北地區水保措施研究報告得知,70年代,流域綜合管理減少洪水徑流量1.092億立方米,洪水沙量減少6807萬噸;80年代,洪水徑流量減少1.2314億立方米,洪水沙量下降5093萬噸;到20世紀末,洪水徑流量減少2.098億立方米,洪水沙量減少6597萬噸。據報告,水土保持項目有效地減少了洪水徑流量和輸送的沙量,這種效果每年都在增加,而江河水造成的洪水威脅正在逐漸減少[9]。
4.4 水土保持工程與水資源保護
我國水資源有一定的保有量,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導致人均水資源的保有量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得多,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北方地區的水資源保有量僅占全國的18%。據統計,我國干旱地區分布在我國20多個省市,也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例如,西北黃土高原的總面積為64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2/3。
建設水土保持工程,不僅能有效攔截泥沙和地表徑流,還能有效抑制各地區降水集中時期的洪水災害,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地表徑流中的泥沙含量。水土保持工程的主要措施有攔蓄型和滯留型。通過利用攔蓄型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地攔蓄地表徑流中的泥沙,有效地抑制該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改善水環境。采取滯留型水土保持措施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科學手段改善土壤條件,促進該地區土壤的滲水性和蓄水能力。
可是,進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時候,對水資源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是因為水土保持工程要求對水土保持區域的下墊面情況進行一定的改造和變更,這種變化可能影響該區域內的水循環過程。如果在水土保持過程中采取攔蓄型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水土保持效果,但是這項工程會減少區域內地表徑流。另外,在一些地區,以種植人工林的方式進行水土保持工作的話,森林覆蓋率會變高,同時,森林的蒸發量就會增加,這樣土地就會更加干燥,地表徑流量就會顯著減少。因此,如果水土保持措施缺乏合理性,會對水資源和水環境帶來消極影響[10]。
結語: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知道,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強化社會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現在,北方地區雖然意識到加強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但需要進一步提高人們的認識,然后,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另外,政府要增加資金投入,采用新技術,這樣,可以提高水土保持工程和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羅家林,何云輝.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聯性研究[J].低碳世界,2020,10(04):22-23.
[2]譚會國.探究水土保持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重要性[J].環境與發展,2020,32(03):188+190.
[3]王承海.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03):36.
[4]王毅鵬.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關系研究[J].山西農經,2020(01):87+89.
[5]邢朝峰.加強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N].德州日報,2019-12-31(A03).
[6]林整.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探討[J].吉林水利,2019(11):42-44.
[7]李力.建立水土保持長效機制夯實生態環境建設基礎[J].吉林農業,2019(18):63.
[8]劉曉雷.搞好水土保持工程加快生態環境建設[J].區域治理,2019(32):19-21.
[9]伍進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讓生態環境更美好[N].上饒日報,2019-06-27(003).
[10]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J].中國水土保持,2019(06):74.